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 (国标本苏教版第九册第25页第10题) 读完题后,学生议论纷纷. 李敏说:"钢管堆成的形状像梯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钢管的上层根数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下层根数相当于下底,层数相当于高,因此,图中钢管的总根数是(9+16)×8÷2=100(根)."  相似文献   

2.
六年制数学第九册第72—73页有这样一道习题:“我们经常见到圃木、钢管等堆成像下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 (上层根数+下层根数)×层数÷2 想一想是什么道理。算一算图中的总根数。”学生刚学过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都能讲清这种算法的道理,并正确算出总根数为20根。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此题时我补充了如下一道题让学生思考: 下图是一堆钢管,怎样算出图中钢管的总根数? 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 底层根数×层数÷2,即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节中,有这样一道习 题:“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像图1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顶层的 根数+底层的根数)×层数÷2,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并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首先问学生:“这些圆木堆成的横截面,近似于什么形状” ?(生:梯形)“结合梯形面积公式,想一想,你能用较快的方法算出圆木的总根数吗?”[生 :(顶层的根数+底层的根数)×层数÷2]。这样图1的总根数很快就可以算出来了。教师很高兴地表扬学生:“真不错,我们以后就要这样,运用…  相似文献   

4.
统编五年制数学七册117面,有这样一道习题:"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象下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上层根数 下层根数)×层数÷2.想一想是什么道理.算一算图中的总根数."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做这道题时,先要学生回忆:梯形面积怎么求?再设问:这堆钢管的截面象什么形状?学生说截面是梯形,教师予以肯定.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求总根数计算方法中的上、下层根数和层数,分别与梯形的上、下底和高一一联系,并在小结时讲解道:这堆钢管的横截面是一个近似梯形,上、  相似文献   

5.
一天,我正在做数学家作,做着做着,我被一道题困住了。这道题是这样的:一堆木头整齐的叠放在地上,最下一层有25根,最上一层有6根,每下面一层都要比上面一层多一根,这堆木头一共有多少根?这种题目我第一次碰到。刚开始我是列出数来: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然后把这些数字相加。因为数字很多,所以算了很长时间,才求到了答案:310(根)。我觉得太麻烦了,心想:  相似文献   

6.
一堆油筒(如图1)最上一层5只,最下一层10只,每下一层比上一层多1只,问这堆油筒共有多少只? 这是一个小学生都能解决的问题,列式5+6+7+8+9+10可求。但是,如果我们把图1看作一个梯形,其上底为5,下底为10,高(层数)为6,那么由梯形面积公式可求得和为45。在这解法的转化过程中,是思维对现实对象与头脑中储备形象的相联系,是形象的重新塑造,这就是头脑的联想。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76页第4题: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像下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方法求总根数:(顶层根数 底层根数)×层数÷2。想一想是什么道理,并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在说明“想一想是什么道理”时,很多教师认为这堆钢管的横截面像梯形,顶层根数相当于梯形的上底,底层根数相当于梯形的下底,层数相当于梯形的高,总根数相当于梯形的面积。因为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所以圆木的总根数=(顶层根数 底层根数)×层数÷2。由此,可以看出,求圆木的总根数用的就是梯形的面积公式,只是写法稍微有些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8.
数奥课上,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3根火柴可以摆成一个小三角形,现如图摆了一个由许多小三角形摆成的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每边均由29根火柴摆成,那么摆出这个三角形一共需要多少根火柴?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方法:先算横行有多少根火柴,即1+2+3+……+29=435(根);再算一共有多少根火柴,即435×3=1305(根)。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回家后,我经过认真的思考,觉得还可以这样考虑:方法一:我们可以把第一行看作1个三角形,第二行看作(2×2-1=)3个三角形……最后一行看作(29×2-1=)57个三角形,所以一共有:(1+3+5+……+57=)841个三角形,每一个三角形要3根火…  相似文献   

9.
【教学片断】教学"两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我出示了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进行了如下教学。师:求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多少本图书,你会列算式吗?生:85+143。师:你会用竖式算出85+143的和吗?大家动手试一试。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列式计算。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我是先从个位加起,5加3得8,个位上写8;4加8得12,向百位进1,十位写2;百位上1加1得2。所以得数是228。师:说得真完整。谁还想说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了连乘应用题新课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商店运进4箱节能灯,每箱15个,每个卖12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师:如果你是商店经理,你想怎样卖?生1:我可以零卖。用单价×数量=总价,我先算一共有多少个节能灯?15×4=60(个),再算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2×60=720(元)。生2:我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师出示主题图,图略) 师: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男孩有34枚邮票,女孩有16枚邮票. 师: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师:怎么列式? 生:34+16. 师:很好.34+16等于多少呢?请大家独立思考,你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计数器拨一拨,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相似文献   

