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王念孙疏证《广雅》,常用"讹作"这一用语进行校勘,校勘的内容包括对文献表述的校勘和文献用字的校勘。王念孙对不同的讹误现象采用的校勘方法和证据是不同的,不仅体现了他精深的校勘功底,也反映出他已经具备了较为科学的语言文字观念。文章试对"讹作"涉及的校勘内容进行分类,以考察王念孙的校勘方法及他的一些语言文字观念。  相似文献   

2.
从石经的刻工、校勘及功用看,蜀石经可谓儒家石经的绝响。蜀石经能在五代离乱之际产生,自有其原因可寻:蜀地重文兴教是其产生的远因,五代乱世推崇儒学特别是前后蜀君王兴学重教是其产生的近因,毋昭裔本人所具有的非常之才际遇孟昶的大力支持则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9,(5):67-71
铃木虎雄是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奠基人,家学渊源流长,学养深厚,著述既丰赡又独创,擅长清代实证考据学。他首次分别对《文心雕龙》最古本、最善本进行了校勘。贵重旧本、"他校法"和对校是他校勘的显著特色,而存真复原、辨讹谬是他校勘的具体内容。其中,对讹误的校订是他突出的成就。他对《文心雕龙》的校勘,务实守真,奠定了日本乃至世界"龙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孙玲 《文教资料》2012,(4):25-27
欧阳修在长期校理文献的实践中,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校勘成果,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校勘经验。在校勘条件上,针对"三馆"弊端,他强调严格校勘体制,提高校勘者的素质。在校勘原则上,主张慎改存真,备录异文,补注缺漏。在校勘方法上,讲求对"校勘四法"、"文物校勘法"的灵活运用。这些别有独见的校勘理论与方法既推扬了求真务实之学风,又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阮元(1761—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乾嘉学派后期具有总结性的学者。 阮元二十五岁考中进士,改翰林阮庶吉士,充《万寿盛典》篡修。第二年进散馆,任编修。二十七岁时大考,得一等第一名,超擢詹事府少詹事,入直南书房,充石渠宝笈协修日讲起居注官。又迁詹事。充文渊阁直阁事。同年底诏充石经校勘官,从事唐石经的校勘工作。他二十九岁时任山东学政。二年后调任浙江学政,同年升为内阁学士。嘉庆四年(1799年,38岁)充经筵  相似文献   

6.
BD.15345<春秋穀梁传集解>残卷为国家图书馆未公布的敦煌写卷,本文移录了全卷原文,并考定该写卷抄写于秘书省.又以<唐石经>及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对勘,抉发了写卷之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7.
段玉裁之所以提出定"底本是非"和"义理是非"的校勘理论,源于其疑经辨伪思想及对经籍致误因素的认识。他以小学治经史,以考核求义理,在校勘中注重从"义"出发,寻本探源,并综合运用多种校勘方法,在经籍校勘上有杰出的成就。但其思想受时代及各种因素局限,段玉裁也有轻断臆改之弊,对此应客观对待。  相似文献   

8.
古书传至今日,存在多种讹误,所以校勘工作尤为重要。清代是校勘发展的鼎盛时期,俞樾是清末著名的校勘训诂学家,他将丰厚扎实的小学知识运用于校勘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以及《古书疑义举例》都以校勘取胜。本文以《古书疑义举例》为例,结合书中阐述的校勘条例,对古书讹误类型予以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9.
东汉灵帝时期的鸿都门学从未镌刻石经,其门生也没有参与熹平石经的镌刻。古今学者因为没有辨析鸿都门学与太学的不同,出现了将熹平石经乃至正始石经当作"鸿都石经"的误说。石经不仅关涉到经学史的真相,其所镌刻的文字、书体又与书法碑刻等学科相关。这一误说必须纠正,还经学史、书法史以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0.
在石刻佛教经典的主要几种形式中,研究较多的是摩崖刻经和碑刻刻经.碑刻刻经中最主要的就是房山石经.对房山石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刻经缘起、历代刻经情况、拓片的整理与研究、源流考辨、版本校勘等方面.综观目前对石刻佛经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出于历史文化、佛教事业、书法艺术、宗教研究的目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刻经背景、刻经书法以及石经各方面的价值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为心学发皇者。而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拨有密切关联。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对经典的态度、对“心”的理解、对“格物致知”的认知、对“知行”关系的解释等四个方面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杨简关于“心”、“意”、“道”以及六经等四个层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韩愈评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辛弃疾以文为词,无事不入,亦有"雄深雅健"之风。本文试以《贺新郎》词调为例,分析稼轩词"雄深雅健"之"雅"。稼轩词,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绍《诗》之雅正;承"经""史""子"之古雅。  相似文献   

