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复旦大学中文系张虹倩在《也论“教”的使役和被动之间的转换》一文中指出:使役动词“教”由“教唆”义演变为一般意义上的使令动词,继而又发展成为表被动的介词。“教”的被动用法萌芽于初唐,发展于中晚唐,至宋代已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也论“教”的使役和被动之间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役动词"教"由"教唆"义演变为一般意义上的使令动词,继而又发展成为表被动的介词。"教"的被动用法萌芽于初唐,发展于中晚唐,至宋代已为常见。"教"的语法化过程主要受到以下诸因素的影响:泛义动词"教"的搭配功能扩展、句首NP的次类变换、动词涉及对象的移位、与介词对举的格式等,但最重要的致变因素还是动词意义和语境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畀/俾"各功能的句法结构特点及语法意义,归纳其语法化可分为三条路径:(1)给予义动词〉方式义介词;(2)给予义动词〉与格标记;(3)给予义动词〉使役义动词〉被动标记。  相似文献   

4.
对明潮州戏文《金花女》与潮汕方言中"乞"的用法进行考察,发现戏文中"乞"字可作实义动词、使役介词、与格介词与介引被动句施事的介词,而在潮汕方言中可作给予义动词、使役介词、与格介词与介引被动句施事的介词.对"乞"字的语法化路径与在闽南方言区的发展进行梳理,发现现代潮汕方言中"乞"字用法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之前,且在明代潮汕方...  相似文献   

5.
近代汉语中的给予义动词发展出了被动标记的用法,有两条途径,一是给予义动词及其所构成的双宾语结构,首先演变为使役类结构,然后再由使役类结构进一步演变为被动式,即给予义动词经历了使役义动词这个中介才演变为被动式标记;二是给予义动词及其所构成的双宾语结构在语义和语法结构上同被动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直接发展为被动式,给予义动词也就演变为被动式标记。这两者的句法结构在表层上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具体的句法环境的差异才促使它们演化道路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赣语上高话中的“畀”语法功能多样,有动词、介词用法;“畀”可用于使役句、处置句和被动句中。“畀”的本义为“给予”,后引申为“容许”义和“使让”义动词。“畀”由“容许”义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义的介词,构成被动式;“畀”由“使让”义的动词语法化为表“处置”义的介词,构成处置式。  相似文献   

7.
俄语动词"时"的定义和用法相当复杂,同一个时间形式在不同上下文、不同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意义,这对学习者来说,造成了极大困扰。本文以俄语动词现在时为例,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理念解析其直义与转义,旨在寻找时间形式和时间意义的切合点,揭示其规律性,使俄语动词现在时直义与转义这对矛盾体得以完善统一,从而消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提升其学习兴趣,达到和谐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歧路灯》"叫"字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路灯》中“叫”有叫请义、使役义、被动义和处置义,文章把使役义分为使令和容许两类。使令义来自叫请义,容许义来自使令义;被动义来自容许义,而处置义来自使令义。今河南方言中大多还保留着“叫”的这几种用法,只不过容许义、被动义“叫”与使役义、处置义“叫”在声调上往往有区别。  相似文献   

9.
王琼 《现代语文》2007,(8):45-47
《水浒全传》(下称"水浒")①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被"字式、"吃"字式、"蒙"字式、"教(叫)"字式、"与"字式、"给"字式等.这些被动句式分属三种不同的类型:"被、吃、蒙"属于第一类,被动标记是由"遭受""蒙受"义的动词演变来的;"教(叫)"属于第二类,被动标记是由使役义动词演变来的;"与、给"属于第三类,被动标记是由给与义动词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10.
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趋向的动词及短语数量众多,使用灵活。汉语与英语中表示趋向的动词及短语从语意和构成方面来看,把它们分为字面义、引申义、习惯义三类。对基本趋向动词及词组逐一举例分析,探求其规律,说明其用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双及物结构的构式义与动词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双及物结构具有"致使-拥有"的构式义,它对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进行语义框架的核查,只有动词适切才能与该结构相容。当进入该结构的动词具有"给予"义时,动词语义向句法投射,构式义得到强化,此时的结构为典型双及物结构;当动词不具备"给予"义时,句法辐射动词,构式义赋予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致使-拥有"义,此时的结构为非典型双及物结构。动词词义与构式义的互动形成一个连续体,处于两端的动词分别为具有"给予"义和"损耗"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12.
近代汉语"教"字被动句一直以来备受学者关注,尤其在其使役句向被动句的演变机制上,多有学者讨论。文章在前辈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近代汉语"教"字被动句的产生、发展以及地域分布进行了考察,认为"教"字被动句于唐代萌芽,元明时期发展,且多见于北方方言基础的文献,清以后有衰败的趋势,这可能与"叫"字被动句的兴起有关。  相似文献   

