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艾华  陈婵 《科学学研究》2023,(3):491-499+555
高校跨学科创业团队是推动高校学术创业的关键载体,对实现高校组织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以高校跨学科创业团队为研究对象,剖析跨学科创业团队异质性、角色认同、学术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发现:高校跨学科创业团队社会性异质性中的年龄异质性和教育背景异质性,以及高校跨学科创业团队功能性异质性中的产业经验异质性均对学术创业绩效有显著正效应,而高校跨学科创业团队功能性异质性中的职能经验异质性对学术创业绩效有不显著的负效应;角色认同中的学术认同在功能性异质性中的产业经验异质性与学术创业绩效之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学术认同在社会性异质性中的年龄异质性、教育背景异质性与学术创业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角色认同中的商业认同在社会性异质性中的教育背景异质性与学术创业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从研究样本而言,在促进高校学术创业过程中,不仅需要识别和选择合适的学术创业伙伴,而且需要关注团队成员的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与组织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创业情境的不确定性剧增。面对混合型组织存在的经济与社会双元目标的持续张力,社会创业者自身的身份认同模式不再停留于线性的、双元的、单向的关系,而是更为复杂、多元和混沌的多重身份“纠结”状态。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基于44位社会创业者的访谈与交流、自我表述、社交媒体分享等数据,通过他们对社会创业过程的“自我叙述”,识别出社会创业者的3种多元身份,即个人身份、角色身份、组织—社会身份,以及生产型、孕育型、种植型和共生型4种多元身份建构模式及其心理机制,并进一步发现了不同心理机制下创业者平衡自我身份建构需求与组织合法性追求的多元身份整合结构。本文基于社会创业者多元身份视角探索性地解构了社会创业者所面临的多元身份管理挑战,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索了社会企业家的创业过程,为政府及相关机构设计社会企业家支持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有助于指导社会企业家的心理调节和关怀。  相似文献   

3.
学术创业包括多种类型,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加强学术创业模式差异化成因、相互关系和转换机制的研究,具有理论和政策应用价值。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角色认同、注意力基础观、资源编排等理论,从注意力分配结构、资源编排方式、行为三方面维度,解释学术创业模式差异性的原因。从动态过程视角,探究角色重构与学术创业行为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学术创业多种类型可由学术创业者角色认同、注意力焦点和资源编排方式三个维度特征来界定。学术创业者的自我角色认同是决定其学术创业行为的根本因素。学术创业是一个动态过程,学术创业者在接触和了解市场过程中推动角色重构,选择合适的学术创业方式。角色重构过程中,由于价值导向、资源编排模式转换,促使其学术创业具体方式发生转变。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分析模型解释学术创业模式多样性的原因,以及各类模式的内在关联,描述学术创业模式转换的时序性特征及驱动机制,深化了对学术创业发展规律的认知,对于进一步优化学术创业政策环境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匮乏既擅长技术研发又懂经营管理的学术型企业家,不仅制约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而且制约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基于“认知-目的”论,从内生需求和外部刺激角度,揭示了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驱动机制;进而借助自我决定理论,探究了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行为的类型与特征,包括内摄传统型、认同转换型和整合创业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两阶段职业生涯选择的数理模型;进而结合实证分析,解析了我国缺少学术型企业家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尽管学术创业具有较高的预期效益,但是学术创业的风险和转换成本较高;因此需要营造有利于学术创业的氛围,降低学术创业的成本和风险,改善学术创业的社会环境。(2)当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社会效益较高,并且学术创业的转换成本较低时,科研人员可能会转型为学术企业家。(3)当科研人员的非科研技能获取成本较高时,并且社会的创业环境不够完善时,科研人员会选择风险规避策略,即放弃学术创业,转而从事学术研究。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政策建议,旨在推动我国学术型企业家的涌现,推进我国创业型经济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参与创业,学术创业受到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社会身份认同的视角探讨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机理及其对学术创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并揭示创业叙事的调节作用。基于三阶段收集的248位学术创业者的问卷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者身份认同负向影响身份悖论整合,创业者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连续性促进身份悖论整合;身份悖论整合正向影响学术创业绩效;创业叙事正向调节创业者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连续性与身份悖论整合的关系,也正向调节身份悖论整合与学术创业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学术创业企业的成长伴随着从科研网络向产业网络的跨越,为了解析其成长机理,本文以中美两国共14个学术创业案例为依据,从“社会网络—合法性”视角分析企业网络的动态演化,并着重探讨了各阶段合法性约束的种类、身份转化劣势的作用机制以及合法性策略选择的情境条件。