13.
清代武进蒋氏家族杜诗学传承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前期武进蒋氏家族杜诗学可称繁盛,从蒋金式、蒋鸿翮到杨伦,杜诗家学绵延百余年不衰,且贡献出《杜诗镜铨》这样影响巨大的杜诗注本。勾勒出蒋氏家族杜诗学的传承链条,厘清其继承和发展情况,可以例证清代杜诗学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家族传承。  相似文献   

14.
论惠周惕《诗说》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周惕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惠栋的祖父,他的《诗说》是研究《诗经》的一部著作,在诗经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诗说》主要涉及了关于《诗经》的这样一些理论问题:《大雅》、《小雅》区分的依据;《诗经》中所谓的正变问题;《二南》所指涉的具体对象;汉学和宋学关于“赋”、“比”、“兴”看法的对错。这部著作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代诗经学的方法与成就,同时又在某些方面开启了清代《诗经》研究的风气之先,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它是某些惠氏家族经学研究特色的渊源所自。  相似文献   

15.
《汉书·陈胜传》围绕着文字考据、史实征订、人物称呼等方面对《史记·陈涉世家》进行了诸多删改。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班固的"剪裁"多有论述,并提到了二书对陈胜称呼的差异,对《史记》的"世家"之体也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薪"大多出现在歌咏婚恋内容的诗歌或诗句中,"薪"也是先秦婚俗中的一件重要物象。"薪"之所以成为先秦婚俗什物,又被《诗经》的创作者们用来取譬起兴而引出婚恋内容,是因为它在上古抢婚习俗中有着他物无法替代的功能。考察其在抢婚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照明功能、攻防功能和马料功能。  相似文献   

17.
贺贻孙与竟陵派有着深厚渊源,他沿竟陵派的思路将诗"厚"之说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了以"厚"为中心的诗歌理论体系——诗"厚"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神厚、气厚、味厚是诗"厚"的具体组成,三者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富、肥、蛮、淡、薄则是与诗"厚"相关联的五个审美范畴,它们与"厚"或类而不同,或对立却内通;内养作为创作主体的修为,是达到诗"厚"的基础;蕴藉作为表达方式,是诗作通向"厚"的路径;无厚之厚,是诗"厚"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校勘《诗经》文本,是高亨先生《诗经今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高亨先生的校勘成果,将今本《诗经》的致误原因归纳为五条,并从六个方面总结高亨先生的校勘方法。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极大,表现在:留学生对文学运动的发动,代表人物胡适、陈独秀等都是留学生;留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创新,代表人物王国维、鲁迅、张闻天、周扬、朱光潜等都是留学生;留学生在文学创作上的率先,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田汉、郭沫若、冰心、巴金、徐志摩等。应该有一部留学生文学史来充分总结留学生在文学方面的不朽成就。  相似文献   

20.
《诗经稗疏》是王船山研究《诗经》的代表作。《诗经稗疏》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名物训诂的辩正上,纠正了朱熹《诗经集传》中不少错误。这与他的学识渊博、考证详审和明察事理、格于物理、审于文理等多种方法的运用有关。它的成就在《诗经》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思想方法的局限,在思想内容的阐释上,一味尊古而显得“卫道”,比朱熹保守、落后,影响了他对《诗经》研究的总体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