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富强 《新闻窗》2005,(2):42-43
驻站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其能力素质与媒体的政治、业务、纪律、作风建设紧密相联。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编制在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另一方面,长年驻外,许多工作的开展要依靠所驻地区,必须尊重当地党委和政府。因此,驻站记者在工作环境、采写方式、通联协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驻站记者怎样才能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3.
黄博 《今传媒》2006,(3):50-51
“知道什么是孤鬼野魂吗?——就是我们驻站记者呀!”1997年秋天,我进入《中国青年报》成为陕西记者站一名驻站记者时,老记者们这样调侃着传授他们的驻站感受。当时的我很不理解——驻站记者怎么就是孤鬼野魂呢?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越发觉得用这四个字形容驻站记者非常形象、贴切。不过现在再来看,其含义已大不相同,“孤鬼野魂”除了“孤独”以外,更多了一种独立、独行、我思、我魂的境界。在古汉语中,“孤魂野鬼”是前后互文,也可以写成“孤鬼野魂”。写自己的驻站感受,我更偏爱“孤鬼野魂”——孤鬼有野魂。“孤鬼”要做“全鬼”孤魂野鬼,孤…  相似文献   

4.
驻地方记者站是媒体信息网络中与基层联系的关键节点。驻站记者是编辑部派出的及时了解基层(微观)情况的信息尖兵。如何使驻站记者跳出地域局限,增强宏观意识,使其获得的微观信息更具指导性、实效性、针对性,从而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是值得认真探讨的。 湖北日报记者部组织驻站记者认真研究记者站工作规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总结出许多新鲜经验。本刊特陆续发表,以资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张培铁 《新闻前哨》2004,(10):38-38
驻地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是战斗在前沿阵地的士兵。 驻记者站是每个记者的“必修课”。我经过半年的驻站实践,初步领悟了“必修课”的含义,收获了在“前  相似文献   

6.
杨志刚 《新闻窗》2014,(2):11-12
省级党报是党的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驻站记者要吃透“三头”,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吃透省委省政府工作思路、摸清驻站地的实际情况,打赢新时期宣传舆论攻坚战,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维护者、积极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给新华社的题词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人再深人”。谈到深入,对省委机关报的驻站记者来说,似乎这是一个无需多谈的题目,因为驻站记者天天驻在地方,天天都在与基层干部打成一片,经常性地下到基层采访,有什么不深入的呢?其实,未必下到基层就“深入”了,这里有一个动腿、动手、动脑、动心的过程,尤其是驻站记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等的特殊性,更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问题。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深入”进去,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报道。 一、亲与疏:生活方式的共融性 处于一种特…  相似文献   

8.
当了4年多的驻站记者,本人常听到记者站小兄弟们这样的慨叹:“我们不如编辑部记者发稿方便”、“遇到采访,我们也不如编辑部下来的记者受重视”云云。果真如此吗?不然。地位是你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说:“少年心事当拿云”,这一句,诗人道出了自强不息立身世间的满怀豪情。驻站记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豪情。唯如此,才能把报道工作做好,为自己和所在的记者站谋取较高的地位。胸怀全局才能天高地阔偏居一隅,驻站记者采写的新闻很容易由于受地域之限,驻站记者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出现新闻不新、没有深度…  相似文献   

9.
出“精品”,是每个有追求的记者在业务上孜孜以求的目标,是记者自身价值的“显示器”,也是社会对记者进行总体评价的重要“标尺”之一.笔者对近几年湖北日报所出的“精品”作了一番考察之后,发现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这就是,在所有“精品”中,出于驻站记者之手的微乎其微.有些记者,在编辑部工作时尚能“精品”频出,可一下记者站便“偃旗息鼓”了.不少长期驻站的记者,基本上没有什么“精品”.  相似文献   

10.
牛牧 《新闻采编》2000,(6):25-26
党报驻站记者常年泡在基层,对基层情况十分了解。但如果只停留在“有闻必录”的状态,可能“钓”不到什么“大鱼”,如此,驻站记者的地位也不会很好地显现出来。那么,如何在完成日常稿件的同时,写好重点稿件呢?笔者认为,应做到“吃透两头,有的放矢”。吃透两头是指上情和下情;有的放矢是指抓住一些热点和难点且带有普遍性的话题重点发挥。这样,就能不失时机地“抓”出好稿,从而达到充分发挥驻站记者作用的目的。 一、自我调节,把握重点。驻站记者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时间上弹性较大,自由程度高。因此,也极易被一些不痛不痒的事件所  相似文献   

