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是否有学”?从20世纪初中国新闻学成立伊始,这就是一个困扰着新闻学者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以“新闻有学无学”的论争为切入点,考察20世纪初中国新闻学科建构的知识基础,发现“科学”在其中扮演了合法知识的裁定者与学科身份的赋予者角色,而这双重角色皆根源于“科学”能够为知识、学科提供合法性与合理性保障。本论文从学科思想史的角度对此学科根据或前提进行挖掘分析,反思科学话语之外的人文话语在新闻学科体系中被边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艾涓 《今传媒》2016,(9):1-3
编者按: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的主流趋势,互联网传播环境为传统行业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其提出更高要求。新媒体传播技术日臻成熟,大数据、云计算、“双微”等成为网络传播环境下衍生的新名词,传统新闻教育事业也在新媒介环境下得到快速发展,但新闻传播教育同时也面临着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转变,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韩教授在多年的新闻教育事业中,对高校人才培养有自己独特的理念。面对当前媒体格局的变化,韩教授提出要将传播技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将相应的学科知识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科基础课是当务之急的主张。让我们一起走近韩院长,感受他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对新闻教育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3.
近年学界对媒介同质化、媒介传播内容的重复性多有批评。有的认为,同质化是传媒竞争力脆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主张“减去共有的东西”;有的认为同质化是造成国内报业恶性竞争的重要内因,因此主张培育不同报纸的个性特色……这些关于媒介同质化的批评和应对之策应该说各有其立足点和合理性,但这些批评中似乎都涉及到对媒介传播相同新闻内容或相似新闻内容的否定。新闻学术界和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发展历史做了简要阐述,重点论证了这个学科在世界和我国范围内各方面的基础文献建构,包括世界新闻学早期基础文献、中国新闻学早期基础文献、1978年以后中国新闻学基础文献、传播学文献基础、广告与公关文献基础、媒介经济文献基础等六个方面,涉及17世纪末至今代表性论著约百种.作者认为,目前制约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过度扩张掣肘学术质量的提升;“经世致用”的要求造成学科长期处于不断解释眼下问题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5.
对新闻本质真实的思考沈世纬如何认识和评价新闻的本质真实,这在新闻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过去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争鸣。有的同志认为,新闻的真实就是事实的真实,提出新闻的本质真实是“不科学的”,“严格说来是不通的”,是不符合新闻规律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周菁 《东南传播》2015,(1):112-114
基础写作课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它是新闻写作、电视编导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闻评论、摄影图片故事等多个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融媒时代,传统的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新闻传播类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必须打破写作学科的固有规范,引入新闻专业思维,开发多种资源,树立学生作品意识、多媒体写作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多种诉求。  相似文献   

7.
蔡雯 《当代传播》2000,(4):37-40
近年来有关“新闻策划”的讨论 ,引发争议的焦点实际就是策划的客体。编辑在策划什么 ?是新闻传播活动还是新闻事实 ?“新闻策划”这个命题本身显然说不清楚这一概念 ,因此 ,我们主张不用这个容易产生意见分歧的词。但现实中 ,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或者说一直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是 ,大众传媒经常出于某种目的 ,策划并组织某些活动 ,或者诱发和控制某些事件 ,然后再加以大张旗鼓的报道 ,这种行为似乎已经超出了策划报道活动的范畴 ,的确在“策划新闻”了。有人将这种策划出来的新闻事件称作“假事件”(Psuedo -events) ,批评…  相似文献   

8.
侵权新闻应当由谁承担法律责任?这在“新闻官司”的审理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在1985年刚刚开始酝酿制订新闻法的时候,人们似乎把这个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主张“文责自负”。谁写的文章谁负责,好象也颇言之成理。但是一到实践中,问题就来了。在有些“新闻官司”中,原告人提出的不仅要告作者,而且要告发表新闻作品的报刊社。理由也很充分:新闻固然是作者写的,但要是报刊社不把它发表出来,它能在社会上传播吗?能造成损害后果吗?作者写作是一种行为,报刊社发表也是一种行为,行为人应当分别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受理法院把这个问题请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如下批复:“稿件如侵害  相似文献   

9.
如何解释目前国际通讯流通不平衡的状况、原因,国外从事新闻传播研究的部分学者,提出了传播帝国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在当代国外传播学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什么是传播帝国主义的理论呢?概括地说,它有两个重点,一是以佛兰克为代表的,主张用“依附理论”解释国际传播中的不平衡现象;一是以施勒父子为首的一派,强调“文化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  相似文献   

10.
宜尽先建立图书编辑学有的同志认为:“从特殊到一般”是认识的规律,因而主张尽先建立较低层次的部门编辑学。有的同志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从一般到特殊”才是学科建立的规律,因而主张尽先建立高层次的普通编辑学。究竟应该尽先建立哪个层次和门类的编辑学?这关系到当前编辑学研究的战略步骤、主攻方向和力量部署,也关系到整体研究工作的进展速度和成效,值得引起重视。为了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弄清以下问题也许是必要的: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总是按照“特殊——一般——特殊”这样一个无限循环往复的公式前进的。一门学科的建立过程,也是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逐步深  相似文献   

