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频率局部振动对预防前臂肌肉疲劳的效果及其脑电神经网络机制。方法:选取16名健康成年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在诱发前臂肌肉疲劳前对其右前臂屈指肌肌腱实施3种频率(60、30和0 Hz)的局部振动,将60、30 Hz振动作为实验组,0 Hz振动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记录受试者在振动刺激干预前后最大随意收缩力(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和屈指肌持续收缩至疲劳过程中的肌电、握力、主观体力等级感觉以及振动后即刻静息状态下的脑电。结果:1)在3种振动刺激下,肌肉收缩至疲劳的时间分别为(154.5±42.9)s(0 Hz)、(187.3±60.0)s(30 Hz)和(226.5±65.1)s(60 Hz),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且60 Hz振动>30 Hz振动>0 Hz振动(P<0.05)。2)肌肉疲劳过程中握力样本熵分别为1.62±0.33(0 Hz)、1.60±0.53(30 Hz)和1.31±0.40(60 Hz),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 Hz振动<0 Hz振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女性骨密度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入选的27名受试者按是否绝经分为未绝经组(35~49岁)和绝经组(50~65岁),组内随机分为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振动训练组进行频率35Hz,振幅2mm,3次/周,10min/次,共8周全身振动干预。8周后,观察两组L2-L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下肢肌力、膝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变化。结果:1训练组腰椎L2-L4BMD和股骨颈BMD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幅度在0.83%~3.83%,其中50~65岁组股骨颈BMD提升最为明显;而对照组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两个部位BMD,35~49岁组高于50~65岁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2训练组下肢肌力、膝关节活动度和抗骨折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下肢肌力提高最为明显,35~49岁组下肢肌力提升36%,50~65岁组提升16%,存在显著性差异。3训练组前庭系统、本体感觉和综合平衡能力显著提高,对照组则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1全身振动干预,对抗女性骨量流失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提高腰椎与股骨的BMD。且对股骨BMD的改善更为显著。2适宜的振动刺激不仅适用于改善骨量丢失的绝经后妇女,同样适用于骨量正常的健康年轻女性。3全身振动训练能有效提高女性下肢肌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提升股骨颈抗骨折能力。且对年轻女性的刺激效果更为明显。4全身振动训练对改善女性前庭系统效果显著,进而提升综合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负荷运动对大鼠血清OPG、sRANKL、骨代谢及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负荷运动对大鼠血清OPG、sRANKL、骨代谢生化因子(OC、ALP和TRAP)、骨密度(BMD)和骨量(BMC)的影响,20只6周龄大鼠随机分成2组:①对照组(Control group,CtrG)10只;②7周大负荷训练组(Overtraining group,OtrG)10只:进行7周的跑台训练。实验结束后所有大鼠处死并测定血清OPG、sRANKL、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ALP)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同时测定股骨、腰椎BMD、BMC。结果表明经过7周大负荷运动训练,OtrG组大鼠股骨BMC、BMD及腰椎BMC明显低于CtrG组大鼠。OtrG组大鼠血清OPG水平明显低于CtrG组,而sRANKL却高于CtrG组大鼠,OPG/sRANKL比率下降。OtrG组血清OC、ALP和TRAP明显高于CtrG组。研究提示过度运动导致OPG/sRANKL比例下降可能是骨代谢率增快、骨量丢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采用PHYSIO PLATE振动训练台,对北京优秀垒球、女子游泳及女子跳水运动员进行同振幅下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力量训练,并采用MERAC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实验前后以及实验中运动员下肢肌力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抗负荷力量训练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能够以相对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以及肌肉耐力;同振幅下,次高频(35Hz~50Hz)振动刺激对肌肉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以及肌肉耐力的训练效果显著高于中低频(25Hz~35Hz)振动刺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橄榄球运动训练对男大学生跟骨骨密度(BMD)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用Osteospace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长期从事橄榄球专项训练的男大学生11名(运动组),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的11名同龄男大学生(运动对照组)和沈阳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的10名学生(一般对照组)进行定量超声骨密度测试,测试部位为右脚跟骨。