11.
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更具有一定导向性.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决定着我们工作的好坏和工作成果的大小.驻站记者远离报社编辑部,面对诸多的事情,更要求有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我认为,驻站记者要想把工作做得让编辑部满意,让地方赞许,应具备以下三种思维方式.一是交叉性思维.记者站是报社的派出机构,驻站记者是报社派出人员,从角色上讲,驻站记者一不同于编辑工作人员(就业务范围而言),二不同于地方工作人员,这就决定驻站记者要扮演双重角色,也就是说要具备交叉性思维.从地方来讲,自然希望驻站记者多报道,多写一些有深度、客观反映当地经验的新闻,这一点同编辑部要求一致.但某一地区的某项工作出色,并不等于这项工作在全省、全国也出色.在这种情况下驻站记者就应该站在编辑部角度分析、从全省乃至全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写本地的新闻,而不能去做“井底之蛙”.当然,驻站记者又长期在一个地区工作,在接受报社领导的同时,应接受地方领导,搞好本地区的报道,这是驻站记者应尽的职责.做好这一点,驻站记者在同编辑部各部门的交往中,需要扮演“地方干部”的角色,换言之,就是站在本地区的角度,多反映当地的情况,增加编辑部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及时把当地的经验、成果反映出来.二是“形象”性思  相似文献   

12.
不少媒体的驻站记者,都具有“守土意识”和“本站意识”,能够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特别是在人手紧张的军队媒体的驻站记者,还必须具备跨区报道的本领。练就这种本领,需要驻站记者具有全局的眼光与思维、需要建立联系广泛的报道骨干网络,需要具有在陌生环境中捕捉新闻素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方便面”与“炸酱面”王树国生活中,一泡即食的方便面确实方便。可眼下有的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在采访写作中,也学起吃“方便面”的办法了。其一,“吃”工作简报。有些驻站记者,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悄悄改头换面,当成自己的稿件。其二,“吃”信息快报。将省...  相似文献   

14.
沈春良 《视听界》2010,(1):101-102
驻地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是驻守在前沿阵地的“突击队员”。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驻站记者如何提升业务能力,保证广播“先声夺人”?笔者认为,应当先人一步、深入一层、厚积薄发,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掘、延伸新闻资源。  相似文献   

15.
党报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的编制在各自的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是报社派驻外地的,接受报社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长期远离报社,驻扎地方,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游离于报社之外,不同于编辑部的记者。可以说,驻站记者是介于“本报记者”与“当地记者”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本报记者”的属性,也有“当地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驻地方记者站是媒体信息网络中与基层联系的关键节点。驻站记者是编辑部派出的及时了解基层(微观)情况的信息尖兵。如何使驻站记者跳出地域局限,增强宏观意识,使其获得的微观信息更具指导性、实效性、针对性,从而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是值得认真探讨的。湖北日报记者部组织驻站记者认真研究记者站工作规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总结出许多新鲜经验。本刊特陆续发表,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陈俊 《新闻窗》2007,(4):112-113
驻站记者在远离“大本营”的情况下,到站属所在地采访报道,一方面,他没有“大本营”记者的“超脱”,必须正确把握好一个“度”,处理好与驻地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等同于驻地媒体记者。完全依附于当地。同时,驻站记者又不能像“大本营”记者一样“归口”分工,不能根据自身特长、兴趣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采访报道,得做1个“多面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顾名思义,驻站记者就是上级新闻单位派驻各地的新闻采集者。对于其供职的传媒,他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对于其驻地而言,他是代表报社的“形象大使”,是地方宣传自己、树立形象的“第一责任人”。驻站记者担当着特殊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驻站记者长期驻扎在外,单兵作战,远离核心约束,远离集团关注。如此,很容易因“山高皇帝远”而流于泛泛,满足于“低标准”,报道满足于报社有限的“规定动作”,局限于当地党委政府要求的“被动采访”,其它工作更是得过且过,不推不动,甚至推都推不动。长此以往,就会消磨意志、失去斗志,成为可有…  相似文献   

19.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设立驻地记者站是新闻媒体抢占新闻前沿的手段之一。驻站记者长期驻扎在某地。作为一线长期的“耳目喉舌”,驻站记者充当新闻机构及其所在地区的“媒介”,起到上通下达的作用。如何做好驻地新闻采访工作?下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谈驻站记者     
陈岳海 《新闻界》2000,(4):57-58
驻站记者较之本部的记者 ,在取得宏观信息上 ,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时差 ,而在捕捉微观信息时 ,则又难于得到本部的指点。那么 ,驻站记者如何才能独挡一面 ,成为报社灵敏的神经触角呢?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认识。置于当地党政的领导下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这是党报办报的原则和传统 ,也是驻站记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搞好记者站宣传报道的前提。实践证明 ,取得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 ,对驻站工作的开展有两大好处 :一是易于得到当地各级党政干部的支持与配合 ,二是从他们那儿 ,更易于了解到重要的新闻线索。1995年 ,我在与遂宁市主要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