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颓废文学常常被人误解,这是因为颓废文学与古典文学崇尚的真善美背道而驰。川端康成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都孕育着不凡的经历。这种生活给川端康成的写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孤独,哀伤,凄婉,颓废常是川端康成文学中的主旋律。本文试着从川端康成小说的颓废美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
颓废主义进入中国以后,批评界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五四时期开始到文革前,颓废的研究受制于社会学批评的强大影响,颓废是作为一种负面的文学现象看待的。第二阶段从新时期开始,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取得了新的成果,主要是超越社会学批评,开始从审美的视角看颓废主义,揭示了颓废主义的美学特征。颓废研究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就是坚持审美的研究立场,并将颓废主义视作一种独立的文学思潮批判地分析,才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卫慧的小说展现了消费社会中一幅幅后现代狂欢的图景。她以欲望狂欢替代理性思考,以另类的当下体验颠覆历史传统,以颓废的时尚写作束消解审美情趣,可最终却迷失了自己,荒芜了文学的精神家园。使自己的创作理性精神缺失,文学意蕴消弭,成为了一种难以深化的自我和现实。  相似文献   

4.
颓废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欧洲"世纪末"文学大潮中涌现的三支文学流派.它们在产生、发展中相互影响象征主义是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产生的源头,兼具唯美与颓废二种美学特征;颓废主义是唯美主义发展成熟的酵母,颓废主义自身也在唯美主义文学中得到发展.三者的概念与内涵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5.
租界时代上海的颓废意识的形成,一方面受到西方颓废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与租界语境密不可分.西方的颓废思潮传播到租界化的上海后,受到租界文化语境和时代语境的改造,一方面与中国传统的名士风流以及租界的疯狂享乐观念相结合,另一方面,讲求文艺功利效应的文艺家又试图以人文主义和民族大义的观念来重新划定颓废的意义边界,由此,生发出多种颓废文本样态,造成了二三十年代文学的颓废风格.  相似文献   

6.
“五四”以来出现了审美经验的递嬗,从写实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再到现代主义的生成,以及对应现代主义创作所发生的审美心理的变化与适应,包括新感觉派和“身体写作”之中的文学经验,都是与审美现代性相关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历史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海派文学在内容上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现代性的批判,在美学品格上体现为颓废唯美的倾向,这构成了审美现代性的特征。海派作家借鉴现代主义的手法、用感性、欲望的描绘来恢复现代社会中被异化的"人性"和"诗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女性文学成为九十年代批评界关注的重点.在九十年代之前的女性写作,仍然受到菲勒斯中心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还是承担了男性对女性文学的一贯审美期待;九十年代的女性主义作家则提倡以身体来写作,作为突破男性中心话语霸权的最好方式.但是,当过分强调身体写作的同时,女性主义写作也在传媒炒作下发生了异化,主体意识逐渐消退.以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的女性写作在异军突起之后,是否面临着后继无力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王文元 《天中学刊》2008,23(1):107-110
现实文学与传世文学不仅书写方式不同,写作动机与写作手段亦不同.20世纪,中国文学突然发生变故,现实文学极度亢进而传世文学极度萎缩,白话文文体不具有文言文的可复读性与超越性.在"新文学"即将迎来百周年之时,实在有必要对新文学取代传统文学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深刻反省,早日还传世文学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地域文学史的写作既要具有地方观念,又要具有全国的眼光和现代文化精神.只有如此,才能营造地域文学史的写作体验语境和想象氛围,建立独有的地域文学史的写作策略,从而超越庸俗社会学观念,突破形式主义束缚,创造一种既有清醒的历史意识又有独特的审美个性的"文化诗学".在这种意义上看,李建平等著的<广西文学50年>(漓江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正是一部有着鲜明的历史意识和个性色彩的文学史著作.该书以民族性、现代性、当代性作为理论视角考察广西文学在新中国五十余年各个时期发展状况和历史轨迹,用一种整体关照精神整合广西五十年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作家作品,从而实现对广西当代文学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全面深刻地把握,充分体现了文学史写作的历史意识、生态场域和审美阐释的完美合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书写中"作家作品集"式体例正受到质疑。文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作品与文学背景及历史背景的关系、文本间的渊源与影响,正在考验着文史家的史识功力。杨联芬以《中国现代小说导论》的书写实践,使我们看到了这种书写体例可能蕴涵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文社的兴起是明代末年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明万历中叶八股时文的成熟定型,使得以研讨时文为目的的文社开始出现;明末政治的黑暗,以及心学末流的空疏促使文社成为思想家宣传实学思想的阵地,文社之兴既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又是明清之际实学思潮推动的结果.明末文社的兴起带来了明代第三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形成明代末年以社团成员的文学创作为特点的社团文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文学涵盖了中国三千年历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高职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认真学习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是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效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历史观的形成有着中国式的内生资源,即指纯文学性资源。在先锋文学家手中,文学语言真正地成为了书写和审美对象本身,语言与意义之间出现了任意性,而新历史主义观念对总体性历史的质疑传统主要来源于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对个体人的关注和民间世界的人文意识的发现和再书写。  相似文献   

15.
周斌 《河池学院学报》2013,(4):14-20,56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禅三家是“游”范畴的重要文化渊源。“游”范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审美演进历史,并形成了其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审美特征。“游”范畴的审美理想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促进了“游”文学的生成,而“游文学”概念的提出则提供了一种文学史的新写法。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文学一道风景的小小说,与新世纪底层文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无论是文体形式、创作主体、受众群体、编辑意识,还是关注对象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底层文学性。探讨新时期小小说的底层文学性,能重构小小说的美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绪源的《今文渊源》承续了周作人对审美价值倚重的散文批评理论,他从"为文"和"为人"两方面对白话散文的源头进行了梳理,在"谈话风"中寻找"文人"和"文心"。因此,刘绪源对有"我"、有趣味的杂文的提倡,实际上是对"五四"文人生存样式的追寻。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史范式,《今文渊源》呈现了刘绪源欲"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学术思考"的努力;长期的编辑经验和儿童文学研究经验为他的"白话散文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他刚刚踏上文坛之时创作了一些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由于创作的时间早,在沈从文整个的文学创作史上所占的比重又很小,因而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但在事实上这些戏剧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存在着,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谐趣呈现的策略,谐趣中的理趣,谐趣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戏剧中的谐趣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文学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革"前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对从前的政治话语进行了颠覆,致力于追踪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脚步;90年代对80年代的思潮进行了深刻反思,加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学界对文学史的理解逐渐趋向多元或者说不确定性。本文以赵树理为个案,勾勒了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历程,对各种文学史观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几十年来文学史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肯定走向怀疑,每一次的转变与其说是向真理巅峰的逼近,不如说是对文学史领域的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