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代白话小说传播生态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明代白话小说传播外生态变迁、明代白话小说传播内生态变迁、明代白话小说传播新生态变迁等.明代白话小说传播生态的变迁为我们今天重视、构建和营造良好的文学传播新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如果在世界文化的大视野中对中国古曲戏曲小说作一观照,则不难发现,中国古典戏曲小说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独特地位,其具体表现为:戏曲小说的产生是对儒家正统文化的一种反动;戏曲小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戏曲小说的形成和成熟虽较晚于其它各国,但中国古典戏曲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完备而独具特色,中国古典小说也以其独特的章回体形式,韵散结合的语言风格,重白描,重渲染的艺术手法给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蒙汉文学关系的研究,第一手资料的跨语言比较和考证是关键。对古代蒙古文小说《娜仁格日勒的故事》与明代戏曲《葵花记》进行逐字逐句的跨语言比较,证明《娜仁格日勒的故事》就是明代戏曲《葵花记》完整的蒙古文译本。蒙古人主要翻译了《葵花记》的对白部分,省略了词曲,并在结尾部分增加了佛教本生故事内容,从而把戏曲《葵花记》转换成了小说。  相似文献   

4.
清代道光年间,泰州人仲振奎作《红楼梦传奇》,为清代红楼戏曲的"开山之作",在为《红楼梦》由单一的小说传播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  相似文献   

5.
明清长篇家族小说及其叙事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模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叙事视角。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结构,是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家庭家族类小说戏曲创作形成的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家庭戏对明代家族小说具有很大影响。明代家族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被笼统称为"世情小说"的《金瓶梅》,以西门一家而及天下,以家庭交际圈来展现社会人生,呈现出家庭—社会半网络式叙事模式。《红楼梦》比《金瓶梅》有所发展,成为家族—社会立体网络式叙事模式的典范之作。《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亦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以家族兴衰或衰兴反映社会人生。明清家族小说不是特意寻找一种网状结构来超越线性结构,而是这种叙事结构与中国社会结构、人们的交际方式相一致,与小说内容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明代前期八个皇帝尊孔崇儒、大力提倡理学,可谓一以贯之,因而确立了理学的独尊地位。尽管某些理学家参与戏曲创作,剧中歌功颂德,宣扬封建伦理,但也有可取之处。明代前期理学家开始重视经世致用,对戏曲中歌颂建功立业、忠君爱国不无促进作用。明代前期理学家对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些许否定与其时戏曲中所流露的与传统观念的格格不入也有一致之处。明代前期理学家不以炎凉待人与明前期戏曲对世态炎凉的揭露不无相合。明代前期理学对戏曲影响亦非仅只负面或仅只正面所能概括。  相似文献   

7.
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曲”,为《红楼梦》由单一的小说传播,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泰州人仲振奎创作的《红楼梦传奇》是首部红楼戏剧。几乎就在同时,泰州地区又出现了一部《红楼梦滩簧》,无论是其内容还是体制,均说明该书极有可能就是《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首部曲艺作品。  相似文献   

8.
随着王守仁揭示"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以来,以及王门弟子对王学的大力传播,通俗文学性质的明代小说,数量与质量也在快速地发展。综合观照明代至清前期的经典小说,会发现这些小说的思想主旨隐隐有一条心学的线索。《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所宣扬"王道"与"霸道"理念的对立,近于先秦孔孟的儒家伦理;而《水浒传》通过宋江形象表达了对传统伦理"忠义"观的怀疑。《西游记》则通过孙悟空和猪八戒形象嘲弄了名、利等"人欲",但没有将之完全否定;而《金瓶梅》和《儒林外史》则是"人欲"极端恶性的大暴露;因此,如何超越"欲"与"情",是《红楼梦》的思考主题,其最终指向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禅宗"空境"。  相似文献   

