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震  王肖 《中国教师》2015,(4):75-77
软件可靠性评估在软件测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研究了软件增长测试中可靠性评估的过程。给出了判断软件可靠性是否增长的方法,通过比较常用的M-O模型和J-M模型给出了如何选取合适的可靠性评估模型的方法,以及判断选择的拟合模型的准确性的方法,并根据选取的拟合评估模型估测出软件可靠性的一些参数,最终提出了一种新的软件增长测试中可靠性评估方案,用于指导软件可靠性测试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软件可靠性的研究内容及影响软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综述了其在软件可靠性设计、管理与测试、数据收集、可靠性预测模型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其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BAS软件可靠性模型选择没有定量方法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决策的BAS软件可靠性模型选择方法。首先对所有可行模型的每一属性进行定量表示,得到模型的优基数。然后确定属性加权系数,并对优基数进行求和。最终得到所有模型的优基数之和的大小即表示该模型的适用程度。以一组公开发表的失效数据为对象进行验证,成功找出该失效数据下的最适用模型,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软件可靠性是软件质量因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对软件可靠性的评估也成为评价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软件可靠性评估分为定量和定性评估,而定量评估主要是通过软件可靠性模型实现。介绍了软件可靠性的定义、影响软件可靠性评估的因素、一般软件可靠性定量评估过程和软件可靠性度量,讨论了一个高可靠性的常用标准软件可靠性模型。  相似文献   

5.
软件的测试环节做的好与坏,决定了整个工程的成败。从软件测试和软件可靠性理论入手,对现有的软件可靠性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就是软件测试的主要目的。与此同时要总结出现有可靠性模型的特点并分析出现有可靠性模型所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以方便后续开发程序中注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遥感反演土壤湿度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湿度在全球水循环运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水文、气象和农业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土壤湿度。土壤湿度的获取方法可分为三类:田间实测法、土壤水分模型法和遥感法。田间实测法可以准确估测土壤剖面的含水量,但只能得到单点的数据,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土壤水分模型法需要大量气象数据的支持,且参数复杂、确定困难,估测误差较大。利用遥感影像可迅速、动态的获取大区域尺度的各种信息,从而为土壤湿度的实时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和精度保证。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反演土壤湿度的方法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智能、技能、体能和心能四个维度构建农民工可雇佣性模型,根据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验证了农民工可雇佣性模型的合理性,研究了农民工可雇佣性及其各维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维度对农民工可雇佣性影响程度依次为:技能、心能、智能和体能;农民工因年龄、文化程度不同,在可雇佣能力、技能、心能和智能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体能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如何收集、整理、分析由实验或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并进行科学推断的原理和方法。下面对统计的初步知识作一简单介绍。一、统计工作的一般步骤1.确定统计对象,明确统计的目的和任务;2.选定调查方法,收集对象的有关资料和数据;3.对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加以整理,可绘制统计图表;4.分析研究整理后的数据,揭示被研究对象的规律性,进行科学预测.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度量的软件可靠性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件可靠性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与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加准确地确定可靠性目标,进行可靠性测试,提高软件质量,可将软件度量的方法和思想引入到软件可靠性测试中,确定软件可靠性度量目标,进一步开发运行剖面,选择测试方法,最终获得更多有效的可靠性数据,对软件作出更为准确的可靠性评估,也进一步完善了软件过程管理,保证软件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软件规模的日益增大,软件可靠性对软件质量保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对软件可靠性进行预测,本文首先对常用的指数平滑模型——Holt模型和阻尼Holt模型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软件可靠性准则误差平方和(SSE)建立数学模型,并分别计算出最小SSE值对应的最优的平滑系数.实验表明采用Holt模型进行软件可靠性预测的精度较高,且阻尼Holt模型的预测结果优于Holt模型,预测结果从平滑系数的经验选取法和软件可靠性的PRR准则上都得到了验证.由此得出结论,将Holt和阻尼Holt指数平滑模型用于软件可靠性的预测有很高的拟合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相容性林分生物量估测模型的设计思路,利用实测数据构建了马尾松林分生物量估测模型,并选用总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和预估精度等指标对构建的马尾松林分生物量估测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马尾松相容性生物量估测模型W1=0.2759x D~(0.2566)xH~(0.0393)XM,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中各分量模型估计值之和不等于总量模型的估计值的问题,估测精度达91.83%,  相似文献   

12.
软件可靠性是软件质量评估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系统的一个主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对现有的软件可靠性技术进行了分类,阐述了各类软件可靠性技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以及软件可靠性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Jelinski-Moranda模型和Schick-Wolverton模型的基本假设,导出了它们适于进行数值计算的ML估计形式,并对美海军战术数据系统中一个大模块的软件可靠性数据进行了实际的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地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估测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物理量的意义,也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本文就解估测题中学生经常存在的问题,在解题方法以及如何在平时学习中加以关注积累等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研究如何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收集数据的总体包含的个体的数目很多,甚至无限;另外有些需要收集数据的试验带有破坏性,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因此在统计学里常常用抽取样本的方法来估计总体。然而样本的抽取具有随机性,因此对于所要考察的对象由于抽取样本的不同,而导致估计总体的特征存在偏差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允许的。这也是统计这门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多光谱无人机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花前期氮素营养低成本、易推广、高效率的估测模型。方法:利用DJI Phantom 4 Multispectral相机获取4个氮素水平下3个冬小麦品种的多光谱影像数据,探讨植被指数对4种冬小麦氮素营养参数估测的敏感性,采用线性回归、随机森林和主成分分析算法构建冬小麦花前关键生育时期的氮素营养参数监测模型,筛选各时期氮素营养参数的最优估测模型。结果:所选9种植被指数均与氮素营养参数呈极显著相关。在拔节期,线性模型对氮素营养参数的预测性能最佳,R2为0.87~0.94,nRMSE为8.44~12.49,RPD为2.79~4.08;在孕穗期,3种模型的估测性能相当;在抽穗期,随机森林和主成分回归模型的估测精度更高。结论:线性回归模型在拔节期和孕穗期,随机森林和主成分回归模型在冠层结构复杂的抽穗期,可实现冬小麦氮素营养参数的精准监测,研究可为长江中下游冬小麦氮素营养诊断和施肥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估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活用数学教材,掌握课标""建立估测意识,策略引导""培养估测能力,开展活动"等策略,使估测教学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陈水生 《福建教育》2007,(7):115-116
科学数据的收集处理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关键。小学生学习的数据的收集处理方法还很少。而在科学课实验中产生的数据,如果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收集处理,学生就很难从中找到科学的普遍规律。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科学地收集、记录、汇总数据,不但能帮助学生从中找到科学规律,还能从全班各小组实验数据中找到普遍规律,克服课堂上学生只能从一次实验数据中寻找科学规律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张建立 《辅导员》2012,(18):62-63
数据分析是有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收集与分析数据是学生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信息和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和分析,从而归纳出现象后面存在的规律,得出科学结论。下面以《测量水的温度》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收集分析数据。一、科学猜想,预测数据。探究活动前进行科学猜想有助于指导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时有明确的方向性,以便于比较顺  相似文献   

20.
教育心理干预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干预措施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其间存在的影响机制。该类研究的合理步骤是,从实验假设出发,通过设计方案,实施干预研究,收集多方面数据,采用适当统计方法,对实验现象加以讨论与分析,从而得出明确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