13.
《缀白裘》包含的被动句式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由"遭受""蒙受"动词演变而来的"被"字式和"吃"字式;二是由使役义动词演变来的"教"字式和"叫"字式;三是由给予义动词演变而来的"与"字式和"乞"字式。  相似文献   

14.
使役句和被动句作为ボイス表现文,其关联性很强,经常被讨论,但是,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因此,本文在从中日使役句转化为被动句这一点上,对可转化的使役句的种类和动词种类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日汉语的异同点。只有他动词才可以转化为被动句,语法上的使役句可以转化为被动句。其中主体为自我控制不可能型的语法使役句不能转化为被动句是日汉语的共通点;在日语中,状态动词、自然现象动词和方向、姿态动词不能转化为被动句,而在汉语中,结果动词、创造动词,带有表示标准的补语的动词不能转化为被动句则是各自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5.
“耗费”义动词“花”与“化”的关系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费义"花动"始见于宋元时期,而非清代。在耗费义"花动"类合成动词中,"花费"最先词汇化,始见于元代。"耗费"义动词"化(hua)"始见于明代的"化费",其在出现时间和用例数量上,都远远滞后于耗费义"花动"。而作为"耗费"义动词‘花'与‘化(hua)'之关系有待深入考证。  相似文献   

16.
在各地方言中,存在许多极有特色的泛义动词,它们发挥了重要的语言功用。如宁海、象山方言中的泛义动词"装",使用灵活,语意宽泛,搭配性极强。各地方言中的泛义动词虽然在具体用法上有所不同,但在语义虚化、功能语法化和语义边界化等方面是相同的。要准确理解泛义动词的产生和发展,必须理解方言和口语的语境场。泛义动词正是借助语境场的优势,通过语境场来提示、生成动词的实际意义,实现其灵活方便的语言交际功能。同时,由于语境场的影响,方言中的泛义动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樊晓萍 《考试周刊》2011,(71):98-100
一、引言日语中存在为数众多的近义词。这些近义词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意义、用法上都有很多相似点或共同点。"当たる"和"ぶつかる"就是这样一对近义动词。它们都可以以"动作主体(假设为物体A)が动作对象(假设为物体B)に当たる/ぶつかる"的形式出现,表示"物体A与物体B发生接触和碰撞"的动作。那么这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不是完全一致?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到底在哪里?我认为要辨别这两个动词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8.
need既可以作实义动词,又可以作情态动词,还可以作名词。下面简单谈一谈它的用法。一、作实义动词need作实义动词用时,与其它实义动词一样,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谓语动词为need的肯定句,改为否定句和疑问句时,要加助动词do的相应形式,但need一般没有进行时。其用法主要有下面三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词汇意义、结构及意义、历史来源、语境制约意义四个方面来研究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玩”作为泛义动词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 ,其词义和用法都相当丰富 ,但它并不是万能动词 ;它可以连带宾语、补语 ,“玩”和它的连带成分可以构成短语或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 ,“玩”可以带“着”“了”“过” ;徐州方言“玩”的泛义性质也可以在历代作品中找到它引申的痕迹 ;词汇成分、语句、结构对“玩”的具体意义都会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词汇意义、结构及意义、历史来源、语境制约意义四个方面来研究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玩”作为泛义动词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其词义和用法都相当丰富,但它并不是万能动词;它可以连带宾语、补语,“玩”和它的连带成分可以构成短语或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玩”可以带“着”“了”“过”;徐州方言“玩”的泛义性质也可以在历代作品中找到它引申的痕迹;词汇成分、语句、结构对“玩”的具体意义都会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