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凯 《新闻记者》2002,(5):60-60
对于传播、传播学、传播学史及著名的传播学者 ,我们这一代人确实知之不多。记得第一次听说传播之词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林帆老师和陈韵昭老师到青海考察访问之际。当我们乘快艇在青海湖劈波斩浪的时候 ,两位老师在船舱里给我这位当年的学生“上课” ,说起传播 ,说起信息、反馈 ,说起传者、受众、把关人 ,说起传播模式———“谁说什么 ,对谁说 ,通过什么渠道 ,产生什么效果 ?”当然 ,这些都是片言只语。回到西宁 ,我专门请陈韵昭老师给《青海日报》的编辑、记者讲了半天课 ,讲述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她讲到威尔…  相似文献   

2.
我很敬重保群.人很敦厚,善解人意,且又刚正不阿.这是28年来的印象,刻骨得很.那时保群从部队复员刚到湖北铝厂.厂址就在安陆.他当着铝厂广播员,又当编辑,又采写稿子,又兼播音,一口纯正的京腔,我还以为他是北京人,原来出身在“和氏璧”的发现地南漳县(古为南郡).他还写诗、写曲艺、写电视剧等作品,据说在部队还当过演员.在湖北日报东湖文艺副刊上常见他的大名.有回我去报社,问文艺编辑,那个卫保群是个什么人,是不是个笔名?编辑一笑说:就是你们安陆湖北铝厂的,是个真实姓名.我一回到安陆,就跑到铝厂找卫保群.连找三回不遇,回回都说是到车间采访去了.过了几天,有人敲我的门,一开门,就见一个汉子(穿的还是黄军装)说,我就是卫保群,你是赵金禾吗?声音洪洪亮亮,情调又爽爽快快.我们一见如故.我们常在一起作心与心的交流,我拟定写部现在看来是狗屁不值的长篇小说,我跟他讲构思就讲了一个夜晚.那是冬天,我们拥着被子.我至今想起来就感动.他听得极认  相似文献   

3.
改稿之道     
编辑是要改稿的。改稿是编辑的应有之义。但是,怎么改,怎么改得适当、改得准确、改得精彩、改得漂亮,就很难讲了。编辑改稿,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坦率地讲,我本人就对编辑改我的稿子很少满意过。记得还是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时,我向某报社投了一篇稿子被采纳了,发表出来一看,虽然署名还是我,但内容大变,面目全非。战友们都为我感到高兴,而我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心情很是郁闷。这些年还不错,对我的稿子,编辑大都客气,不大删改,即使有所改动,也会和我商量,合作比较融洽。只是有一回,某编辑对我的稿子进行  相似文献   

4.
干了三十多年新闻工作,做过记者,当过编辑,许多年间还是采编合一,如果说有什么体会的话,我觉得当编辑应抓好三个“五”,即当“三五”牌的编辑。 一、编辑工作应把好五个“关”: 第一,要把好政治关。把好政治关是新闻编辑的首要任务,新闻工作要正确引导舆论,必须讲政治,  相似文献   

5.
我在四川大学数学系读书的时候,幻想当一名数学家,毕业后却阴差阳错走上了新闻岗位。当我作为记者在基层马不停蹄地奔波采访,写出的通讯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的时候,组织上又调我去当编辑。整个80年代,我都是在编辑岗位上度过的。我这个人生就一股钻劲,要干就争取干好。开始主编言论专栏《巴蜀小议》,我就组织作者队伍,根据形势和各方面的材料确定出一批又一批题目向他们供应,然后将他们的稿件加工提炼,慢慢地,《巴蜀小议》有了生气,读者不断来信为它叫好。一次,我在同一位作者的交谈中发现了一个评论素材,便定下《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题目请作者  相似文献   

