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作为新华社记者,说实在的,做梦也想能成为新华社十六大报道团队中的一员.因为5年一次的党代会,能有这样的机遇的记者很少.何况我已当了18年记者,还从未亲历过这样的盛会.  相似文献   

2.
进入乙亥年以来.陈爱美似乎交了大这.春风得意;佳音频传。先是论文在全省、全国获奖,继而破格晋升副高职称.去年获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银奖.今年又荣登全国“新闻百佳”,而且是全国地方电视单位唯她一人入选.着实不易。因此,我便打电话和她约时间采访。因为彼此较熟,陈爱美快人快语:‘“写可以.不过得实在些。过去有位记者写我时说‘陈爱美多么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不就是说我把自己摆在不普通的位置上!其实我根本就没说这句话。”我说,“咱不吹,就写写你的平常事,家常事。”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如约赶到她家。…  相似文献   

3.
陈菲 《档案时空》2016,(12):12-12
最初听到杨君辉的名字,是在同事采访回来的通气会上,同事满怀感动的跟我们讲述着杨君辉的事迹。可当时,在我看来,杨君辉一定是个铮铮女汉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只爱工作,这样的人,是为了成全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惜牺牲家人的温暖幸福的,虽然令人钦佩,但是绝不被我赞同。这是对杨君辉印象的第一幕。在会议室看到一个柔柔弱弱的中年女子,同事跟我介绍说:这就是杨君辉。说实在,我真是有点惊讶,这么温温柔柔的一个人,一点都不符合我对她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5.
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说过:"这屋里再无其他物品,包括我们自己,能像手绢那般重要。它是全功能的:鼻涕,鼻血,受伤的手、肘或膝盖,哭泣……或是,咬住它,憋着不哭!人处逆境,需要这样的极微之物寄托情怀。"在张泠那儿——我和关注她的人一样,大概都更愿意称呼她为黄小邪——我看到了这样的性情文字。起初以为《流影海德园》是一部单纯的电影随笔集,看了才发现这是饱含深情的一部处女作:糅杂了城市笔记、电影评论、旅思日记、音乐人生,甚至还有翻译作品。文字华且实在,抒情哀而不伤,评析又恰当好处。  相似文献   

6.
池莉老师是我非常喜爱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字不矫情,干脆,直截了当;她的故事充满生活气息,把很多生活的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坦白地说,从看上去很美的电视行业转战到越来越被大家说“不好做”的出版行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当图书编辑就有可能与自己喜爱的作家合作,我指的“喜爱的作家”便是池莉老师. 像池莉这样级别的作家,很多出版商都盯着,她作品的市场保证且不用说,也绝对可以提升出版商的品格.当我得知,我要来做《汉口情景》的责编,从策划到编辑到营销——接到这个任务,我觉得是2014年我所有工作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7.
陆小华 《军事记者》2002,(10):14-14
我们该如何评价一本杂志的贡献与成就?有时候很难找到恰当的词语。但作为《军事记》杂志的读和同行,也许可以说,一本杂志的影响就是她为自己造就的最好的纪念碑。这样的纪念碑已经远远不是人们经常说的口碑,实在是深藏在人们的心底。许多人说过,他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是从阅读像《军事记》这样的新闻专业期刊开始起步的。虽然时隔20年,我至今仍然记得一本翻得很旧的小开本的《解放军报通讯》传到我手里的样子,虽然,那是在一所学校而不是军营。  相似文献   

8.
去看望新做母亲的女友,她向我展示一墙的霓裳艳影,全是梦幻的公主裙、公主鞋、公主发圈。女友说:“女儿要富养。我可不能,将来让一个穷小子,用根棒棒糖就把她给骗了。”我实在不忍扫她的兴,终于温和地说:“你不怕穷小子两句免费甜言蜜语就把她骗了,她还自带嫁妆吗?”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的美有很多种,我认为最美的有两种,一种是自然之美,一种是心灵之美。在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采访了王琳很久,她的真诚,她的爽朗,她的亲和,她的豁达,严格地说其实她的发光点很多,笔触轻描的同时,让我一直没有一个词能形容从她骨子里透出来的光环。  相似文献   