12.
案例描述:师提出问题:三(1)班有8人参加语文活动小组,有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生:8+9=17(人)。师:同意吗?一定吗?生:(齐说同意、一定)课件出示下列信息(教材中的)  相似文献   

13.
[案例]“归一应用题”的教学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小礼物送给同学们,你们最希望老师买什么东西呢?出示“‘六一’儿童节礼品调查表”,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调查表:物品名称数量文具盒15个钢笔8支书包5个水彩笔16支…………师:你们能帮老师预算一下买这些礼品需要花多少钱吗?生1:先算一算每样物品要花多少钱,再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算出总共要花多少钱了。生2:我们不知道每样物品的单价,没办法算。生3:只要问一问嘛。像这个文具盒是3元5角,就可以算出15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3.5×15=52.5(元)。…  相似文献   

14.
老师的人数     
希望小学正在砌围墙。星期天,五、六年级的学生们和全较的老师们共100人参加了搬砖劳动。一共有100堆砖,老师每人搬三堆砖,学生每三人搬一堆砖,这样不多不少正好完成任务。同学们,你们能算出希望小学共有多少名老师吗?  相似文献   

15.
<正>有幸听了一年级老师的一堂数学课,通过这堂课我受到了很深的启发:只要老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情景,学生就会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得出你意料之外的结果。(节录片段)老师创设情景:买书。师:学校图书室新买来28本故事书,4本连环画,谁能算出学校一共买来多少本书?怎样列算式?(在讲桌上摆出书)生:28+4师:同学们列得很对,那么一共买来多少本书呢?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小棒,小组讨论,怎样计算28+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动手操作摆小棒,教师参与  相似文献   

16.
【片段一】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师:老师这里有些小棒,猜猜有多少?生(众):10根。9根。(实际有10根。)师:看看你们盘里的小棒比老师手上的多一些还是多得多呢?(多得多!)估估大约有多少根?生(众):80根。100根左右。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加减法(三)”第一课时。片断一:多媒体呈现一些商品及其价格:①玩具熊33元②篮球18元③书包42元④薯片8元⑤溜冰鞋66元⑥玩具车22元⑦文具盒15元⑧牛奶45元⑨蛋糕24元。1.尝试独立计算。师:我选择商品①、②和③。买这三件商品一共需要多少钱?能列出算式吗?生1:33+18+42。师:大家先帮老师算一算用了多少钱,好吗?(大部分生尝试计算,个别生立刻举手)师:已经算好的同学,请想一想你是怎样算的,也可以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计算方法。(师巡视,并选择两个列不同竖式计算的学生板演)【评析:关注学生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数出10根小棒,摆成一排。摆好之后,再添上1根,数一数,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师:同学们真棒!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摆小棒,就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究竟摆了多少根小棒?(生自主摆小棒,摆后交流摆法)生:老师,我是1根1根摆的,我一共摆了11个1,合起来就是11根小棒。生:我是5根5根摆的。我摆了2个5,2个5根就是10根,加上多的一根,就是11根小棒。生:老师,我觉得我的摆法最简单了。我一边摆了10根小棒,另一边摆了1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1根小棒。师:为什么觉得你的摆法最简单呢?生:(答非所问)老师,您买过铅笔没有?师:(故作惊讶)老师…  相似文献   

19.
【案例】师:(先拿出9根小棒,再拿出5根小棒)根据这幅图,你能知道什么?生:知道了一共有14根小棒。师:你是怎么算的?能用小棒摆给大家看吗?生1:我是数的。从9开始数5个,数到14。师:你能再数一次给大家听听吗?(生1数)生2:我是用小棒摆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一、课堂简介(一)复习:9+4=9+3=8+5=7+4=6+5=8+9=5+7=(二)新课:1.打出有两排学生的幻灯片,问:一共有多少人?生1:前排7人加上后排8人,7+8=15人。生2:也可以把后排的8人当作第一个加数。师:不管谁在前,都要把7分成2和5,把8凑成10。生:谁在前在后不管事,结果都一样。2.师:大家看第97页,就"前排加后排"一种方法吗?生3: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加起来也是15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