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戏曲出版工作应该在守正与创新中取得平衡,即在传承戏曲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手段适应当代社会需求,注入新生命力。守正是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昆曲和京剧等传统戏曲的出版工作,可以固定、保存、传承经典作品,确保它们的持久传世。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包括挖掘新题材和关注社会热点,创新选题和内容,以满足读者需求,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不少出版社在重大选题策划方面存在应景之作多、传世佳作少,重复出版多、原创作品少,作品数量多、市场销量少等问题。重大选题的策划应有意识地追求选题的多元风貌,处理好鸿篇巨制与精巧之作、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经典作品与大众需求、整理之作与原创作品等几对关系,满足读者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3.
余人 《出版广角》2013,(16):20-22
出版要坚守的是文化,是原创,这是基础;要提升的是拓展,是融合,这是提高。出版的竞争力体现在综合实力上,主要是蕴涵于原创基础上的拓展力与融合力。出版要坚持做好原创,打造品牌,萌生更多创意与创新来展开良性竞争与合作,从而拓展和融合出版业与临近文化产业。对于当下的出版,乐观的人说,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必然有阅读需求,只要有阅读需求存在就必然有出版,出版不断变化与翻新的是载体,永远需要  相似文献   

4.
众筹出版在国内的发展历经10年,其实践对于阅读消费新图景下出版的转型和发展以及行业变革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多个极具典型性和影响力的众筹出版案例的分析,探讨众筹出版在触达用户、重构组织、突破藩篱三个方面给予当下出版的启示,提出直接触达用户、契合用户需求、创造需求,是当下出版在阅读消费新图景下发展必须要直面的三步。做好众筹出版要以系统化的思维、项目化的运行机制,以跨界合作推动创新型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动力.编辑人员作为出版主体和内容创作者,其强大的选题策划和创新能力成为个人和一个出版社最核心的竞争力.201 2年1月,中国音像最高奖——中国金唱片奖评选揭晓,《潘寅林——中国小提琴经典作品》以选题精当、内容高雅、录制精良而获殊荣.本文结合《潘寅林——中国小提琴经典作品》的出版过程,就音像出版中的编辑策划与创新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6.
传统美术出版在数字出版浪潮的冲击下,不断扩大其内涵和外延,抓住"读图"这一时代阅读趋势,以图文并茂的内容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然而,美术出版并未能逃脱读者分流、市场份额缩水等数字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文章在分析传统美术出版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数字出版的时代背景,分析机遇和挑战,为传统美术出版的未来探寻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图书出版行业宣传营销的工作方式弊病渐显.与此同时,市场对知识文化的强烈需求又要求出版社必须尽快做出改变.因此,图书出版行业进行互联网环境下的改革创新既是行业的需求,也是市场的需求.本文从图书出版行业存在的问题和“网红经济”的优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两者相结合的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可能性,以期为图书出版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出版概念在当下环境中面临适应性挑战,亟待重新认知。通过对出版概念史的梳理,发现出版概念是近代史语境下中国、西方国家、日本文化交流与知识互动的结晶;在实践中演进的出版概念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的概念;在现代性视野下,出版和传播概念相互依存又各有侧重。基于上述发现并结合当下环境,本文提出了出版概念再认知的新路径,并将出版概念界定为:一种将不同主体创造的知识加以组织、加工、建构,并发布在公共载体上的社会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期重点讨论的议题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图书出版。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后现代对中国当下文化思想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图书出版的议题,并不是空穴来风或追逐时尚潮流的产物,它业已构成我们必须直接面对与认真思考的当下问题。正像后现代本身具有多重复杂性一样,对于后现代与图书出版也存在不同侧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蔡勇 《新闻知识》2012,(4):9-11
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下,不管是报纸、杂志、出版,还是广播、电视、音像、电影、互联网、电信、卫星通讯,信息传播的手段和传播方式不断丰富,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受众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  相似文献   

