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把主体即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他们明确地宣称他们的新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且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讨论中,一些同志提出用“实践本体论”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他们认为:目前我国传统教科书表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物质本体论”,因而辩证唯物主义就是“本体论哲学”,而且是“纯本体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则是统一于“抽象的共性”,是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片面的统一性”;而“实践本体论”主张“实践本体是存在的本原”,实践是世界统一的基础,这种“新的世界统一观”,“不仅包含含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并且包含了唯心主义的合理性”,因此“既超越了唯心主义,而且也超越了旧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唯实践主义标榜以实践为基础,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张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唯一基础,认为离开了实践的自然对人来说等于“无”,等于不存在,无法处理好“实践”与“物质”两个范畴的关系,是“实践本体论”。唯实践主义使得主体的主观规定走向绝对封闭,从而陷入了“唯我论”的泥淖。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实践主导原则的统一,才能克服唯实践主义的理论困境,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本体论思想,是基于历史的必然性和人类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论,一是我们可以从哲学自身来看,实践本体论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二是我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处获得证明。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争论的焦点是自然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实践本体论主张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实践基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对唯物主义必须进行实践的理解,才能正确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这一“实践的党派”的主张,是当时三大“实践的党派”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哲学又主要是针对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提出来的,其本意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物质主义哲学,而是人民主义哲学。物质主义哲学虽是前苏联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解读,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意识和革命精神。“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哲学,“新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是革命地“改变世界”的人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将其发展到了人民主义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只须确立考察问题的现实基点,而无须设定抽象的逻辑起点。把握人民主义哲学,关键是把握哲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自觉从抽象的物质转向现实的人民,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通常是把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作相互对立的理解,本文在对本体论的含义作初步分析后。结合自己对物质和实践的关系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理解,认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是一致的.它们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之中。当本体在“本原”意义上使用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当本体在“本质”意义上使用时,作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考察了我国哲学论坛上提出的“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前提、根据和实质三个方面的问题.分析了一些同志主张以“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其理论前提是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区别,其理论根据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其理论实质是抹杀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9.
“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活动”这一观点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一般本质的正确理解。所以,现行哲学教科书以这一观点为前提对真理标准所作的论证存有严重的理论问题:其一,从逻辑上必然否定真理标准的客观性观点;其二,难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说明包括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观点。要解决上述理论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对认识的对象和实践的一般本质重新理解,把认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把实践的本质理解为客观物质活动,这样,才能正确地论证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们所创立的新哲学为“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后来人们又把它归结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便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唯物主义”这一中心词的那些不同的限定词的含义以及其间的关系?“新的”或“现代的”作为一种时间上的划分,自无理解上的问题。问题在于“实践的”与“辩证的”、“历史的”诸词的含义以及其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热烈的争论。争论中,一些人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另一些人则坚持传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它旨在主张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对于精神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坚持立足于物质实践去说明全部人类生活;马克思哲学作为现代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其自然观念是关于人化自然的观念,其社会观念则把社会视为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交往关系的产物,而且马克思哲学揭示了社会和自然之间不可分割互为中介的关系;马克思哲学通过阐释认识的社会性本质,把认识活动置于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视野中考察,使认识论获得了坚实而正确的本体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理论极其深刻地阐明了真、善、美的统一关系,集中体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它区别于唯心主义的绝对精神 ,也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般物质 ,是对以往哲学“本体论”的扬弃。以物质概念为基础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立脚点的错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讨论中,围绕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有的论者把实践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有的论者对实践唯物主义作了“实践本体论”的理解。正如许多论者指出的那样,争论的实质不是用什么名称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内容和本质特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认为,弄清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涵是最为关键的。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刚刚迈入新世纪的征程之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途和命运受到中西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即重新反思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其新哲学观的精神实质,自觉地审视、总结该学科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科学地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表现出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积极的寻求创新的态度,并且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挖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义",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核心或"基石",既不是传统教科书体系认为的物质,也不是当前的实践唯物主义主张的实践,抑或有的学者提出的人、活动、社会存在等,而是强大而深厚的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真正的"人类世界".  相似文献   

15.
葛兰西从“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入手,把“实践哲学”看作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所谓“实践哲学”,就是“一种绝对的创造性活动”。葛兰西以此为基石,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物质一无论”与唯心主义哲学观——“精神一无论”;另一方面,批判了对马克思思想起源和组成部分做僵化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是一种总体的知识。同时,葛兰西也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简言之,葛兰西认为“实践哲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哲学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哲学不仅描述了这个世界,而在于推翻非人的旧世界,并建立合理化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6.
实践的特性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问题自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著作予以重新解读以来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继承的中心问题.我国学术界也予以极大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都不是物质,而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实践的特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不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它同时又具有强大的目的性;实践的特性完美的体现了它的桥梁和中介作用.马克思正是充分认识到实践的主体能动特征,并以此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直观性.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本身.由此,我们可以明确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是建立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为了区分以往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成为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行动着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综观历年高考政治试题,哲学常识的考点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试题设计十分新颖活泼,旨在引导广大考生关注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本文从微观的角度,按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四大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结合十六大精神方面谈谈如何构建哲学常识复习的知识体系。一、以主客观关系为主线构建哲学常识复习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哲学常识》第一课讲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所以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要标明其哲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它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的,即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唯物主义。所谓主体性原则,从哲学上讲,就是在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时着重考察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据此,历史主体性就是强调人的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是坚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则。从主体性角度去考察、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是  相似文献   

19.
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的实践性主要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也主要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以实践为研究对象 ,而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最终基础和最高根据来处理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在内的一切哲学问题 ,以实践为最终基础和最高根据来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 ,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直观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提出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理解、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路线。这表明马克思要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本质特点的。马克思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 ,贯彻了自己提出的这条哲学路线 ,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性”及其他缺点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完成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传统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观点 ,因而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哲学变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