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从2008年初的"艳照门"到2009年初的"瓮安事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一个普通词汇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了它原本没有的意思,并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2.
陈敏直 《今传媒》2010,18(9):18-19
从"楼脆脆"到"躲猫猫",从"最牛团长夫人"到"欺实马",从"钓鱼执法"到"跨省抓捕",无不反映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根据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  相似文献   

3.
程刚  张卫军 《新闻世界》2010,(7):212-213
自2006年"虐猫女"事件开始,我国网络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如"铜须门"事件、"姜岩自杀"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这一系列事件严重影响到了当事人的精神状态,对当事人的生活工作造成了巨大负面后果,网络舆论甚至逐渐变成了对公民人权的践踏,冲击着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现实社会。本文将对网络暴力的内涵、成因、作用及其预防对策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陈飞鲸 《东南传播》2010,(9):107-108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网络语言成为一大语言现象。每年都会产生一批网络流行词、流行语。考察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词,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的叠音词,比如"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本文试以这三个词为例,从语音、语义、语用角度分析叠音词成为网络流行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周洋 《新闻前哨》2010,(9):39-42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类型研究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的视角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了解析,并且有针对性地从"更新危机传播理念"、"完善危机管理组织"、"搭建网络对话平台"、"改进危机传播策略"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传播管理。  相似文献   

6.
张宁 《新闻世界》2011,(2):68-69
"维基解密"事件被《时代周刊》评为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笔者通过对"维基解密"事件基本情况的介绍,透过事件本身,思考其背后所体现的如网络信息传播、公民知情权、隐私权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吕睿 《新闻世界》2010,(11):176-177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一种重要形态,在很大的程度和规模上集聚和表达了民众的意见与看法,也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监督政府的有力武器。本文以2009年的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为例,从议题设置的角度探讨网络舆论对政府处理公共事件的行为的影响,对于政府改善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加大对网络舆论的合理引导和使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全国十几家媒体联合发起的2009年十大网络事件评选出炉,“躲猫猫”以67%的得票率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欺实马”、“贾君鹏”、邓玉娇案、上海“楼脆脆”、上海“钓鱼执法”、周久耕、跨省追捕、逯军“替谁说话”和BT关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2009年10月17日,当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的判决结果揭晓,手持"免责"协议的死者家属,最终有5位因"组织群众聚众闹事"而判刑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0.
夏临 《东南传播》2010,(2):37-39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八旬翁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事件中,网民通过论坛和博客跟贴对该事件发表的各种言论,探讨该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舆情并提出自己的相关思考。文章认为:网络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热点事件发表评论、交流看法的重要场所,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代表着民众意见。网络舆情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但如果疏于正确的引导,网络舆情往往以网络牢骚的形式呈现,特别是当热点事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时候。过盛的网络牢骚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郑慧洁 《新闻世界》2014,(7):264-265
本文以2012年因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而引发中国网民对中日关系的再度关注和讨论为例,对天涯论坛国际观察版块中网民关于"钓鱼岛事件"的讨论进行了量化研究,提出和验证了两个理论假设。研究发现:对涉及国际关系的事件网络舆论存在非理性特征,并且意见领袖的作用正在减小。  相似文献   

12.
马晶晶 《新闻世界》2010,(11):147-148
本文针对2009年10月以后媒体有关"艾滋女事件"的报道,反思了网络和传统新闻媒体是如何将一则"传闻"变成"新闻"。在这一事件中,新闻真实性遭到践踏,把关人作用发挥不到位,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共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在当下多种媒体交互传播的时代,各类媒体都应从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吸取教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营造健康、和谐、理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宦晓渝 《新闻世界》2011,(11):151-152
《人民日报》对2003年"非典"和2009年"甲流"报道为研究样本,从报道形式、版面位置、报道态度和报道来源地等指标进行内容分析,以探讨纸质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玲玲 《新闻世界》2011,(8):131-133
本文从网络媒介在催化"犀利哥"事件中所采用的语言表现手段、网络媒介的技术支持以及网络受众的猎奇审丑心态等来揭示网络在该事件中所产生的催化效果,进而辩证地反思网络媒介在"犀利哥"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减少网络负面效应的简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聚焦点往往是权力阶层的"不轨"行为、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等。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与公众政治信任度的降低有密切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网络事件和构建公众政治信任是当前政府面临的新考验。  相似文献   

16.
刘凡 《新闻世界》2010,(5):140-141
本文以新浪"智利地震"专题报道为研究对象,结合突发公共事件特点、受众心理以及网络优势,从新闻报道时机、版面内容、编辑思想等方面,探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专题报道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17.
黄政 《新闻世界》2012,(9):134-135
本文以发生在2011年的"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事件为例,通过对该事件传播过程中不同媒介手段所起作用的分析,探讨当下媒介环境下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的媒介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8.
网络"哄客"的出现并非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本身的特性使然,这既有网民群体无意识心理的因素,亦有社会的娱乐化这个深层大背景。"犀利哥"事件近期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并将这种影响很快投射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文章结合"犀利哥"事件这一典型案例,从而探析网络"哄客"具有责任意识淡薄、从众性等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网络"哄客"现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词语年年翻新,层出不穷。在2009年还不到年中的时候,台湾政治评论家南方朔就作出了定论:"‘×很大’必属2009年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闫英明 《新闻世界》2013,(5):153-154
由央视网举办的第三届CCTV网络春晚以"中国梦: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CN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公交电视等终端播出,依靠新媒体技术创造了广泛的影响力。媒介事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事件的重要性和媒体对事件的持续报道,网络春晚作为一次议题式的媒介事件,它的有效传播与新媒体环境赋予其的传播特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