研究发现:(1)学术创业者在创业者存在身份转换劣势,并给企业带来合法性约束。(2)根据网络边界跨越方式的不同,创业者建立合法性的策略可分为直驱型策略和迂回型策略。(3)合法性策略的选择受到企业所在网络的多样性和自身技术新颖性的影响。基于学术创业的特殊情境,论文提出身份转换劣势的概念,并为企业成长理论和合法性理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主体多元化,需要各方协同发展,应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长与能动性.高校教师可从教学、科研、竞赛指导、创业园区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参与创业教育.从内容、方式、教师的自我培养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探讨高校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8.
李雯  夏清华 《科学学研究》2012,30(2):284-293
 学术型企业家在大学衍生企业的创建与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全国“211工程”大学衍生企业的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实证检验了在学术与产业两种不同环境的支持效应下学术型企业家的创业驱动机理,并探讨学术型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如何作用于大学衍生企业的绩效表现。研究发现:学术型企业家的创业感知作为中介变量,影响了环境支持对于创业行为的促进模式,形成了“环境支持→创业感知→创业行为”的创业驱动机制,并且,学术型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对大学衍生企业的绩效表现有显著的积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环境支持要素与产业环境支持要素的支持方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实施者。因此,能否成功转换高校教师的传统角色,已经成为关系到高校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本文阐述了高校教改形势下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向何方转变,及在转变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有一个谦虚、严谨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0.
汪涛  杨杰 《科研管理》2023,(8):69-77
手段导向为不确定情境下的创业决策研究提供新视角,近年来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手段导向理论和调节焦点理论,探讨促进型与防御型手段导向一致性对新创企业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并分析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中介作用。通过对176名创业者进行问卷调查,揭开“促进-防御”手段导向一致性与新创企业创业绩效之间关系的“黑箱”。研究表明:(1)“促进-防御”手段导向一致性程度越高,新创企业的创业绩效越高。(2)相较于“低促进-低防御”手段导向一致,在“高促进-高防御”手段导向一致的情况下,创业绩效更高。(3)相较于“低促进-高防御”手段导向不一致,在“高促进-低防御”手段导向不一致情况下,创业绩效更高。(4)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在“促进-防御”手段导向一致性与创业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推动手段导向理论的发展,并可以为创业者提高创业决策质量实现创业成功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王欣  杨婧  杨河清 《中国科技论坛》2024,(4):159-168+178
本研究基于现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发展情境,以及近些年来高校教师“过劳死”事件频发状况,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文献梳理,结合资源保存理论和自我损耗理论,利用927份全国高校教师的调研数据,深入探讨过劳氛围对高校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预测过劳氛围和过度劳动对高校教师创新行为的作用,并从人才制度政策、学校环境氛围、高校教师个体、家庭环境支持四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创业型大学视野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业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分析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特征,认为国内高校要建设创业型大学,教师应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和品牌意识.探讨我国高校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及存在问题,并从教师引进、培养、绩效评价、学术环境和人事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服务创业型大学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创业机会研究形成了发现型、构建型和创造型三种创业机会观。然而既有研究重视机会来源和识别却忽视了机会识别后该如何开发的问题,造成了不同机会观下的机会开发过程依然处于“黑箱”状态,导致无法提供“可靠且有用的知识”促进创业实践。为破解“黑箱”,首先对机会开发过程进行解构,强调机会链接至少与机会识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其次,对三种机会观视域下的创业机会开发路径、实施情境以及对创业者要求进行区分与比较。