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森林 《教师》2013,(29):116-117
孙中山的思想很丰富,文章主要就孙中山的司法独立观进行论述.他的司法独立观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上对司法独立的规定;二是保障司法独立得以实施的具体方案.孙中山的司法独立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意义重大,而且对现在的中国进行法治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法律准则,在清末沈家本所主持的法制变革中获得了正当性。作为一位坚定的司法独立主义者,他既是当时司法独立的理论阐述者,同时又是一名勇于实践者,他在清末提出并付之于司法实践的司法独立思想,体现了近代以来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法律文化自觉转向西方、学习西方的历史趋势。他的司法独立思想不仅对近代司法改革具有直接的理论推动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还要继续推进的司法改革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是现代各民主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要素。司法独立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司法公正;媒体监督具有促进司法独立、司法公开和司法公正的价值,但同时媒体与司法之间也存在着冲突。文中通过对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以及二者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以建立更健全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4.
司法独立原则是由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提出,是构建建立法治社会的基石,现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项法治原则。中国特殊的国情就决定了中国的司法独立原则与西方的存在着较大差异。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司法独立原则进行介绍从而对比其中存在的差异,以及我国司法独立对实行宪政建设将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公民自由的保证,在迈向法治的中国,实现司法独立,是建立民主宪政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本文浅析在当代中国宪政体制下如何构建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6.
根据司法独立实现的一般途径,即体制独立,经济独立,法官独立,结合中国目前的状况,实现司法独立,必须解决在西方法治国家早已解决或不存在的一些前提条件,即司法独立意识,司法队伍素质,人大保障司法独立,检察尊重司法 独立。司法独立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对法官的适当监督。  相似文献   

7.
司法独立是近代西方国家普遍承认和确立的一项基本法律准则。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定和不断推进,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司法机关为之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司法独立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入手,对中国司法独立面临的问题,司法独立应该正确选择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保证司法独立的实现,并力求对我国的司法改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二者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司法独立的实现不一定可以带来司法公正。司法独立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内部机制的保障,中国当今司法权"式微"、法律职业共同体尚未形成的现状无法为司法独立提供前提与基础,司法权力运行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司法公信力下降的缺失无法为司法独立保驾护航,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现阶段较快追求司法独立不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传媒与司法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媒体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推动司法进步;但如果媒体监督不当,又会对司法独立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要以促进司法公正为契合点,建立新闻媒体对司法监督的相应制度,使得媒体对司法权的监督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才可能达成一致,从而实现二者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0.
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内在价值的冲突在特定的情境下不可避免引致新闻舆论和司法活动关系的紧张,而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解决冲突的司法实践中,牺牲新闻自由保全司法独立或是相反都会陷入困境,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衡平标准使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二各得其所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以沈家本为首的法律改革派,充分利用晚清修律的机会,在我国践行司法独立。面对顽固派的重重阻挠和当时国内经费不足、裁判人才缺乏、民众观念落后等诸多不利条件,他们本着"渐进主义"的策略,先中央后地方,在我国构建起了一套独立的司法官厅体系,并加快推行法官职业化。"司法独立"由此在中国大地上艰难展开。  相似文献   

12.
晚清法学大家沈家本从早期"以律鸣于时"到晚年"会通中西",不仅反映其本人独特的法思想发展轨迹,而且实乃近代中国法律演进的缩影。传统律学家的身份和"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时局,使当时年事已高的修律大臣沈家本不得不纠结于"迥殊"的中西律法之间,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思想之旅中,沈家本努力探寻着近代中国法律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清末修律是西方法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撞击几十年之后,作为晚清新政的一项内容开始的。20世纪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情况决定了晚清修律比以往修律更加实质,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开端。晚清修律历时不到10年,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而这一成果的取得和修律主持人沈家本的思想和活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沈家本是运用西方法律来改造中国的第一人,研究中国的近代法律思想大多从其开始。沈家本的法律观念可以从其著作中表现出来,本文通过以沈氏的代表著作为出发点,对他的法律思想进行评析,为现代法制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清末"礼法之争"在实质上导致了中国法律的转型,开启了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所倡导的"参考古今,博稽中外"的变化思想,得到有力的实现。通过对"礼法之争"前后两则判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清末司法官员在实践层面扬弃法律传统、促进法制现代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6.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对封建末期极端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学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中国近代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沈钧儒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法学家,在近代司法独立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人权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保护妇女和儿童的财产权和教育权、司法公正、整顿监狱、冤狱赔偿、用法律保障人权等五个方面。沈钧儒的人权法律思想和他生活的时代以及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刑法人道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沈家本主张德主刑辅,重视教化作用;重视人权,反对特权;主张轻刑,反对重刑;尊重人格,反对虐囚等等,他的法制思想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沈家本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法律文献学家,在目录编修、法律校勘等方面作出过较大的贡献。长期的藏书、校书、著书活动,使他比一般学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校勘法律文献的重要性。他校勘法律文献的经验比一般学者丰富,校勘法律文献的方法也比一般学者科学、缜密,因此他取得了丰硕的校勘成果。沈家本校勘法律文献的主要方法是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  相似文献   

20.
主要分析了沈家本“贯通中西”的法治改革道路的合理性、先进性,逐步推导、探究其法治观的高尚性,充分肯定了其法治思想和法治理想,反驳了认为沈家本思想是一种没有超越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