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现代科技文明的作用下,媒介变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视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网络视觉文化的影响已遍布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生存方式,网络视觉文化由此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刘斯航 《视听》2021,(1):116-117
随着网络媒介与技术的更新,粉丝队伍发展壮大,催生了粉丝文化,并对社会经济文化与网络生态产生了双面性影响.在和时代各行各业共同进步的同时,粉丝创造出的独特文化体系也带来了解构主流文化、影响网络文化空间秩序等问题.粉丝群体应学会如何面对网络与生活,将二者清晰地区分开来,使粉丝文化走向积极、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3.
杨树梅 《大观周刊》2010,(37):188-188
虚拟的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第二世界",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它使生活更加方便,但我们也该认识到它带来的弊端。本文就网络文化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作分析,并且试探性提出了一些解决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加深,网络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文化的传播,在对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带来有益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在网络文化传播下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网络日益完善的今天,它也成为了现代影像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和表达途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受到了网络上文化传播特殊性的影响,给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好机遇。综合运用符号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以信息时代的眼光审视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价值,拟提出将民族文化与信息技术、视觉艺术合理整合的途径来发展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姚必鲜 《新闻爱好者》2011,(10):110-111
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7.
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融入了网络元素,甚至改变了文化思维.网络技术推进了世界的发展,人们充分地享受着网络科技所带来的诸多便利.人们只要登陆网络平台,就可以浏览各种新闻信息,观看电视节目,进行网络购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而网络技术对人的思维模式所带来的冲击使得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信息也给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影响.鉴于人们普遍使用电脑操作而导致"提笔忘字"现象的存在,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节目,引发了汉字大讨论,同时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本文旨在从《汉字英雄》节目看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于迅 《网络传播》2008,(5):20-21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以其独有的优势,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因此,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之一。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和网络文化发展。去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进行了集体学习,  相似文献   

10.
赵萌 《传媒》2021,(2):52-54
近年来,网络短视频成为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形态,拓展了文化生产、传播和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塑造着全新的大众文化形态.网络短视频颠覆了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方式,解构了传统文化精英的文化垄断,充分释放了文化生产权利,促使文化生产回归生活.同时,网络短视频也带来了文化亵渎与狂欢化、网络文化庸俗化等问题.因此,应当辩证看待蓬勃发展的网络短视频行业,加强对网络短视频的引导和规制,促使网络短视频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经济的腾飞使得文化的地域性越来越弱,经济的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化交流在当今社会显得日益重要,而大众媒介担当着文化交流这一重任.它将一定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风俗习惯以及特定的文化倾向传达给人们,从而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促进着文化的发展.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继夏 《今传媒》2013,(11):136-137
随着社会的发展,微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流行文化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在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影响,产生全新的方式方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多管齐下,在把握微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紧抓机遇搭建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使微文化成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判断、价值取向、文化理念等诸多方面,并且正在加速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且来势凶猛  相似文献   

14.
李强 《采.写.编》2016,(3):155-155
网络时代的来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渗透,高中生在写作问题上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高中生写作现状的分析,了解网络文化对其影响,从而找到能够促进网络文化与高中生写作更好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网络人群逐渐壮大,网络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网络化”日益高涨的发展趋势,高校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凸显出许多新特点,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结合网络时代背景,分析了网络语境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于高校网络语境下的红色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16.
黄河 《大观周刊》2012,(4):50-51
在网络文化覆盖渗透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网络文化不仅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出现传统和现代的新型组合。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普及带来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形成了强烈冲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从网络管理体制和网络道德、政教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8.
马树华 《报刊之友》2010,(11):163-165
随着全球化进程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已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行为模式等深受网络的影响。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严峻的求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驾驭和把握网络的两面性,趋利避害,深入分析和把握网络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才能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文明上网行为的引导,别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深入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这是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合理使用网络,并通过网络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张雪  朱润萍 《新闻传播》2012,(5):82-83,85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依托互联网技术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征,网络为个人意见的表达和思想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网络舆论在发挥其正面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需要我们对网络舆论传播实施必要的监控,从而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和发展,网络媒体日渐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传播工具与传播平台,推动民众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与此同时,在网民的参与下,各种网络新词语在网络环境中不断产生和传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兴媒体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反映了媒体技术对民众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本文结合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塔德提出的权力距离、个人主义等理论观点,从网络词语“给力”的产生及应用出发,浅析网络环境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