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龙脊古壮寨是广西代表性的梯田稻作农业社区,其壮族梯田稻作文化生态内容衍生于梯田稻作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以壮族梯田稻作文化生态的原真性保护为前提,创新性地转化资源利用,以实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前进发展,自然与人文生态体系和谐共生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998年长江流域暴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这场洪灾带给人的灾难是深重的,它带走了千百万人的欢乐,留下的却是200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痛定思痛,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森林已是刻不容缓。森林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它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等重要作...  相似文献   

3.
历史时期汉中盆地的生态环境及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中盆地位于汉水上游秦岭、巴山之间,四周群山供卫,盆地内河网纵横,主要地貌以盆地为中心,间以高山、丘陵、平坝及汉江冲积河川构成,地理位置处于我国西部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南侧。历史时期汉中盆地曾长期森林密布,野生动物丰富,呈现出良好的生态环境。经过数千年人文与自然因素尤其清代中叶以来过度的经济活动,汉中盆地生态地理已发生重大变迁,生态环境总的态势趋向不良发展。这里试从森林的变迁、主要野生动物缩减与灭绝、历史气候的变化几个方面作以探索。一、境内森林的变迁根据在汉中地区的考古发现,汉水上游河谷两岸和浅山…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理论依据 ,通过对东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现代要素投入、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比较 ,全面说明了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指出西部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 :农业生态环境恶劣、农业投入不足、生产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等。  相似文献   

5.
森林经济是以森林作为全部或部份要素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森林及其附加的生产、交换或消费等经济活动。在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循环共构的哈尼梯田文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森林是哈尼人的摇篮,是梯田文化的源泉。哈尼 阿卡族以森林为中心的图腾文化具有生态文明的特征。梯田农耕经济和森林经济是哈尼 阿卡族经济生活中两足鼎立的二大支柱,而森林经济是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经济成分,是哈尼族梯田文化的新发展,是21世纪哈尼 阿卡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6.
发展生产应立足于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系统的共生和物质循坏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合理配置农业内部各业比例,保持水土,提高土地肥力,减少污染,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态体系。建立生态农业首先要考虑到生态平衡,违背生态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因此必须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整体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7.
广西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龙脊壮族地区是桂北具有代表性的高寒山区稻作区,其民俗文化内容源于稻作农业文化的母体。文章通过对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内容生成及延展过程的讨论,分析其稻作节日文化多重内涵及文化传承变迁状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在现代化语境下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8.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流域的淡水资源量占中国的40%;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长江连接青藏高原和东海,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然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严重地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突出的环境问题 1.长江上、中游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有关资料表明,长江流域中、上游森林植被已遭到严重破坏,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如今宜宾以上的长江三大干支流中,金沙江和大渡河两岸的森林已所剩无几,岷江和嘉陵江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乡村旅游的特征、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结合实例阐明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即为:农事生产活动、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文化景观、农民生活与环境以及农村民俗风情等。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以休闲观光型和务农参与型为主,国内出现“农家乐”和“民俗村”等多种模式。揭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具有区域特色的开发模式。并以陕西省旬邑县为例,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及开发模式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左宗棠与甘肃农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在就任陕甘总督、督办新疆军务的军事、政治活动之外 ,对甘肃的农业经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开发与建设。主要内容有屯田垦荒 ,振兴农牧 ;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 ;引种桑树 ,发展经济生态林 ;禁种罂粟、提倡种棉 ;植树造林 ,改善生态环境等 ,并对之认真加以实施 ,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为甘肃近代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农业基础。研究总结左宗棠的开发甘肃农业的思想和政绩 ,对今天搞好西部大开发仍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歆 《教育教学论坛》2019,(13):261-262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涉农高职生态环境课程肩负的责任愈加重要。生态环境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目标,本文从生态环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为生态环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以期将生态意识内化为涉农高职学生的能力和品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2.
农业经济转型与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山区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经济形态,本文通过对农业经济形态及其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分析,认为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加上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砷生态环境尤其是石漠化的演化造成了严重影响。防治石漠化的重要思路之一是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农业大量的废弃物未能得到合理利用,使得我国宝贵的农业资源成为农业面源污染,加上化肥的大量甚至超量使用,造成水体硝酸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并导致蔬菜等农产品中硝酸盐积累,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针对农业废弃物带来的种种弊端,必须合理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从无机农业向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变,才能实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确保我国农业持续生产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革命的驱动下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后,以核技术、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及其产业使现代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其为人们提供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生态危机等各种环境风险。改变环境法固有的以政府为主导管制的思想,设立新的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和监督程序,增加对环境风险评估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形成环境风险治理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渭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探讨本区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为本区农业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新线索。更新世时期渭河上游气候与植被几经变迁。本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绝大部分分布在更新世末期气候相对适宜期的黄土沟谷中,相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采猎经济形态,是制约本区人类地点分布的主要因素。从黄土沟谷至河谷阶地,可能才是适合黄土高原地区农业起源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清代陕西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农业生产的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非同寻常的重大变异,而位于西部边陲的陕西省,历史上自然生态环境是优越的,并且曾是最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客民移垦对陕西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性破坏,是导致清代中后期农业生产衰变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药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药发展历史的角度阐述了农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论述了发展现代农药技术,正确处理农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代黎族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黎族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以稻米为主食,并辅以其他丰富的食品;民族嗜好品独具地方特色;热带雨林野生动植物的食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其饮食文化变迁显著。这些特征是由黎族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丰厚而悠久的历史传承等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金融生态环境体系基本的组成部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县域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县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文章以四平市为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以完善县域金融发展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亚热带稻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季节性干旱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大旱导致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文章确定了亚热带稻区大旱风险诊断的标准,统计得出衡阳盆地大旱发生频率为35%。以衡阳盆地2003年大旱为例,从干旱危险性与水田系统旱灾脆弱性两方面入手,阐述了水稻旱灾巨灾的形成机理,提出从整治水利工程和建立生态减灾模式达到安全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