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幽默言语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方式。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幽默言语进行分析,指出语言顺应论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幽默语言,还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更好地使用语言、选择语言和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2.
非言语交际的顺应论视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为语用学领域的研究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语言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了合理的诠释。但非言语交际行为(如身势语、副语言、沉默行为等)在日常交际生活中的表意功能同样不容忽视。然而Versehueren对非言语交际的顺应性并没有给出明确具体的阐述和说明。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人类主要交际模式的特点及分类,非言语交际的顺应本质值得探讨。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完善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将非言语交际纳入顺应论的理论框架,并尝试性提出交际顺应论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发展移情是提高跨文化交际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然而移情也并不是毫无问题的,有时甚至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本文着重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实施移情而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境顺应论对移情实施的规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们进行交际,目的是要达到一定语境下的语用功能,而语境是可以按照表达者的意图来构建的。同时构建语境可以为各种语境策略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使用空间。指示语便是一种语境策略,是语言和语境关系最明显、最直接的反映。本文以互动交际中人称指示语为对象,探讨其使用和理解的语境依赖性。文中重点在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的基础上研究语用移情,并提出“语用离情”的概念,意在突出它们的人际交往功能,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准确地运用人称指示语,使得人类言语交际得以和谐地进行。  相似文献   

5.
致谢是和谐类的言语行为,本质上是礼貌的,得体的使用自然是关键。而感谢言语行为的研究多侧重于静态的条件分析和跨文化对比分析,本文则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将感谢言语行为的得体性理解为一种顺应性,即感谢言语行为的得体运用是一个动态的、受顺应驱使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受惠人在感谢言语行为语言形式和策略层面上作出一定的选择去顺应整个致谢过程中的交际语境以实现该言语行为的得体运用,从而促进交际的成功,最终以利于建立或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言语交际中误解的语境成因。参照Firth的语境理论和Jef Verschuere的语境关系顺应论,本文把造成误解的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和交际性语境,力图全面阐释产生在语言各层面和产生在社会、心理、文化等各方面误解的语境成因。对误解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言语交际的规律,加深对语用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不礼貌言语的突出特点是言说内容威胁到听者的面子,使之感到不快、尴尬。文章通过对Verschueren的顺应论进行改善,将其分为表层顺应和深层顺应。表层顺应即维氏的语境顺应,增添的深层顺应包括交际策略顺应和交际态度顺应。改善后的顺应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该类日常生活中,既表达了言者对听者尊重的交际态度,但言说内容又极其不礼貌的言语现象。  相似文献   

8.
浅析言语交际中语用移情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移情现象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言语合作现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简要分析了语用移情现象的几种策略,认为语用移情的前提是交际双方在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基础上,调试交际策略缓和语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语境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受到语用学综观的影响后,也逐渐从静态转变成了动态,从传统转向了认知。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了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而意义是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Verschueren将交际语境因素概括为语言交际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四大类,为言语交际及其相关语境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在现实的交际中,交际双方也应依赖语境,顺应各种因素的变化和调整,完美地达到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称指示语除了表示指代关系以外,其选择还具有语用视点依赖性和移情性。其中,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更能体现显著的语用移情功能,揭示人际关系的适应与顺应,其使用可以提高话语的亲和力和说服力,缩短交际主体之间的心理或情感距离,对言语交际行为进行主动地调节和干预,从而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目的、提高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11.
言语功能假信息是一种常用的语用策略。以顺应论的视角,从阐释言语功能假信息的语境顺应性的角度解释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生成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功能假信息就是顺应交际双方、交际时所处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移情,(Empathy)在语用学上指的是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人际关系的建构过程中,交际主体需要采用相应的语言策略,以实现交际主体的一致性和话语的可接受性,从而得到所期待的交际效果。教学既是一种认知过程,又是一种情感过程。在跨文化教学中,语用移情策略在师生身份构建和关系认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为语料,分析跨文化师生身份构建和语用移情得知采用利他原则、等同原则及和谐取向原则能将学生们显性和潜在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弱化"离情"倾向。  相似文献   

13.
卢静 《海外英语》2012,(5):92+94
语码转换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两种以上语言进行选择性的过程,它是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而语码转换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直以来也备受争议,语言顺应论的提出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试图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从社会规约,言语现实,心理动机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语码转换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得出:语码转换虽然不能直接解决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对二语习得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幽默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言语幽默体现了汉语的丰富多彩.文章通过收集各类言语幽默(包括小品对白、喜剧对白、网络流行语、笑话等),运用语用学理论中的顺应论(选择与顺应)对汉语的言语幽默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顺应论在汉语言语幽默中的应用,从而促进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外语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平台。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根本上需提高其跨文化移情能力,使其可以从心理上共情于他人,在实际的交流中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理解并接受他者文化。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移情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叙事教学法提高跨文化移情能力的教学实践证明,叙事教学法可以同时提高大学生语言、知识、移情等能力,为未来在真实语境中进行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语用学中对于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的研究不乏少数,但对"不礼貌"却寥寥无几。本文以中外选秀节目中评委的不礼貌言语行为作为语料,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进行动态性分析,解读其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选秀节目中是如何通过顺应语言结构和语境各因素而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侯文明 《学周刊C版》2011,(10):119-119
移情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能预测和理解对方言语用途.达到情感交流和沟通的目的。本文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师语言的情感特征分析.结合情感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移情策略的意义.并就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移情策略、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了探讨.以使英语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优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明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明喻的使用过程是言语交流者顺应语境和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而言语交际者的语境假设和对话语的选择对明喻的使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运用关联—顺应理论对言语交际中明喻使用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明喻理解和运用的认知方法,能够更好地进行言语交际。  相似文献   

19.
言语交际的本质问题历来是社会学、哲学、语用学等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有关言语交际模式的理论进行梳理,即代码论、会话含义论、关联论以及顺应论,指出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以期推动新的语言交际模式理论的提出.  相似文献   

20.
称呼语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打开社交大门的钥匙。以往的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忽视了交际中语言现实和心理动机等动态因素。文章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具体影视语料,分别从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至今三个时期对称呼语的演变进行历时分析,探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如何顺应语境要素的,旨在帮助我们在今后的言语交际中学会适时调整称呼策略,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