结果:运动组的BUA与运动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540),与一般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4,p〈0.01);运动组的STI与运动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99),与一般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31,p〈0.05);运动对照组的BUA、STI与一般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135;p=0.997)。结论:橄榄球运动能提高骨密度,增加骨量;高力量性训练、高冲击性运动对骨密度具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究太极拳桩功结合深呼吸练习对大学生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其在太极拳桩功结合深呼吸练习前、中、后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和频域指标(LF、HF、TP、LF/HF)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HRV时域指标在运动中降低、运动后升高,运动中与运动前、运动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RV频域指标中,HF在运动中与运动后的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中与运动前比较中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LF、LF/HF在运动中与运动前、运动中与运动后比较中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一次性太极拳桩功结合深呼吸练习能够对心脏产生有效刺激,提高心脏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健  李雷 《辽宁体育科技》2009,31(3):34-35,41
目的:探讨规律运动对绝经早期骨量减少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以期制定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特异运动处方。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实验设计(RCT),将符合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29)和对照组(n=26)。实验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骨运动处方干预。双光子X射线扫描法(DEXA))测定腰椎和髋部密度;递增负荷实验测定VO2max。结果: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指标的变化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VO2max实验组+11.34%vs对照组+1.22%,p〈0.05;腰椎BMD:实验组+1.13%vs对照组-0.52,p〈0.01;髋部BMD:实验组-0.13%vs对照组-1.11%,p〈0.05)。结论:本研究所制定的健骨运动处方安全有效,可提高VO2max和腰椎BMD并延缓髋部BMD下降,对于绝经后骨量减少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观察太极拳锻炼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太极拳组,实验前后对两组患者骨密度值、血清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以及骨痛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实验后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的腰椎骨、股骨、颈骨密度差异呈显著性;BGP、ALP的比较差异分别呈显著性;骨痛积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说明,太极拳锻炼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女子柔道、举重和跆拳道专业运动员年训练周期中骨密度及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40 名女子柔道、举重和跆拳道运动员作为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8.4±3.2 岁。结合运动员一个年度训练周期,分别在训练周期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时检测BMD、HPO轴相关激素以及骨代谢生 化标志物(BGP、BAP 和TRACP- 5b)的变化。结果:女子举重运动员在训练周期中,髋骨BMD 的3 次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女子柔道和跆拳道运动员 的检测结果(P<0.05);女运动员雌二醇和T/C 在3 次检测中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而血清孕酮水平则逐渐降低;女运动员训练期间TRACP- 5b 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特征,并显著高于训练周期的开始测定值(P<0.05)。结论:女子柔道、举重和跆拳道运动员在年训练周期中髋骨BMD无显著变化,女子举重运动员髋骨BMD 明显高于柔道及跆拳道运动员;血清雌二醇和T/C 在年训练周期中逐渐增加,而孕酮逐渐降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TRACP- 5b 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运动对大学生骨密度和体成分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讨处于青春末期的大学生骨密度与体成分、肌力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定量超声法和生物电阻抗法对在校的体育专业大学生99人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107人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导致大学生跟骨骨密度提高,但骨密度的增加无性别差异;运动可以提高体成分中去脂体重的含量,降低体脂百分比;体育专业学生跟骨骨密度与去脂体重呈正相关,且体育专业女生体重与骨密度也呈正相关;男生的肌力与跟骨骨密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系统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跟骨骨密度,改善体成分的构成.