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是体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重要路径。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演绎法等,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内涵进行了阐释和解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践行诉求。体育课程对于学生身体的教育价值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场域,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广泛存在于学校体育的育人全程,使体育课程的“育体”价值和“立德”功能完整的展现在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和实践路径之中。通过构建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群,划分体育课程思政践行主体担负的课程责任与要求,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的系统性和有序性,筛选和重组体育课程资源,形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有效检视制度和督导方式,可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讨提供学理导向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高校体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困境与推进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后认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导向、高校体育课程中要融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德育内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与新课标深度融合与衔接、体现及深度延展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困境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体系不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足、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融合不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标准缺失及课堂教学评价模糊与泛化。基于以上提出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思政工作格局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日常工作和党团学工作为代表的“思政课程”直接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政治任务;以其它学科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代表的“课程思政”也同样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二者在协同育人上具有传递知识、树立道德、砥砺实践的相同逻辑起点。不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也存在着阻碍协同育人实际效果的差异因素,主要体现为知识教育方面的重合、道德教育方面的区别、实践教育教学方面的冲突。因此,需要在逻辑进路和实践指向上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求同存异”“平等交往”的合理沟通方式,通过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进行知识教育的分工、道德教育的联动、实践教育资源的协调,促进显性思政与隐形思政的结合,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间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以体育为视角,基于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的逻辑理路及实践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具有为民族振兴献力量、为体育强国献担当、以“体”育国家未来栋梁的深层价值意蕴。在实践中要遵循以“体”立德”、以“体”增智、以“体”赏美、以“体”乐劳的育人逻辑,积极探索树立“五育融合”的理念,强化“五育”目标、创设体育课程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促进“五育”之间相互融通、以“五育”理念为引领,提升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的以“体”育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体育专业院校积极响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建设体育强国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体育专业人才。休闲体育专业以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休闲击剑专项技能与理论》是休闲体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深入挖掘其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并细致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以全面推进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审视和思考当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足点,以“德育”“立德”为先,把“接班人”摆在高位,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实施“五育并举”、提升“三全育人”、培育时代新人上同向同行;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点,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路径上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坚持以协同育人为着力点,建设思政课、通识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构建高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的外部联动机制,形成大中小学同向同行思政教育一体化联动机制,实现“1+1>2”的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全面推进背景下,各类课程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相互融合,协同育人,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以《化学分析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探索如何将思政元素自然渗透入课程教学中,突出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等层面的精神引领。并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应用、思政育人元素发掘、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同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的重要内容,均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但目前两者协同育人的机制还未形成。文章从目标需求、切入视角、实现路径三个方面阐述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机理,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进行了实践研究,从教学内容设计、体育教学实施以及体育教学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践行策略。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不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回应。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是守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必然要求,是打造“金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现实要求。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要强化整体设计,致力实现课程思政的系统架构;要注重课程开发,助力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要着眼教学实效,着力创新课程思政的教育方法;要聚焦课程运行,努力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政策轨迹和课程改革实践表明,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既是理念与实践的创新,也是教育内在逻辑的回归。回归的是高校办学方向、教育本质、教师职业定位和大学之道;创新的是课程理念、育人模式、教学方法和落实机制。回归使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可以“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创新能够扩大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心圆,强化育人效果。高校必须转型升级立德树人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核心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教育评价人学理论,剖析了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迷思困境,深度澄清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提出评价的实践路向。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立德树人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目标导向、协同参与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动力源泉、价值导向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本质要求、内容多元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现实表征。在剖析学校体育教育评价迷思困境基础上,提出评价的实践路向:正确把握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目标导向,加快实现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主体共同治理,深度推进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方法工具研制创新,科学确定学校体育教育评价内容合理分类。  相似文献   

12.
内生素材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素材类型,同时也是生成体育课程思政优质案例的重要支撑。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素材朝向优质案例转化的问题、方式、机制和路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目前用于支持体育课程思政优质案例设计的素材,主要存在主题偏离、视野偏窄、存量偏少、层次偏低等问题。需要从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组织、开展和参与的“学”“练”“赛”“研”等4个环节着手,梳理和总结体育课程思政的内生素材。按照目标设计专业化、结构设计系统化、方法设计多样化、评测设计精准化的向度开展,解析其形成过程。内生素材能够推动与体育课程思政优质案例的设计、扩充、组构、教学、核验等方面的要求有效结合,形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生素材向优质案例转化的高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程思政旨在萃取体育课程中固有的德育元素,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内隐地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以达“育体明德”之目的。体育课程思政学理内涵的本质是寓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于体育课程之中,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等德育元素隐性地与体育课程相耦合,动态统整个体“私我”与“公我”品质实现“修体明德”。思政理念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推进落实首先须明确“形而下”的问题,遵循“技能”与“道德”的形成规律,方可实现“工具理性”与“德性伦理”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知识、技能的道德性运用。为此,需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的动力机制,消弭其落实路径中的羁绊;重构教育要素,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依据学生共性与个性差异进行知识、技能教育和价值观引领;多措施并行,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完善新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技能;选择适当反馈方式营创温馨、和谐、进取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依其身、心特点建构“体育技能体系”与“道德价值认同”观念。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育人的两个部分,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协同育人。明确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义,剖析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难点,创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一步落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成为近年来高校课程改革的热点。针对“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食品检测岗位职业素养需求,从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融合信息技术及课程思政评价四个方面阐述“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以此发挥专业课堂教学协同育人的作用,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更多的职业院校开展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拓展高校体育课程所蕴含的价值意蕴与文化基因呼吁体育课程回归意义世界,切实促进学生将理性认知与价值认同转化为行为习惯,主动投身实现体育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通过逻辑分析、叙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机制与叙事化路径。研究认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亟需正确辨识体育课程生成思政元素等意识形态之间本源性的关系实质,把握“意义世界”的双重属性,既注重体育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又强调“知识体认”的文化底蕴。为此,立足“挖掘什么是课程思政资源—如何挖掘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如何激发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效力”的思维路向,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应从“事实世界”到“意义世界”,积极构建具有时代性的叙事话语;从“知识教学”到“价值引领”,全面完善“点—线—面”的课程链;从“反思交流”到“知识体认”,有效助力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润物无声的叙事化路径,使体育课程学习体验转化为个人的精神成长与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推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方针,各个学科不断优化、重建课程教学体系,致力把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鼓励教师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不同途径对声乐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声乐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方法,将思政工作全方位渗透到日常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声乐演唱技能的同时,德育水平也得到相应提升,从而在专业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推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方针,各个学科不断优化、重建课程教学体系,致力把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鼓励教师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不同途径对声乐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声乐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方法,将思政工作全方位渗透到日常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声乐演唱技能的同时,德育水平也得到相应提升,从而在专业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教育评价人学理论,剖析了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迷思困境,深度澄清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最后提出评价的实践路向。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立德树人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目标导向、协同参与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动力源泉、价值导向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本质要求、内容多元是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现实表征。在剖析学校体育教育评价迷思困境基础上,提出评价的实践路向:正确把握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目标导向,加快实现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主体共同治理,精准推进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方法工具研制创新,科学确定学校体育教育评价内容合理分类。  相似文献   

20.
体教融合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能实现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政治思维的有效融合;能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阐明新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体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进行探讨,提出了增强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和思政育人能力、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加强学校各部门间的协同与创新、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思政建设和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