9.
明代戏曲批评者与理学者的交往甚多,有的本身就是理学家或理学者,有的曾是理学者的门生弟子。明代戏曲批评的内容丰富庞杂,其主要特点则是"重情""求真",而这恰正是明代理学及其批判思潮的主要内容之一。明代理学的"理欲"观对于明中后期戏曲批评强调人性人情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明代理学的求"真"思想与戏曲批评的嫉伪存真论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戏曲走近大学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戏曲在我国现状艰难,高校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对戏曲的宣传责无旁贷。"戏曲走近大学生"活动对传播戏曲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仅仅这一活动是不够的,本文就如何更深入地建设校园戏曲文化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11.
《古今清谈万选》的编者是周近泉。书中有18篇作品可考知作者和出处。编者改动原篇名,统一以四字为标题,并删改原作品的开头和情节,破坏了小说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尚奇崇怪的选材特点,及每篇配有插图且进行评点注释的编刊版式,体现出编者的小说理论批评观念,也表明文言小说的通俗化、大众化,推动了雅俗文化的融合,反映了明代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2.
论网络戏曲的传播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络兼容了戏曲资源的的多种载体形式,也使得戏曲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除了大量戏曲文本可以通过网络方便读取之外,网上戏曲的音像传播,更是体现出网络对于戏曲电影、电视等传播形式强有力的整合作用。相对于传统的戏曲传播形式,网上戏曲的传播主要体现出虚拟开放的空间、全球化和平民化、传受个体化和交互性等诸多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腾冲的汉族姓氏,多因明代军屯制度自中原、荆楚移民而来。古代的墓志是最可信、最翔实的历史"人物传记",对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普遍的社会意义。通过对腾冲首次出土的明代郑氏四方墓志的整理,并参照地方志书及相关文献进行考证与辨析,反映了福建籍郑氏移迁腾冲源流及历史人物世系,并对地方志书内容作了若干订正与补充,对今人了解和研究腾冲明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明初至清中叶,"传奇"这种戏曲样式始终占据着中国戏曲史的统治地位。在数量众多的传奇剧作中,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了明代戏曲发展的高潮。其中《紫钗记》的梦境描写不仅丰富了戏剧的内容,使故事更加完整、充实,并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和深化作品主旨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河大鼓"是北方典型的鼓书暨鼓曲艺术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以及周边的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关于"西河大鼓"的产生时间,通过艺人回忆及文献资料记载,最早可推至距今二百多年的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且产生伊始的师徒传承结构、传承书目、传播区域等一直是模糊的概念。《说唱艺人拜师师徒谱》(简称为《师徒谱》)的发现,将"西河大鼓"的产生年代推前至明代末年,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这为我们理清"西河大鼓"的流布、变异提供了新的、可确切考证的线索,也为我们研究明代鼓书曲种在北方地区的传播、明代艺人说唱与书坊抄本出版共生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解决前提。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并不完全是新生的事物。明代中后期就存在着以图书业为核心的比较繁荣的文化产业。明代中后期图书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书坊刻书业的繁盛。坊刻以市场为导向,从而生产图书产品,并在技术和运作上不断完善。明代中后期,书坊业已在无形中按照产业化的模式经营图书业,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了今天所兴盛起来的文化产业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几度辉煌,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进入新世纪,传统戏曲在剧种、演员、剧目、观众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危机与转机并存。必须在遵循戏曲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和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革,推陈出新,争取国家扶持,积极推广普及戏曲。  相似文献   

18.
邵亦杨《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一书中由评论文字和当代视觉图像构成的世界,仿佛为我们打开了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她的文字有着女性的温柔、敏锐与细腻,用边沁(本瑟姆)、福柯、约翰?伯格、阿甘本等人的理论深入浅出地来剖析艺术作品,将一位位当代艺术家的传奇与神话向我们娓娓道来,又像智慧女神一样不断警醒我们,要去反思当代艺术世界的种种现象与问题,而不是随着市场和资本随波逐流。  相似文献   

19.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为文化传播注入了生机,它传递着微价值,引领着微文化的产生,与传统媒介共同发展,形成娱乐的大狂欢,还强化了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文化的百家争鸣。但与此同时,微博在文化传播中也有着理性、公平、道德的缺失等弊端,阻碍了微博成为"公共领域"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张恨水小说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其隐性原因在于准确定位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立足报纸副刊、引雅入俗,创作出雅俗共赏、富有文化内蕴的小说文本;其显性特征表现为通过现代传媒成功实施了小说的文本传播和影视剧传播.张恨水的经验为当代通俗文学创作及其传播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