女大学生体重是影响跟骨骨密度的重要因素.在青年期进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对提高去脂体重、减少体脂量、增加骨密度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与中药淫羊藿综合疗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机理,为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找到更适宜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去势大鼠模型,分为去卵巢后服药组(M),去卵巢后远动并服药组(SM),去卵巢后运动组(S),去卵巢组(OVX),空白对照组(C)。去势后7天运用运动、中药淫羊藿以及远动加中药联合等几种干预方法防治去卵巢大鼠发生的骨质疏松。去势第70天取血清测试各组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StrACP)。结果:各组血清钙、磷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SM组、M组、S组及C组血清ALP活性均高于OVX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S组、M组、SM组StrACP活性较OVX组低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动和中药淫羊霍综合疗法能通过促骨形成、抑制骨吸收防治去卵巢大鼠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其疗效要优于单纯运动及中药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Ⅱ型糖尿病(DM)大鼠进行爬梯抗阻训练基础上联合低能量激光照射(LLLT),观察2种治疗方式联合对DM大鼠骨量及骨结构性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高脂STZ注射方法构建DM模型大鼠。30只构模成功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单纯糖尿病大鼠组(DM)、抗阻训练的糖尿病大鼠组(DME)和抗阻训练联合低能量激光照射的糖尿病大鼠组(DMEL),正常饲料喂养为C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CON)及DM组大鼠不做运动,DM组、DMEL组均进行爬梯抗阻训练8周,其中DMEL组还接受每周3次的LLLT照射。8周后处死动物取材。应用Micro-CT对右侧股骨进行定量分析。观察BMC、BMD及骨的微结构变化,随后提取RNA,应用RT-PCR方法检测相应骨合成代谢标志基因(Osterix、Runx2、OCN、TGF-β)的mRNA表达。同时取右侧胫骨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治疗手段介入8周后,与DM组比较,DME及DMEL组大鼠实验结束后体重均明显增加,血糖浓度也显著下降。Micro-CT结果显示,DME及DMEL组大鼠较DM组骨量(BMC)明显增加,且骨密度(BMD)显著升高。BV/TV分数值、Tb.Th及Tb.N均明显提高,Tb.Sp明显下降,且DMEL组大鼠BMD、BV/TV以及Tb.N也明显高于DME组。生物力学检测发现DME组及DMEL组大鼠无论是最大载荷、刚度以及断裂负荷的数值较DM组都有所增加。结论爬梯抗阻运动可提高DM大鼠BMC、BMD,改善骨的微结构,促进成骨基因的表达,提高骨的生物力学性能。联合LLLT照射后,抗阻运动对于DM大鼠BMC、BMD、骨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物力学性能的正性效果均被扩大,主要可能因为联合LLLT后,相关成骨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运动及运动与雌激素联合作用对去卵巢大鼠胫骨骨量的影响与机制。方法:8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去卵巢分成:正常对照组(SHAM)、骨质疏松对照组(OVX)、雌激素对照组(OVX+ES)、3个单纯运动组(低强度运动组(OVX+EX1)、中等强度运动组(OVX+EX2)、大强度运动组(OVX+EX3))以及3个运动与雌激素联合组(低强度运动加雌激素组(OVX+EX1十ES)、中等强度运动加雌激素组(OVX+EX2+ES)、大强度运动加雌激素组(OVX+EX3+ES)),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8周的1h/day,5days/week低强度(8m/min)、中等强度(18m/min)和大强度(28m/min)跑台运动对大鼠胫骨近端(PTM)松质骨骨量的影响。结果:(1)OVX组骨量由于骨代谢增加比SHAM组降低(P〈0.05),而补充雌激素后骨丢失减少。(2)单纯运动对骨量的影响:与OVX组比较,OVX+EX1组和OVX+EX2组胫骨的骨吸收减少(P〈0.05)、骨形成增加、骨量增加(EX2比EX1增加更多),OVX+EX3与OVX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3个联合组均比雌激素对照组和各自强度的单纯运动组骨量增多(P〈0.05)。结论:去卵巢大鼠胫骨对运动的反应与是否补充雌激素有关,激素和运动在减少骨量丢失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3周基础体能训练对运动员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探讨运动剂量与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效应关系。【方法】以参加3周基础体能训练的冬季项目运动员68人为研究对象,训练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约占课次安排的80%),高强度及低强度所占课次比例约为20%。按项群理论分为男子体能组(21人)、男子技巧组(17人)、女子体能组(15人)、女子技巧组(15人),训练营报道次日、训练营结束当天测试基础体能指标,将其中的垂直纵跳、深蹲、卧推、30米跑、3000米跑纳入分析。训练营报道次日、训练营结束当天晨起采空腹安静状态下静脉血4ml检测血清中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基维生素D(25OHD)、骨钙素(BGP)及降钙素(CT)的含量。【结果】(1)体能指标:四个组别运动员垂直纵跳值均有提高的趋势(P>0.05);深蹲指标男子体能组呈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男子技巧组、女子体能组及女子技巧组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男子体能组的卧推重量呈非常显著性增长(P<0.01),男子技巧组、女子体能组和女子技巧组卧推重量有提高趋势(P>0.05);男子体能组的30米跑成绩稍有下...  相似文献   

15.