11.
吴靖 《当代传播》2005,(3):29-31
新闻社会学带给我们的启示“什么是新闻?”“新闻报道与现实社会是怎样的关系?”“新闻的内容有怎样的取舍原则?”“新闻职业标准确立的历史文化条件是什么?”“新闻对受众观察世界的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是新闻社会学要回答的问题。“新闻”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从西方历史来说,印刷术的普及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新闻事业产生的两个重要条件。随  相似文献   

12.
请各抒己见本刊去年第十一期发表了李践《文责自负何必盖章?》的来信后,读者反映不一。有的同意李践的意见,有的不同意。现在,新闻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对于我国新闻界一直实行的稿件发表前的审查盖章制度,要不要也改一改?现在,通讯员李践公开提出了这个问题,新闻学术界也有主张改行“追惩制”的,即不搞事前审查,实行文责自负,如果发生失实、诬陷等问题,依法给作者以应得的惩罚。对这个问题到底怎么看?本期发表了王清平、彭安怀、陈晓萍三位的意见。三个人,两种看法。孰是孰非,希望读者各抒己见,踊跃参加讨论。本刊编者  相似文献   

13.
如何解释目前国际通讯流通不平衡的状况、原因,国外从事新闻传播研究的部分学者,提出了传播帝国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在当代国外传播学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什么是传播帝国主义的理论呢?概括地说,它有两个重点,一是以佛兰克为代表的,主张用“依附理论”解释国际传播中的不平衡现象;一是以施勒父子为首的一派,强调“文化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的渗透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人文社科情感转向理论范式以及新媒体网络运行逻辑,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暖”新闻理念应运而生。这一新闻传播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人学”转向和新闻“温度”与“品质”,是具有中国话语特点的建设性新闻观。宏观来看,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统领,其本身就为新闻传播工作指向了人。中观层面的新闻观应该怎样体现人?怎样为人的精神服务?这取决于新闻文本的价值观,它不同于新闻价值,它是用于判断和左右新闻价值的更为隐秘和更具决定作用的悬置的价值观在文本中的体现,这种价值观念内嵌于新闻文本中,并通过传播过程影响和建构整个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学习长江日报社副总编辑潘堂林所著《怎样发现新闻》一书,试谈个人对新闻发现的一点认识,以此就教于新闻界同仁。 新闻发现是新闻主体与新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新闻发现,《怎样发现新闻》给其内涵所作的界定是:“识别客观事实的传播价值,看出或者找到客观事实本身固有的值得传播的要素。”谁“识别”谁“看出”,毫无疑问,是新闻主体即新闻工作者。因此,这个界定是从主体出发所作的界定。但是,由于新闻主体的素质不同,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对同一个客观事实,有的认为其具有“值得传播的要素”,有的认为其不具有“值得传播的要素”。又由于新闻主体所对应的新闻客体即客观事实构成的要素不同,其本身有的具备“值得传播的要素”.有的不具备“值得传播的要素”。  相似文献   

16.
谢金文 《青年记者》2020,(10):39-42
新闻的概念是新闻价值、新闻传播、新闻规律、新闻观等一切新闻理论的基础和逻辑起点.然而,至今在许多新闻学论著中的定义仍很不同,有的说是新鲜的事实,有的说是报道、信息、叙述、宣传、传播等等,以致2018年11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预公布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对“新闻”一词有三个界定:“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如何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导向作用?这已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重视。比如,有的主张扩大社会新闻的版面,有的提倡写短新闻、目击式新闻、现场新闻等等。应该说,这些都不失为好的主张、好的措施。但是不是凡短新闻、现场新闻就一定有可读性呢?我认为未必。去年,我们扬州日报也搞过目击新闻竞赛,最近又搞了创建卫生城的现场新闻竞赛,结果真正有可读性的文章并不多,有些短新闻短而空,现场新闻无现场感。这是什么原因呢?记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过一句话:“情者  相似文献   

18.
经常有学生问我:"学新闻,未来还有出路吗?"我理解问话隐含两层意思:其一,今天已是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有人说是"全民皆记者"),在此情况下,新闻人还有优势吗?其二,高等学校的文史哲经法等文科专业甚至是理科  相似文献   

19.
韩杨 《新闻传播》2015,(2):60-61
与新闻传媒行业不断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各个需要新闻传媒人才的岗位对于新闻传播人才有了更为具体、全面的要求,这针对我们国家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实际的挑战。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地观察和思考,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情况和目前的实际情况,之后讨论新闻传播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而以此作为基础来分析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从问题入手探索促进我们国家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应当说,这既是一个老题目,又是一个新题目。过去把记者叫“跑新闻”的,前些年新闻界还研讨过一阵“脚板底下出新闻”的问题,都涉及这个主题。为什么又说它是新题目呢?目前,有的记者认为新闻不用“跑”也能“泡”出来。到哪里“泡”呢?这样的记者不是“泡”会议,就是“泡”剪彩;不是“泡”宾馆,就是“泡”机关……如此浮在上面,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