6.
什么人可以当组稿编辑?什么人可以当文字编辑?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引出了学识水平、文字功底、活动能力、组织能力、综合信息能力等编辑素质的话题。具备了学识水平、文字功底,只是当一个编辑的必备条件,可以当编辑,但并不是说就可以当组稿编辑。要当一个组稿编辑,除了上述必备的二条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综合信息能力。是否具备这三要素,是一个组稿编辑与文字编辑的差别。这里引出了文字编辑及组稿编辑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艾风 《新闻界》2001,(1):35-36
许川离开我们已有 10年了,但他的形象仍活在川报老报人心中。大家平时有一句口头禅:“以后我要到许川那里报到 !”可见他很得人心。   我与许川相识相知已几十年了,但真正在新闻业务上有交往的,还是只有 80年代初几年。我在 1979年平反重返川报后,许川就我的工作安排,找我谈了两次话。他说:你离开新闻岗位已有 20多年,新闻业务不太熟悉了,是否先在编辑部当一段时间编辑,这样,熟悉政策、熟悉业务要快一些。我坚持要当记者,并且要到自贡去,我说: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第二次谈话,他同意我当记者,但劝我不要到自贡…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编辑,我多次与通讯员主动取得联系,就他们的某篇稿件交换意见,尽管他们中许多人至今仍与我不曾谋面。 现在,我要和通讯员朋友们说几句话,交交心,仍然还是出于这种心情。 别糊弄编辑 在一般人的眼里,当编辑很神圣.其实,编辑是一种职业,自然就有一种严格的责任。编辑的这种职业责任,是需要与广大的通讯员朋友共同履行的。 少数通讯员对此认识比较模糊,甚至还有把自己与编辑的关系看成买卖关系的。这样的人,大多写作勤奋,投稿量大,其精神可佩;但从他们的大量来稿看,其作风就有点欠踏实了。有的以偏概全,夸大其辞,以…  相似文献   

9.
我当副刊编辑12年,虽说还不是老编辑,但点点滴滴有了一些体会。我常在心中问自己:什么是编辑?于是想到赵家璧先生的《编辑忆旧》,想起茅盾先生的《我在商务印书绾当编辑》,甚至还想起新近编的《编辑家辞典》里的许多值得敬重的前辈。然而,他们都是名人。名人并非起初就是名人,但毕竟成名了,距离似乎就遥远了许多。那么就想离得近的,我的老师和同事,但终究因为离得近,看得过于明白,反而什么都说不出来似的。有一天读到任大霖同志写的一篇散文,文中的“爷爷”当了40年编辑,编的书可以摆满一只大书  相似文献   

10.
蓦然回首     
一位作家曾用这个题目写他的创作道路。我也借用这个题目写一写我的编辑生涯。一-题记人生的环境和机遇比个人选择更起作用。比方说,我当编辑就和我的选择没有什么关系。我是学法律的,离开学校后,在共青团系统做宣传工作。1955年,听从组织分配,调到出版社,一干就是一辈子。当编辑虽然不是我原来的志愿,但我很快就爱上了这项工作。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信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我发现编辑工作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例如:编辑工作有动有静,不是成天蹲办公室,也不是成天四处跑,很适合我的口味;编辑工作的对象是不同的作者、读者和书稿,有无限的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充满诱惑、机遇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难题、众多挑战。在挑战面前,是进是退,是攻是守,不仅反映出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竞争年代报业的发展。 (一) 编辑工作从来都是默默无闻的。像个手电筒,耗自己的能量照亮别人,整天埋头当“改稿匠”,为他人的稿子“修脸刮胡子”,经常咬文嚼字地认真推敲,绞尽脑汁地苦思冥想。若当上夜班编辑,“生物钟”被打乱,哪个没有点怨气?岂止这些,编辑苦心巴力地出了报纸,如若没有什么差错就是应该的;要是有一点差错,就会被兴师问罪。实事求是地讲,“为他人做嫁衣”的这份差事不好…  相似文献   

