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我国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阐述了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原则要求,在分析了当前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根据艺术专业的特点及特性,在培养过程中遵循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原则,着力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结合西安音乐学院的实践,说明了在音乐舞蹈专业领域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如何落实“专业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人才培养原则。  相似文献   

2.
“学术民工”与“学术老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不少研究生都“尊”称自己是“学术民工”,而将导师呼为“老板”、“包工头”。明眼人一瞧便知:研究生是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而“学术民工”却人在屋檐下,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暂不提研究生自身将来有多大作为,而就其群体来讲,在人们眼中已属于知识分子上层人士了。研究生作为  相似文献   

3.
一、开“研究课”的理由研究生兼有“学生”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他们不仅仅要在纵深上延长大学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注重提高研究能力。帮助研究生提高研究能力,不仅仅是导师的责任,而且也是所有给研究生开课的教师不容推辞的义务。因此,在给研究生授课时,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也就成了给研究生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在课堂上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3月23日至2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研究‘七五’成果表彰暨‘八五’工作座谈会”。会议表彰了农业部教育宣传司组织完成的“中国农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等19项研究成果;交流了研究工作的经验;结合“八五”期间学位和  相似文献   

5.
“化工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简称“化工类研究生教改项目”)是2005年获得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专项立项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6.
知识的不确定性发展趋势,要求研究生教育教学把“教”与“学”的主客体地位“翻转”过来。研究生作为大学研究高深学问的主力军,有必要通过“翻转”课堂更好地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不确定性知识观视域下,推行研究生“翻转”课堂具有可行性: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翻转”提供了根本保证;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为课堂教学的“内容翻转”提供了现实可能;研究生的学习条件为课堂教学的“形式翻转”提供了操作空间。研究生“翻转”课堂应遵循“运用上适时翻转、理念上根本翻转、内容上全面翻转、模式上合理翻转”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自2014年开启了基于核心课程的研究能力培养改革,逐步形成了“以课促研”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改革模式,即以提升研究生研究能力为基点,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管理方式、考核方式等路径,对传统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进,以让研究生培养切实回归“研究”本体,确保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就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工作作一回顾总结,并讲一讲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研究工作的设想。共讲三个问题。一、“七五”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研究工作回顾 (一)“七五”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研究重点课题计划的形成和执行情况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一直十分重视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门召开了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硕士研究生“学研创”培养模式,指出该培养模式的本质是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开展教、学和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论述了“学研创”培养模式的价值,以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为基础,对“学研创”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直接制约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研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导学互动关系”,促使导师与研究生建立良好的“导学互动关系”,对于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研究生兼“助管”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生兼“助管”工作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一项新事物。以往的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兼助教、助研,没有提出兼“助管”,虽已有部分院校实行“助管”培养,但均不系统。本就这一问题探讨了研究生兼“助管”的目的、意义和基本途径,对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科学化管理。就目前而言,实现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走“研究型”管理道路。本文针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事务型”管理的缺陷和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研究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介绍阐述了成都理工学院在这一管理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3.
军队研究生任职能力不足的本质是“学位标准”与“军官标准”不一致,因此,军队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是强化研究生的军官职业能力。认为应兼顾国家学位授予标准和部队现实需求,在现有“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旨在培养军官职业能力的“综合培训”模块,按照“课程学习+课题研究+综合培训”的“三模块”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军队特色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我国近些年以“现代取向”和“科学取向”为重要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指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难题。认为要摆脱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困境,就必须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重视“守成”的精神,回归“守成”的人文精神、伦理精神和文化精神的道路,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长效、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突破了原来统包分配的计划分配体制,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自从这项分配制度改革措施试行和扩大以来,已经开始显示出它的兴利除弊的作用,并给整个研究生教育工作带来了活力。过去按指令性计划分配,研究生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往往发生矛盾,学用不一致的现象比较多,“双向选择”减少了分配的盲目性,学以致用的原则得到了贯彻;过去指令性计划分配,供需不能见面,用人单位与毕业研究生都没有主动权。“双向选择”不仅赋予了用人单位以自主权,也提高了毕业研究生选择工作的自由度,做到了两厢情愿;过去按指令性计划分配,形成了研究生培养单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安全心理和教育改革的惰性。双向选择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和震动,使研究生培养单位产生了自身的危机感,增强了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对于高等学校进行自我  相似文献   

16.
“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经济转型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流人才已成为评估学科建设的重要维度之一。为此,以厦门理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将“学科融合”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研究的关键要素,设计多学科融合为主线,科教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为辅线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新模式,从而实现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7.
浙江大学研究生“两课”调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生“两课”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当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课程 ,研究生“两课”是对研究生进行系统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科学分析“两课”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 ,我们对研究生“两课”教学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网上调查和小型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在问卷调查中 ,共发放《浙江大学研究生“两课”教育调查问卷》360份 ,收回有效问卷351份 ,有效率97.5%。其中硕士生占总人数的72.1% ,博士生占总人数的27.9% …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的“两课”,在1981年就已经被教育部规定为必修课,担负着对硕士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本文主要探讨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与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以及博士研究生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三门课程如何进行衔接,进一步明确“自然辩证法”课程在“两课”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对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求,指出“一带一路”战略凸显了巨大的“人才鸿沟”问题,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面临着培养理念、支持网络、项目定位和经费方面的挑战。介绍了清华大学打造支持网络,建设“中国文化”和“国际实践”两个课堂,聚焦“研究型人才、领导型人才、工程实践人才”一体培养的“一个网络、两个课堂、三类人才”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实践探索。提出应从战略高度推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通过理念更新、制度建设促进项目转型,并给出提升生源质量、促进学生交流和注重质量保障等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改革为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为研究生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研究生精品课程是集信息化现代化于一体、代表学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课程。通过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针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