11.
吕欢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80-181
数字出版的概念字产生以来就少有定论,本文摘取现有代表观点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数字出版的一些特点;并且将其与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它们均是数字出版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称谓;数字出版在当下呈现出移动化、云计算、整合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曹建  霍赵杨 《中国出版》2023,(10):44-48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融合业态的发展,建设传播自身品牌,创新与读者行为变化、行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出版品牌传播模式,成为当下出版企业的紧要任务。为探索这一背景下出版企业的品牌传播建设路径,提升企业品牌传播能力,以“消费者浸合”理论为基础,聚焦于“浸合培养”的观察、参与和共同创造三个核心阶段,重新审视出版品牌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定位、产品、运营等层面入手,构建适合当下读者与市场的出版品牌传播建设的基本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出版行业存在问题与一些成功的品牌案例,从出版品牌的读者赋权、新型渠道开拓、读者需求反馈、情感纽带建设、触角延伸与人才队伍强化等层面入手,为出版品牌未来高质量的传播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海生 《编辑学报》2019,31(4):434-436
预出版是优先数字出版的一种新形式,是技术驱动创新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新形态。预出版是针对经过严格“三审制”审查初步录用的稿件进行优先数字出版,目的是加快出版速度,抢占学术制高点和优先刊发权。从根本上说,预出版是用户需求和技术创新驱动的,具有鲜明的即时性、不确定性,能够再造出版流程。结合预出版的实践经验,科技期刊预出版的可能模式有2种:通过自建媒体生态进行预出版和借助第三方平台进行预出版;但当下科技期刊应采取自建媒体生态与借助第三方平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预出版,以实现预出版稿件的多种数据格式生产和多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与精准推送;加强对预出版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的研究,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预出版理论体系和实践典范。  相似文献   

14.
技术不仅可以驱动出版产业发展,也能赋能出版产业,使其拥有提高产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在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的当下,我国出版企业应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出版价值创新.出版企业利用智能技术精准分析用户或读者需求,激发数据要素活力,进而创造更多价值是出版价值创新的关键路径.基于价值获取的智能出版商业模式创新则是智能出版时代出版企业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舒乙 《图书馆杂志》2007,26(5):81-88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现在出版业很发达,每年出版的书都特别多,光足文学类的就有数千种,书多了,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我经常建议大家,要读名著,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和时尚作品、一般作品有什么不同呢?据我理解,经典作品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要有地域的跨度。比如说,一部作品诞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一直到今天甚至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去读,在时间上能经得起考验。很多书是一时热闹,但大约过了两三年就消声匿迹了,这样的书不是经典作品。第二,要有地域的跨度,即可能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其它的国家也流行,也被大众阅读。这样的书,才能叫做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多维版权制度的形成势在必行。多维版权制度在引入数字出版带来的新元素概念的同时,打破传统版权制度体系中已经形成固定化的一些概念,重新以多维度的界定,满足产业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数字出版满足了人们对及时、快速掌握知识的阅读方式的需求,也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当下,各大出版机构都跃跃欲试地走上数字出版这条创新的道路,试图带动图书产业的优化及升级。但事实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加速数字出版产业获得可喜可贺的成绩时,也使其面临一个重大难题:数字出版版权的维护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出版产业化的快速进程中,出现了出版"产业派"与"文化派"两种价值观的隐性对话。这种争论是对出版业性质问题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当下出版业遭遇行业困惑的省思与探索。"产业派"与"文化派"各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二者之争的解决之道,当下大多数主张"结合论"。在出版产业化大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不忘倾听"文化派"声音,体认其作为一种批判性话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夏楠  杨亚楠 《出版广角》2021,(13):51-53
当下,大学出版既有众多机遇,也面临不同挑战.文章从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对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之间的互融共生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两者的协同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通过大学出版和学科建设的融合发展,实现"双一流"和"出版强国"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陈永东 《出版广角》2012,(10):25-28
正当前数字出版领域最让人纠结的是其商业模式。不少曾经如日中天的数字出版相关企业出现了业绩大幅下滑甚至倒闭的情况,导致新的进入者犹豫不决。数字出版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当下无法回避及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数字出版都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各界关注的行业,数字阅读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出版产品形态日益丰富。然而,当前数字出版领域最让人纠结的是其商业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