12.
在做这个调查之前,有一位行业专家讲过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如今讲CTP,再没有印刷企业问CTP是什么,就好比市场上出现一件新产品,有一两个人跟我说这个产品如何,我可能不会放在心上,但当有八九个人都与我谈论这个产品时,我肯定会去关注,进而会去跟用过的人了解,再后来可能就变成了购买者。相信CTP在国内普及及应用即将进入一个高峰阶段。”的确,在广东东莞的广印展上,有许多印刷企业在参展,现场调查表明,这些印刷企业绝大部分都有CTP,有的还不止一台。这样的情况让我们对CTP在国内的应用情况也抱有非常大的信心,对2007年中国CTP应用投资意向调查有了更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我们的领导干部、我们的共产党员要强调“讲政治”,那么,我以为,在新闻战线工作的人们,无论你是党员还是非党员,是老总还是部门负责人,是高级编辑(记者)还是一般编辑(记者),无一例外地都要强调“讲政治”。 毛泽东同志有言,要政治家办报。“讲政  相似文献   

14.
早在50年代,我们就试行过编辑定额制;80年代,不少出版单位又在大搞编辑承包制。《编辑工作改革的出路是什么》一文的作者指出:“编辑定额制的结果,是数量压倒质量的倾斜,而编辑承包制则是利润压倒质量的倾斜。目光所注虽有所不同,但被牺牲者却都是质量。”这一看法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会馆     
报林会馆在这个深秋的日子,报林会馆与您见面了。其实我们一直在寻求一种什么方式拉近你我之间的距离,在一程短暂的旅途上,彼此可以成为朋友。最后我们想还是用文字来说话吧!报林会馆虽小,但我们的心却很真诚。无论是编辑还是广告或是发行,我们愿意与您一路同行。  相似文献   

16.
一、从人类原始的视听感觉谈起西方的宗教传统留给西方知识分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在他们的一生中,常常会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是谁,上帝为什么创造了我?它交给我的使命是什么,我怎样做才能完成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历史使命?现在,真正信仰上帝的西方人已经不很多了,但保留着这种思维习惯的人仍然不在少数。我们中国人没有西方的这种宗教传统,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往往是干什么便想什么。总的说,对于终极目的的问题是很少考虑的。这两种思维习惯大概各有利弊,但当我们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有些陌生,  相似文献   

17.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爱看书。听老师讲,书刊都要通过编辑们编辑才能出版。我想,编辑一定是些有大学问的人。后来又听说,许许多多好文稿,被一些不识货的编辑塞了字纸篓。于是,在我朦胧的印象里,编辑好象操纵着生杀大权的阴曹判官,对他们不知该敬还是该憎。  相似文献   

18.
(一)按现在新闻单位调人的标准,我没有资格当编辑,当评论员,因为我只有高中学历。大概是沾了找自己这块“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牌子的光吧,1967年5月被阴差阳错地调到解放军报,开始了我的编辑生涯。高中生当编辑.名副其实的“赶鸭子上架”。但转念一想,既然吃了这碗饭,就得干出个样子来,至少不能让人笑话吧。真还得感谢60年代学习毛手席著作活动、那时我把牦泽东选集们一4卷认认真在地读了不下三遍_来军报前我就这么个底子。1967年7月一我跟K老编辑上山西大同.采写因抢救列车而身负重估的包ja某部战六年四旺的事迹。虽都…  相似文献   

19.
余皓明 《今传媒》2005,(8):54-55
做了多年的编辑之后,我于去年开始转为教书——教学生如何做编辑。我教的具体课程是《书刊编辑实务》。不用说,多年的一线从业经验当然可以为我讲课提供许多便利,但我还是有点担心。因为,做编辑是一回事,讲编辑实务课又是另一回事能做并不等于能讲。而且,据了解,许多开了这门课  相似文献   

20.
问:“我寄出去稿子,眼巴巴等着见报,想不到退回来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你看如何对待?”答:“谁写了稿子也是盼着能见报,这种心情是正常的。初学写稿时,偶尔也可能见报一两篇,但大部分还是进了编辑部的‘大麻袋’,这是常有的事。我在60年代当通讯员时,记得在两年内投寄给《山西日报》编辑部的稿件就有108篇,结果只被采用了90个字。你看,我收到的退稿有多少!就是现在,写稿也不是百发百中,被编辑‘枪毙’了的仍然有。退稿多当然不是好事,但我们应重视从退稿中学习,要把教训变为经验。”问:“听人说失败是块磨刀石,你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具体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