10.
展江 《青年记者》2016,(31):64-69
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说:“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闻记者.”①笔者相信,如果不结合具体案例,多数读者会认同桑德斯.可是当我们读到经常为报刊写文章的法国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的以下言论,还能够不给另一种思维留下空间吗?她说:“我首先是一位作家,其次才是一个人,一个生活中的人.在我度过的那些年头,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要甚于做一个饮食男女.我就是这样看待我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黄芳 《声屏世界》2014,(4):18-19
今年的除夕夜,我第一次在公交车上度过。我的采访对象——公交车女司机张惠珍已经50岁了.今年是她退休前的最后一班除夕岗。张惠珍告诉我,她当公交司机20多年,从来没在家吃过一顿年夜饭。感动之余。我试图从她口中录下一些“煽情”感人的话。可是张大姐从头到尾说的都是对这一行的热爱和不舍.朴实、实在.还一个劲地请我和她们领导求个情,让她能够继续多干几年。当她说到,明年除夕还想继续在路上跑时,眼中全是真诚的泪花。  相似文献   

12.
车车快乐     
一年前,我爸惦记上汽车了。我爸的理由可堂皇了,他说有了四个轮子,我们家的日子啊,就能快马加鞭地奔小康了。我妈是个实在人,她想半天也闹不明白,这四个轮子和小康生活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不过她看着我爸说得那叫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还是决定暂时把这个抽象的问题放到一边。因为  相似文献   

13.
老婆时常揪着我的耳朵问:“余阿毛,你这辈子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总是满脸委屈地说:“不就是给你写过一点嘛。”她总是露出不屑和不信的表情。她这样是有理由的。我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假如把它们都收集起来,我相信可出一本厚厚的书。遗憾的是,它们恐怕早就被人撕碎扔在风中了。但有一封情书,是我亲手撕碎的。  相似文献   

14.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一世纪的日子如期而至。 对她的如期而至,我和我的工作伙伴们有着一种类似“到家”的特殊感觉,以至我们也会把2001年1月1日当作一种好像“进门”的时刻——这种走向一个二十一世纪家园的亲切感,的确充满在我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我们选择了她,她也会爱我们。这一个日子,对我们有激励和自许的意义,所以,我曾这样说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好运与成功的时代标志!”我们为此而奋斗至今。 如果她是一个女郎,我要献给她的,是一本书。  相似文献   

16.
切忌说绝话     
前不久,一名基层的通讯员找到我,让我给她改一篇稿子;内容是一位电报投递员在母亲去世的情况下,化悲痛为力量不去参加吊唁,而整天骑上摩托车送电报。当然她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彰一个党员的模范作用. 我看完之后,马上担心地问:‘这个投递员出事没有?’继而我又风趣地说:‘你这篇稿子把我感动得有泪不敢流’。接着,我让她深入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报刊纷纷披露了一个消息:女作家张海迪在推出长篇小说《绝顶》之后便封笔不再继续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对此,张海迪说:“我从没有说过要‘封笔’这样的词。”张海迪说,身体状况是她暂时不写长篇的原因之一,其次写《绝顶》动用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她要开始再一次学习和思考。“我真希望自己的身体能恢复得好一点,让我再一次尝试一种新的写作。”目前,她已开始写一本作家出版社约她写的书“How to study English”。《中华读书报》6月5日载文明确指出“《绝顶》不是张海迪封笔之作。”  相似文献   

18.
将心比心     
《档案与社会》2004,(3):1-1
母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妇女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松手。当她道谢的时候。那位妇女说:“我妈妈也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希望她遇到这种情况。也有人为她开门。”  相似文献   

19.
妈妈     
她是一位极普通的农村大娘,没有过轰轰烈烈的业绩,连救助别人的好事也很少做过。她太穷了,实在无力去接济别人,只有陪着流眼泪的人流泪。每逢有人讲自己如何英雄如何舍己为人时,她就会想起某年某月某日,一个要饭的来到自己门口,锅里没有一口饭,屋里没有一把米,没有东西打发人家。想起这些她就脸红,叹气,觉得自己活得不像个人。村里人可不这样看她,都说只有她才是个真善人。吃食堂时,大家选她打饭,掌握勺叉。一天三两二两粮食,有时一两半两,分成三顿,又分到每勺里能有几拉糁子?掌勺的要想对你好,从锅里猛地捞一勺,便稠的多稀的少,不管别人死不死保你活着。要想坑你.从上面给你擞一勺,便全是清水没有稠的,别人活不活保你得死。她不,不论给谁打饭,打之前都要先把锅咕咚咕咚搅搅,搅匀了再打,人们喝到碗底比比,沉在下边的糁子都差不多。社员们都说她好,承她的情,她不领情,她问:“我给你多打了吗?”有的干部们去打饭,叫她别搅从锅底盛,她装做没  相似文献   

20.
说实在的,本来我完全无意也无心再写一遍俄罗斯网坛大美女库尔尼科娃,因为有关她的各种文章已经铺天盖地了.但是,最近我在莫斯科媒体上读到一则很有趣的故事,引发了我想写一篇有关库娃的文章的冲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