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当前教育系统中提得最多的一个词汇,那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笔者认为,当前开展的"以人为本"管理中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2.
在升学率几乎成为教育界的GDP时,身在重点中学的王栋生老师提出了在学校的日常事务及各种评比评奖中,学生的参与度究竟有多高?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得及时。在这里,问题的实质是,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到底需要坚持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以学校的每一天造就每一个学生的本色人生",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三余中学坚持不懈的教育信念。它包含着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怎样的教育平台与机会?怎样去培养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了什么样的人?"学校的每一天"的状态,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境界。"造就"就是"教育",就是如何去研究、思考和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与教育策略;如何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在学生个体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在学校教育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上、在学校教育的组  相似文献   

4.
原绿色 《辅导员》2010,(24):39-4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拔尖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我们的教育,给我们的学校,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让我们深思为什么我国的核心技术这么少,为什么新中国教育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等一连串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来,教育专家和媒体对教育问题提得最多的可能算是“家庭教育缺失”这个话题了。什么是家庭教育缺失?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如何纠正孩子的这些偏差呢?下面就这些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生活教育"?陶先生回答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强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主张冲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社会乃至大自然中去,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可见,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7.
孩子们的幸福是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触痛了当今教育的神经。当下,本来应该给孩子幸福的父母,有的变"狼",有的变"虎",还有的变成了"怪兽"。"怪兽父母"这个称呼最早起源于日本,用以指称那些经常提出对自己孩子"有利"但罔顾他人的要求、动辄向学校投诉并干涉学校教育的家长。  相似文献   

8.
“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不少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思考、探索、实践着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培养适应民主社会的公民,一直是现代学校教育关心的焦点问题。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培养儿童的民主意识提供一个民主的生活环境。但学校民主生活在民主制度和民主权利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学校民主生活的质量,进而妨碍儿童公民意识的形成。这表明在学校生活中存在着对民主制度或民主生活的曲解。学校民主生活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学会过民主的生活,进而形成民主的意识,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民主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杜威论民主的教育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杜威是20世纪美国民主教育思想的捍卫。他从实用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剖析美国式民主的意义和实质的基础上,就如何把美国民主应用于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杜威把教育看作是实现民主的“首要的工具”,并认为学校要为民主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他疾呼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学校管理的问题上杜威赞同“鼓励参与”的管理形式,强调要在保证学校制度和教育秩序的前提下,大力提倡教育参与学校管理,并培养适合学校民主管理的教育管理,以保证民主教育和民主社会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1.
陈军 《上海教育》2014,(34):70-72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想培养怎样的人?匡亚明有具体阐述,抄录如下: 孔子开创私学的目的,是为实现其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政治主张……就是"仁政""德治";实现这个政治主张的力量,则是"国君""贤臣"和"良民"。他认为一国的国君是既定的,神圣不可侮的……良民人数虽多,但只是施政的对象。只有"贤臣"是孔子认为可以经过自己主观努力加以改善或培养的决定环节。  相似文献   

12.
我们是在办"学校",还是在办"补习班"?我们是在培养"学生",还是在培养"考生"?我们要办"热校",还是要办"名校"?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我们对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追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办学校就是办文化。"要把学校办成一所怎样的学校?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作为教育人都在思考着这些问题。银海学校创办于2007年,是目前株洲市最年轻的一所公办学校。  相似文献   

14.
在对"我们怎样做才能对学生最好?"的反思和追问中,加拿大基础教育给出了自己的回应:教育质量问责是为更好地提升学校的社会公信力服务;"公平不等于一致",教学计划的多样性决定教育的公平性,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品质教育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从而培养了守规则、会合作、懂感恩的高素质公民。  相似文献   

15.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10,(9):80-80
林崇德:创造性教育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教育观念 创造性教育是指创造性学校中由创造性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创造性人才,要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型人才。其中"T"中的一横代表知识面的宽度,一竖代表知识面的深度。  相似文献   

16.
"以不教为教",为千古不朽的教育名言。问题在于从字面上看来,"不教"与"教"正好相反。"不教"原是轻而易举之事,谁都做得到,为什么"不教"又会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呢?尽管千年以来人们对这个论断深信不疑,且越到后来,越珍视这个箴言,却甚少见到对这个似乎矛盾统一的命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其实,这是一个未解的深层次教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上海教育》:从1984年开始,您先后在四所学校担任校长,每次部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每次都能让学校面貌一新,您觉得您每次都能扭转局面的关键何在?仇忠海: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我反复思考后归结为两点。一是要有和谐的外部环境,即"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办学的土壤,包括社会对教育的  相似文献   

18.
自学校教育诞生以来.就面临如何办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主教育的思想。在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无论是论述为谁而办学,谁来办学的问题,还是解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无论是普及教育活动,还是创办以学校为形式的教育活动.始终把视野放到现实生活需要的基点上。民主教育思想与真人教育目标的提出和不懈的实践.是陶先生对当时社会现状科学审视之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校训价值是体现现代学校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是学校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的"张力场"。这个"张力场"由校长办学思想、教师教育行为和学生培养标准等元素构成。校训应该成为校长办学思想的灵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行动指南,成为学生成长方向的价值标尺,成为学校发展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20.
覃胤红 《广西教育》2011,(13):62-62
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被提出,这个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即刻受到了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全面反思其自身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之时,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应该着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