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佛教寺院是唐代小说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唐代的佛教寺院中。不但有僧徒讲述、文人剧谈、说话转变多元化的口头传播渠道,更有僧人传抄、编撰佛教类书、书于经文之上等书面传播路径。这些做法客观上扩大了唐代小说的传播范围,促进了唐代小说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小说中,佛教寺院经常出现于各个情节中,但不同小说中的佛教寺院具有不同的功能。宗教功能是寺院本身所具有的,上至皇家祈祝迎佛骨,下至平民百姓的祈求佑护,都是与佛教经义等直接相关。而佛教寺院的社会功能却是社会发展所给予,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使佛教寺院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包括慈善救助、医疗、殡葬、教育、娱乐、商品交换,这些功能在在唐代小说中都有具体的体现,而也正是这些功能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受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唐代佛教寺院与民众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关系表现在唐代小说中尤为明确。在唐代寺院故事中,佛教寺院承载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或作为真实地理参照,在小说中营造出似真还幻的情境;或烘托审美氛围;或作为重要的契机,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或是空间场景主题化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4.
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百姓阶层形成了有中土特色的佛教信仰,各地普遍建立寺院、石窟等物质化的佛教道场,民间各种佛事活动也蓬勃展开,甚至表现出极端的宗教狂热。中国佛教文化至此走向了大众化、世俗化。  相似文献   

5.
佛教将一年中的正、五、九三月称为三长斋月,简称三长月,又叫神变月.三长月是诸天帝释鬼神运用神通,巡行天下,视察善恶的时间,所以要奉持八戒,吃斋、礼佛、讲经、布萨、禁屠钓,以求福避祸,俗称八关斋戒,又叫三长月斋、神变月斋戒.俗讲是唐代寺院在三长月举行的重要法事活动之一,目的是修善求福,传布佛法.本文论述了唐代俗讲与三长月斋戒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作为考察敦煌变文的讲唱时间与名称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6.
唐代统治者从国家治理的需要出发,结合当时佛教势力极度膨胀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对僧尼与寺院实施规制,使得佛教的发展能够大致保持在统治者的掌控之内.这对于当代中国与佛教乃至全部宗教事务关系的处理和规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莴苣传入中国以后,以其多样的食用方法,深受百姓喜爱,成为家庭餐桌的常家菜,也是宴会中常见的菜品。杜甫用莴苣比作"晚来得禄"的君子之德,借以比喻那些像野苋的小人,纵然一时得势,最终还是会被抛弃。而看起来低调生长的莴苣,终究会有用武之地,以此说明君子晚得微禄,并不是坏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茹素,寺院里面主要蔬菜,莴苣既为其一。僧人们的生活与禅宗的公案里都与莴苣联系起来,莴苣在佛教教义里面还有励志的意味。总之,莴苣进入中国被推广之后,既是宫廷的祭品,又是百姓家常菜,还与中国禅宗的义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浓缩了国人的人生观与饮食观,受到文人墨客的关注和讴歌,成为中国佛教素食文化中最有特点的素菜之一。  相似文献   

8.
戒坛是剃度出家人的场所,也是佛教寺院的重要附属设施。在宋代,政府严格控制佛教戒坛的创立。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的戒坛逐渐增加,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记载的戒坛数量,似乎都是不准确的。资料显示,在宋代,戒坛的设置有一套完整的规则,应该是在政府的严格监控下进行的。在佛教较为发达的区域,戒坛大体上应该是以州级行政机构为基本标准设置的,而在佛教相对不那么普及的地区,大体上应该是若干个州设立一座戒坛,供该地区僧尼、沙弥剃度之用。一年一度的剃度仪式隆重而庄严,充分体现了这一活动所具有的宗教意义。而更为重要的是,宋朝政府将出家人的剃度仪式与各级政府庆贺皇帝生日的活动巧妙地融为一体,这就将宗教活动与世俗庆典结合了起来,使受戒活动更显隆重,也使戒坛成为具有高度政治象征意义的场所。  相似文献   

