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期刊登的两篇文章是对本刊前几期争鸣文章的争鸣。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对这个专栏关心的人多了,也说明问题讨论开始深入了,这是书评事业大有发展的征兆。本刊欢迎对本栏争鸣的文章继续争鸣。  相似文献   

2.
曹茜同志这篇简介,是在本刊今年第3期《讨论与争鸣》栏发表陈尔泰同志的《答蔡长宁同志》和雷跃捷同志的《学术争鸣应有科学的态度》两文之前写的,因此没有触及上述两文所进行的讨论,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陈尔泰同志的观点,以便进一步开展讨论和争鸣,故予刊登。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五日,首都新闻学会举行学术会议,就新闻观念更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争鸣。这次讨论,是在宽松、和谐、畅所欲言的环境和气氛中进行的。与会同志抓住社会主义的全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出版》就胡亚权先生《办刊的误区》一文中的有关问题开展的讨论和争鸣是很有意义的。我们通过研读吴长安、刘咏华先生的争鸣文章《“办刊的误区”的误区》(1995年第4期),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提高,对于如何把刊物办好,的确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5.
学术争鸣,是学术的生命。没有学术争鸣则无学术可言;学术争鸣不繁荣,学术也不会自己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6.
第二汽车制造厂档案科康洪善来稿说:围绕如何改革企业档案工作,近年来争鸣和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争鸣和讨论的思路大都没有跳出"提高干部素质,改变工作方法,更新思想观念,充实工作内容,最终实现档案工作科学  相似文献   

7.
开辟争鸣栏目倡导百家争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星 《编辑学报》2001,13(4):238-239
栏目设置一直是高校学报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高校学报争鸣栏目的定位和可行性分析,探讨开辟争鸣栏目的重要作用,提出办好争鸣栏目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刊第二期“争鸣录”专栏刊登了镇江人民广播电台《青年之友》节目的新闻性专稿《大学校园里的“圣诞热”》之后,许多读者踊跃来稿。参加争鸣的有编辑、记者、台长,还有大学生。他们就此稿以及由此稿生发开去的问题开展讨论,透出一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鲜气息。这期,我们选登了五篇观点不同的文章,希望大家深入一步,继续在与此稿相关的报道思想、新闻观念、新闻改革、舆论引导、记者任务、题材选择以及形式运用等方面各抒己见,参加争鸣。  相似文献   

9.
医药、卫生     
《全国新书目》2010,(14):127-135
西医综合傲视宝典;让人文精神照亮医学;当代生命伦理的争鸣:第二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论丛;医学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公共图书馆藏书重点的讨论,图书馆界时时有,但似仍未解决实际问题,不少图书馆仍存在着“大规模葬送图书”的现象。肖佳平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他提出的几个想法,我们很感兴趣,推荐给所有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一读。并欢迎来稿讨论,欢迎争鸣。  相似文献   

11.
刘新荣 《新闻实践》2005,(12):49-50
面对各式各样的读者群体,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总是先天不足——较之政治新闻缺少显著性,较之科技新闻缺少知识性,较之社会新闻缺少趣味性。所以,都市报财经新闻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 一、存在问题 首先,缺乏深度和现实意义是目前都市报财经新闻的一大流弊。有的财经类新闻只限于提出问题,无法进行深入分析;有的甚至连问题都提不出,只流于一般化的直观报道。就经济类深度  相似文献   

12.
争鸣是针对现状或存在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学术争鸣是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是一个学科探索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引起学术争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差异、研究问题的角度、价值观、思维方式、时代局限、新思想(观念、理论)本身不完善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学术争鸣现象,学术争鸣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出版理论研究观点综述蔡学俭近几年来,出版理论研究日趋活跃,其表现是:论文增多,队伍壮大,一批中青年研究人员脱颖而出;论文联系出版工作和改革实践,探讨新情况、新问题;思想开阔,对一些问题有共识,也有不同意见的争鸣。这说明出版理论研究已受到重视,正在...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档案学研究的十大热点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档案定义与属性问题.在我国,档案定义是探讨持续时间最久、发表观点最多、讨论最热烈的问题.90年代,档案定义争论热并未降温,争论热点聚汇在定义中种差和属概念的选定与档案属性上.由于对档案定义中种差、属概念和档案本质属性认识上的差异,还直接衍生了档案定义和属性讨论中的次热点,突出表现是"实物档案"大争鸣和"口述档案"的争议.  相似文献   

15.
去年在无锡召开的全国伦理学学术会议,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召开的这样的会。参加会议的一百五十多位同志们解放思想,各抒己见,形成了我国伦理学界空前热烈的争鸣局面。现将会上讨论的一些问题简要地整理如下,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知识就是力量”吗?》争鸣之九学生:王老师,您好!看了1996年3期《现代传播》上您的《我看“文化就是力量”说的依据》的文章之后,我又看了其他一些争鸣文章,最近《明日周刊》(1996年11月8日)又以很大的版面介绍了关子这次争鸣的情况,特别是1996年5期的《现代传播》上又发表了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给这次争鸣的引发者朱光烈先生的信以及朱先生的回信,我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请教。老师:我很愿意同你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学生:王老师,我知道,您是搞电影美学的,为什么会对有关文化与知识的争论感兴趣了呢?老师:主要原因是因为我…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89年第4期刊登了陈尔泰同志《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一文后,同年第6期又刊登了蔡长宁同志的《广播电视“本论”研究浅析——兼与陈尔泰同志商榷》。本期我们再次刊登陈尔泰的《答蔡长宁同志》,同时刊登了雷跃捷同志的《学术争鸣应有科学的态度》一文,对陈尔泰的两篇文章都有所评论。我们认为,陈尔泰、蔡长宁、雷跃捷同志的文章,涉及到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等问题,欢迎读者参与讨论。我们的宗旨是:一定要把争鸣引上健康的也就是科学的、民主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直播节目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电视点歌、猜谜、热线投诉、咨询、讨论等等,听直播节目、打热线电话成了受众的热门参与节目。主持人直播节目以其特有的时效性、灵活性和双向沟通能力使广播迅速走进了干家万户,但是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节目设置雷同,缺少“独家”风范;内容编排粗糙,少有精品奉献;话题设置不当,听众难以参与,主持人无力把握;信息量少,新闻意识淡化:缺少有思想、有力度、上档次的节目。有识之士于是发出了“直播还能热多久”的疑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吴稌年 《图书馆》2012,(5):28-32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的学术研究高潮期,图书馆界对急需解决的一些理论、实践问题进行了摸索、争鸣,主要是分类、编目、检字等方面的争鸣,这些争鸣,加快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步伐,显示出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乐于实践、勇于争鸣"的学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关于广播电视性质、功能和任务的讨论开始了。既然是学术性讨论,自然就应允许发表各种不同意见。这样才能广开思路,使讨论逐步深入。为此,编辑部对于发表的文章均保留了作者的原意。我们相信经过争鸣,是可以取得较为正确、较为成熟的共同认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