对理解三种机会观视域下的机会开发过程具有重要理论贡献,基于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诠释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创业实践历程,提出中国科技创新创业趋势,并展望了未来创业机会开发的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探索和创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提高育人成效,是高校教师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要求。班导师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存在诸多不同于课程教师和辅导员的独特之处,是能够将学业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唯一角色。文章提出专业教师应跳出45分钟课堂育人局限,以班导师角色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并设计了系统的班导师班级管理方法、思政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以期创新高校育人模式、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突出实践能力、宽厚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适应新形势,符合新常态,很多高校都在转型发展,作为培养人才主要力量的高校,面对转型对文化课教师的角色转换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怎样实现应用技术背景下实现文化课教师角色的转型,是当前正在转型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提升教师的应用素养,转变教师的观念等,是应用型大学下文化课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学术共同体的特征和善治基本要素的分析,将善治理论用于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从善治理论视角看,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动因主要包括:功利性的价值观导向;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学术研究精神、研究能力和学术规则意识;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与学术评价制度;缺乏健全的监管机制。为实现学术场域中的善治,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应树立“善”的学术共同体愿景,加强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学术道德培养,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和严格而长效的学术研究督察机制。  相似文献   

17.
观点     
过度量化考核高校教师加重学术浮躁风过度量化考核高校教师,凭“工分”领津贴、评职称,是一种低级管理方式,它使学术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风日趋严重。“指标化”考核高校教师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近年来其负面影响更为凸现。发表一篇论文多少分、争取到一个课题多少分、获得何种奖励多少分,年终累计总分成为本人评职称、领津贴的重要依据。这种方式造成许多教师疲于“挣分”、应付,而没有了创新思维,也忽视了教学质量。从近年来的高校学术成果来看,跟踪的多、原创的少,论文数量急剧攀升,被国际学术界引用的却很少。教师们在急功…  相似文献   

18.
高校将科研成果奖励作为学术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的主要部分,以一系列科研成果奖励活动规约学术场城内的学术研究,诱发学术成果的“符号等级化”“等值兑换”等非常规的科研评价机制形成,使学术奖励从最初是一种激励高校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的制度,演化成为高校教师为获得学术奖励而开展学术研究的一种精神导向和行为法则,一方面激励、导向教师向学术资源丰硕的资本领域推进,另一方面也裹挟、诱导教师在学术生产中形成趋利避害、避实就虚、投机取巧等不好的研究惯习.由此,高校的学术场域内隐匿着多重危机:在奖励的追求中异化学术研究的动机;在奖励的逐使中化约学术研究成为附庸品;在奖励的判别中掩饰虚假的学术研究.为此,高校的学术研究要从“危机”中走向“转机”,需纠偏科研评价场域内有失偏颇的奖励机制,淡化科研成果的相关奖励,旨归学术场域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9.
陈曦  田杰 《科教文汇》2020,(8):28-30
高校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最基层组织,将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双带头人”对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面临的诸如角色认知不明确、能力不足、工作投入不积极以及选配不到位等问题,指出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培养教育要突出针对性和精准性,全面落实培训工作,注重实效。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创业者双元价值内在逻辑冲突对于初创期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尤为关键。本研究以12个已经具有相对完善治理结构的社会企业创业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内在双元冲突视角,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提炼社会创业者角色身份和价值身份两个关键要素,探究单一型、混合型、平衡型社会创业者在社会创业意图、机会识别、信息反馈等方面的策略,并从社会创业价值平衡的相对平衡性、绝对强度两个维度,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创业者如何构建双元价值平衡模式。研究结论不仅为社会创业的多元选择和策略提供了解释依据,而且为社会创业者的创业路径提供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