9.
在教法昌明的唐代,高度发达的佛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佛教寺院为争取民众的更多支持,日趋世俗化,成为不可缺少的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以佛寺为主要背景和空间场景,真切生动地反映当时寺院状况的小说便应运而生,可称为寺院小说,或者寺院故事.这些小说体现了宗教性与世俗性交织的文化特点,其中以士女遇合、鬼怪夜话、道徒显术等几种类型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鸠摩罗什的长安传法译经,给中国佛教的发展带来巨大变化和深远影响。他所译的许多经典成为历代广为流传的版本,中观四论成为影响中国佛教哲学主要理论内容之一,同时他的许多译经还是中国佛教艺术依据的重要经典渊源。他的译经活动,促进了大乘佛教在中国甚至是东亚地区的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鸠摩罗什的长安传法译经,给中国佛教的发展带来巨大变化和深远影响。他所译的许多经典成为历代广为流传的版本,中观四论成为影响中国佛教哲学主要理论内容之一,同时他的许多译经还是中国佛教艺术依据的重要经典渊源。他的译经活动,促进了大乘佛教在中国甚至是东亚地区的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唐代寺院旅店业兴盛,成为突出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不仅与唐代佛教鼎盛而寺院经济的繁荣相关,也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员流动频繁、寺院旅游休闲、山林修学之风等因素相关。唐代寺院旅店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寺院经济的上升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同时也强化了佛教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古代泰国(暹罗),教育为佛教所垄断,寺院是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教育就是用来保存宗教传统的,因而世俗教育必然依附于佛教教育。近代以来,泰国逐渐走上现代化道路,泰国佛教世俗化的趋向亦在加快,其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泰国的世俗教育逐渐脱离佛教教育并逐渐普及;教育日趋世俗化、现代化,成为泰国教育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佛教教育在保持传统同时,也处在缓慢变革中。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的发展交相辉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较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中古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寺院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佛教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时期寺院组织管理者主要有上座、寺主和维那统领。僧官作为朝廷设立的官职,负责总领全国的寺院管理和佛教事务。寺院每年年初都要对财产进行审计,前后任交接更是如此。寺院的慈善事业属于寺院开支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赈灾济贫和医病。正因如此,佛教寺院经济才得以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云南边地佛教兴盛,大理白族地区的汉地佛教寺院经济、中甸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佛教寺院经济均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情况下,形成了不同类型、具有显著民族宗派特色的佛教寺院经济。直到今天,它还广泛、深刻地影响到云南少数民族佛教信徒的经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6.
六朝时期会稽郡佛教取得鼎盛发展,主要得益于佛教教育活动的开展。寺院教育活动一直居于佛教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会稽郡境内佛教社会教育也在积极开展。佛教教育活动的多元化形式培养了众多学问僧,推动了六朝时期会稽郡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佛教发展到唐代,极为鼎盛,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纷纷礼敬三宝、信奉虔诚.此时的文人士大夫多涉足释教,他们的崇佛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多个层面的表现.或游宿寺院;或与僧交游;或在日常宗教实践中进行斋戒,诵经念佛,抄写佛经;又常有斋僧之举.崇佛文士还与志同道合之僧俗结社;并撰写了大量的释教碑、游记序文等佛教相关作品.其日常崇佛举动一方面是唐代佛教繁荣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对佛教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并推动了佛教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隋唐时期佛教兴盛,寺院和佛教僧人在社会上的活动也比较活跃,他们参加到世俗的社会生活当中,救灾济贫、行医施药、保护生态、关心行旅,为当时的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多独有的贡献,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佛教在唐代的长足发展,使唐代社会各阶层各领域都受到佛教的感染,唐代军营中也概莫能外。在唐代军队中,上自将帅下至士卒都存在崇佛礼佛的情况。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使得将士们极少有时间研习佛教经典教义,大多数人仅停留在认知和一般性了解的阶段。他们奉佛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心理安慰、精神寄托和解决现世之苦。  相似文献   

20.
佛教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团体,更有僧团、寺院、慈善基金会等实体性组织以支撑其弘法事业的展开。现在被日益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之间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寺院经济的基础给予佛教走向人间给予物质支持,而佛教的改革、人间佛教的理念又极大地影响改变着现代寺院经济的形式与内容。在以最终提高福利为目的而非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中,寺院经济的存在有助于缓解各种矛盾,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