运动对女大学生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0名普通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运动对普通大学生骨密度和部分骨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运动组的腰椎(L<.2>-L<,4>)和左股骨颈骨密度均较高,腰椎骨密度具有显著性差异;运动组的血雌激素E<,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运动组的ALP活性要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运动组的ACP活性要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长期坚持体育运动能够通过影响骨代谢来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提高青春后期女大学生的骨密度和骨量,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全身振动刺激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防止过度训练导致雌性大鼠骨量流失的可能机制。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13),全身振动干预对照组(WC,n=13),过度训练组(T,n=15)以及全身振动干预组(WT,n=15)。C组及WC组不参与运动,其中WC组仅作与WT组同样的振动刺激干预。T组及WT组均行6周大运动负荷的游泳训练,其中WT组每天训练后接受振动刺激干预。6周训练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睾酮含量及血清睾酮/皮质酮比值、骨密度以及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训练期末,T组大鼠体质量和血红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血清睾酮含量及血清睾酮/皮质酮比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达到过度训练大鼠建模成功的要求。WT组大鼠的骨密度、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训练前,且明显高于T组(P<0.0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性酶活尽管高于训练前,但明显低于T组(P<0.01)。结论全身振动刺激可有效防止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量的丢失,可能主要是通过提高成骨细胞成骨作用,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尾部悬吊模拟后肢失重模型,研究在尾部悬吊期间进行跳跃训练对大鼠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为宇航员骨质流失的防治提供方法参考.方法:7周龄Wistar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正常对照组(CON),模拟失重组(SUS)和模拟失重+跳跃训练组(JUM).通过后肢悬吊的方法制备大鼠后肢模拟失重模型,悬吊和跳跃周期均为3周,3周的干预结束后,测试各组大鼠右侧股骨骨密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血钙、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结果:与CON组大鼠相比,SUS组大鼠骨吸收指标血钙(Ca2+)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TRACP5b)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BGP)水平显著降低(P<0.05),骨密度显著下降(P<0.01);与SUS组大鼠相比,JUM组大鼠骨吸收指标血钙(Ca2+)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TRACP5b)水平显著降低,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BGP)水平显著增加,骨密度显著升高(P<0.01).结论:尾部悬吊模拟后肢失重可导致大鼠骨吸收作用增强,骨形成作用降低,骨密度下降.而在模拟失重期间进行跳跃训练可有效抑制大鼠骨吸收和增强其骨形成,从而有效抑制尾部悬吊大鼠骨密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运动及运动与雌激素联合作用对去卵巢大鼠腰椎骨量的影响及机制.方法:8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去卵巢分成:正常对照组(SHAM)、骨质疏松对照组(OVX)、雌激素对照组(OVX+ES)、3个单纯运动组(低强度运动组(OVX+EX1)、中等强度运动组(OVX+EX2)、大强度运动组(OVX+EX3))以及3个运动与雌激素联合组(低强度运动加雌激素组(OVX+EX1+ES)、中等强度运动加雌激素组(OVX+EX2+ES)、大强度运动加雌激素组(OVX+EX3+ES)),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8周的1h/day,5days/week低强度(8 m/min)、中等强度(18 m/min)和大强度(28m/min)跑台运动对大鼠第四腰椎(L4)松质骨骨量的影响.结果:(1)OVX组静态骨量指标由于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增加比SHAM组降低(P<0.05),补充雌激素各组骨量增加.(2)三种强度的单纯运动均能使腰椎骨量较骨质疏松对照组增多,各强度间静态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运动强度与三个静态骨量指标呈现正相关关系.(3)三个运动和雌激素联合组静态骨量指标与各自强度的单纯运动组及雌激素对照组相比无增加.结论:低、中等和大强度的单纯运动均能对腰椎产生有益作用,三种强度的运动和雌激素联合在腰椎未能显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下坡跑对生长期和去卵巢小鼠骨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和骨量的影响。方法:80 只 4 周龄 C57BL/6 雌性小鼠适应性喂养 1 周后随机分为安静组(C 组)、运动组(D 组)、安静去卵巢组(C+OVX 组)、运动去卵巢组(D+OVX 组)和安静假手术组(C+SHAM 组),每组 16 只。D 组和 D+OVX 组进行 8 周下坡跑训练,剩余 3 组不训练。最后 1 次训练结束 24 h 后,处死 C 组和 D 组小鼠;C+OVX 组和 D+OVX 组小鼠进行去卵巢手术,C+SHAM 组进行假手术,术后安静状态下喂养 6 周,静养结束后,处死这 3 组小鼠。结果:(1)8 周下坡跑训练结束后,小鼠骨中 COL1α1 mRNA 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上调有统计学意义,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和骨量增加有统计学意义;(2)去卵巢 6 周后,小鼠骨中 COL1α1 mRNA 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上调有统计学意义,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和骨量提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坡跑可能通过上调骨中 COL1α1 mRNA 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来改善骨组织形态结构和骨量,且这种作用在去卵巢后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法资料法和实验法调查119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16~18岁)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参加运动的情况。结果显示男性运动组与不运动组BMD值有显著差异性。女性中职生运动组有使骨密度增加的趋势。运动时间长、运动频率高的组别BMD也高。男性每日运动时间大于1h组与小于1h组的BMD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运动对BMD有积极影响,运动频率大于3次/周及每日运动时间超过1h对BMD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