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9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排头兵"。12年过去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工作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上海体教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收获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何将"体教结合"变成"体教融合"是决定体教结合工作成败的关键。2012年2月13日,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人大副主任钟燕群,副市长沈晓明、赵雯,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等出席会议。会议对今后上海体教结合工作作了部署,并提出了新时期体教结合发展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阵地不断拓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体育师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课余训练网络基本形成,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强调,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也指出,体教结合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教育部门要利用各项体育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部门要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适应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需要,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工程,逐步把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本期"上海市体教结合"栏目摘选了部分参会代表的发展思路和经验交流,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程霄玉 《体育科研》2012,33(2):89-90
1围绕“双核”目标,引领体教结合 推进体教结合,关键是体教两家思想要统一、目标要双赢。上海市黄浦区体教结合工作紧紧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两个核心目标,从制度设计层面就’着力推动文化教育、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实践既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又能更好地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赢机制。  相似文献   

3.
"体教结合"的本意就是把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结合起来,构建起以体育部门为主体,以体育重点校及各级业体校为依托,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将文化教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模式。20多年来,我国各地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过程中积极推行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文体并举的人才,为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小伟 《体育教学》2011,(8):16-19,2
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是教体结合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开始,按照两部委的意图,教体结合就是要建立一个除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之外,以教育系统为主体,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从那之后,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中小学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成了我国竞技体育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13,(1):20-20
中国乒乓球学院创办之初,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就对“体教结合”做了精辟的诠释:让运动员去读书,让读书的人去运动。  相似文献   

6.
通过共词、多元统计和战略坐标度等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对2000-2021年5月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中有关“体教融合”主题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有关“体教融合”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段历史,政策因素是促进“体教融合”研究的主要动力。体教融合、后备人才、青少年体育、学校体育、体教结合和竞技体育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但关键词之间的整体密度较低,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当前,体教融合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运动员学训矛盾、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模式、新时代学生体质健康与国外业余训练模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青少年健康发展研究、学校体育改革5大类,且之间具有强联系性。其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青少年健康发展研究是关注重点,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是关注热点,具有持续关注的趋势。学者在对“体教融合”相关研究的系统性、实证性和机制性等方面,仍需加大研究,以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2011年7月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大会。会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把增进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通过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为社会培养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合格人才。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沈晓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8.
2011年7月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大会。会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把增进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通过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为社会培养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合格人才。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沈晓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对山东省13地市有关"教体结合"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传统学校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的管理体制不顺;项目布局和设置不合理,优势项目不突出;体育传统学校和后备人才学校生源出入口衔接不畅;输送后备运动员的质量有待提高;经费缺少和活动偏少制约发展.并提出如下对策:加强课余训练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有偿训练和输送制度,完善管理和奖励政策逐步建立以重点中、小学为龙头,体校和运动学校为两翼,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新形势的发展训练基地的模式;改革现行青少年竞赛制度;突出奥运项目,兼顾全运会、大运会,重点发展优势项目;深化管理体制,分工明确,共同管理,统一协调.  相似文献   

10.
一、体教结合,人才共育的切身感受 近些年来,在洛阳市体育、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实施体教结合,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上不断达成共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联系当时我国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体委业体校和教委试点校在培养运动后备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体教结合”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体教结合”是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下的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缺失而出现的,它符合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但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先体后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教分离或者结合不畅;竞技体育体制下的后备人才培养受到严重挑战,运动员的退出机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教育系统下的教练员队伍建设遭遇种种束缚,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教练员队伍无法有效对接.为加强“体教结合”,实现“体教融合”,一方面要强化政策导向,建立完备的竞技体育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更要重塑竞技体育的价值追求,实现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体教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新时期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加强和完善“体教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学校体育,改革竞赛制度,转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重心,才能保证“体教结合”的长远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4.
金坛市青少年体校创办20年多来,始终遵循"肩负责任、砥砺致远"的校训,坚持走"体教并举、同步发展"的道路,全方位整体设计学校的发展规划,全面落实"体教结合"的办学目标,在"体教结合"的跨栏中不断跨越提升,通过"全能"努力,不断刷新"纪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校已培养出了数十名健将级运动员,在国际、国内等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众多体育特长生荣获奖牌数百枚。  相似文献   

15.
由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参与竞技体育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和竞技体育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与实践。文章通过探讨高校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过程中,没能形成与原来体委培养体制相互竞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的原因,指出:课余训练经费不足,学籍管理不规范,竞赛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都是制约"体教结合"发展的因素。进而对上海大学"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思考与构想。  相似文献   

16.
侯爽 《体育科研》2019,(3):30-37
“体教结合”是解决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传统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专项体育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体教结合”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使得竞技体育人才逐渐从运动员这一单一角色向“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转变。研究以角色认同为切入口,探讨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角色的转变对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影响。选取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学员作为“学生-运动员”样本,选取国家乒乓球青年队及部分省市队队员作为职业运动员样本,使用结构化心理测量工具,对比两类受访者在运动与学业上的角色认同、心理倦怠与动机变量的差异。得出:在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认同“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他们在学业任务中的卷入程度更高;双重角色使运动员在运动任务与学业任务上的主观价值感存在差异,表现出双重角色之间的冲突,但对个体的整体人生规划并不冲突;双重角色之间的转化,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存在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7.
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1  
根据目前业余训练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指出大中小学课余训练一条龙模式将与体育俱乐部社会化模式并存,体教结合是我国培养和造就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制约我国体教结合的瓶颈进行剖析,结合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和国内基本国情,提出了一些适合国情的"体教结合"发展策略,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微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年初,江苏省体育和教育系统的90余名代表聚集南通参加由省体委、省教委联合举行的全省“体教结合”现场会,学习南通经验,共商江苏培养跨世纪体育后备人才的大计。 1 体教结合,必由之路 10多年来,“体教结合”一直是江苏竞技体育发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早在  相似文献   

20.
“体教结合”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它尝试着打破原有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给我国运动员的培养及其选拔带来变革,但目前在实施这种模式过程中还存在基础不牢、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要结合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和国内基本国情,尝试打破制约“体教结合”的瓶颈,寻求适合国情的“体教结合”,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微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