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象学方法与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理论研究长期难以突破的根源在于研究方法和逻辑起点上的欠缺,本文根据新闻理论研究的理想目标,首先对现象学中的“本质还原”方法进行了必要介绍,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这一方法对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进行了深入反思,提出了应当用“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和“媒体形态”三个概念作为新闻理论研究新的逻辑起点,并以此来建构新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的著作人身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作人身权,在英美法系国家中称为Moral Rights,中文译为“精神权利”。《伯尔尼公约》的英文文本使用了“Moral Rights”一语。德文直译为“作者人格权”,日本著作权法称之为“著作人格权”,俄罗斯1993年著作权使用的名称是“人身权利”,意大利著作权法则将“作者人格权”与“  相似文献   

3.
反思是一种哲学术语,是古代欧洲哲学著述中的常用语。有人认为,哲学的本质是反思。反思的本意是自我批判。没有深沉的反思,不可能懂得哲学的真谛。没有深沉的自我批判,不可能认识自我、认识别人。马克思说过:“……历史的结果就是:最复杂的真理、一切真理的精华在于(人类)最终会自己了解自己。”笔者对于反思就曾有过曲折的经历和深切体会。  相似文献   

4.
一在中国,建立批判和怀疑为旨归的美学,是格外艰难并需要理论勇气的。这不仅因为当代中国人对“文革”中那种“打倒式”的批判记忆犹新,也不仅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界对“反传统”的“反”有一种理性反思和清理的需求,更在于批判性和怀疑性的东西,在中国很容易与王朔式的虚无与调侃性文化相混淆,也容易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真理在握”的“道德理想主  相似文献   

5.
关于《孤独六讲》,有人称“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作者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果不其然,“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这样开宗明义的句子直接抛在了书的最前端.蒋勋这回看来是要动真格儿了.不过《老子》有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哲学:从定位到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哲学的本质是对图书馆问题的哲学反思,而反思不仅是批判,还在于积极的建构.我国目前关于图书馆哲学的研究只限于讨论"什么是"图书馆哲学(定位),而不涉及图书馆哲学"干什么"(功能).以"图书馆管理"为实例,重点讨论了图书馆哲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对于图书馆管理不可或缺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法律行为属性来看,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行为的性质应为信托。当前,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运行不畅的根源在于制度设计与信托属性相背离。在此前提下,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的重塑可参照信托制度进行三个方面的尝试:放宽集体管理组织准入门槛,实行“宽进严出”的许可制度;允许集体管理组织同著作权人约定收取一定比例报酬,并受行政机关监督约束;规定集体管理组织“忠实义务”“注意义务”等信托义务。同时,积极采用数字时代的新技术与创新治理方式,结合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规制,以防止集体管理效益流失和实现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8.
版权、著作权在今天意义是完全一致的。以前英语国家使用版权这个概念在于强调作者的财产权利,因为1965年以前英国只承认版权的财产权性质。欧洲大陆国家使用作者权这个概念,既强调作者的财产权利,更着重强调作者的人身权利。日本从欧洲引进作者权这个概  相似文献   

9.
陈传夫 《图书馆》1993,(4):60-65
五、著作权的社会意义与学习方法1、著作权的社会意义(1)有利于调动作者的创作积极性。著作权制度是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著作权法确认作者对自己创作作品享有的权益有利于调动作者创作作品的积极性,从而造成著述的繁荣,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纪念与思考     
文章回顾了10年前我国近代图书馆创建百年时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以及这场运动催生的图书馆繁荣之果,思考了面对发展的诸多问题。著作权权利类型和制度构建中,分析了著作人格权与财产权二分类型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著作人格权和财产权去类型化的观点,建议以传播权为中心重构著作权类型,并指出了其制度构建意义。参考文献1。  相似文献   

11.
何颖 《新闻实践》2011,(11):68-69
“竞合”战略是博弈理论的应用,它是关于创造价值与争取价值的理论。创造价值的本质是合作的过程,争取价值的本质是竞争的过程。竞合战略的主要观念是增加互补者(complementors)、运用互补者的战略,可使你的产品和服务变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2):57-6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围绕着著作权展开的利益博弈日趋激烈。新兴媒体发展中,著作权激励创作的功能受到质疑,促进传播的基础不复牢固,繁荣文化消费市场的预设受到怀疑,自然权利价值观受到免费使用理念的挑战。然而由此否定、怀疑著作权理论合理性的各种学术流派也应该受到批判。实际上,著作权利益分享理论将著作权的正当性归于该权利的配置能够实现各方利益的分享,体现了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市场力量、大众力量和公共领域力量,因循该理论框架有助于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13.
浅析网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是著作权制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经过这一时期的演变融合,著作权制度从电子版权时代走向了网络版权时代。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制度,是出于利益平衡的需要,即作者利益与使用者利益、作者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平衡的需要。《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在原则上均可以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引起了学界关注。本文认为布氏“电视知识分子”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国现代社会二者之间的全部关联现象。作者结合中国国情,指出传媒时代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公共知识分子”、“传媒知识分子”、“节目专家”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种知识分子的判定标准,并简略分析了各类知识分子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指出,一味地批判并不代表公允,正确的态度是区别对待。对于“公共知识分子”和“节目专家”,应从道德上鼓励,制度上保障。对于“传媒知识分子”,则应提倡学者及传媒自律,并从法律上保障相关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15.
反思著作权法——从Google数字图书馆说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中的版权问题。首先,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了Google数字图书馆构成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可能性问题:使用的目的和性质,作品的性质,使用部分的数量和比例,使用对市场的影响。在认识到Google数字图书馆在法律上是否构成合理使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之后,试图从理论上对著作权法进行反思,并提出在著作权法中引入“默示许可制度”和“数字图书馆‘安全港’条款”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50年来,我国的著作权保护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从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实现了著作权法律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初步确立了著作权行政保护,但从50年代后期开始,著作权保护遭到了扭曲。主管部门明文废除版税制,废除印数稿酬,还几次降低付酬标准。稿酬仅属奖励补助性质,已不是著作权保护意义上的作品使用报酬。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创作、署名及获得报酬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表现,稿酬制度被取消,作者的人身权利也得不到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鼓励创作,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著作权保护被提上日程。1979年5月,当时的国家出版局遵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组织班子,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着手起草著作权法。由于立法涉及广泛的领域和复杂的法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有声书出版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有声书著作权保护带来一定挑战,除有声书出版中常见的作品侵权、授权侵权、平台侵权外,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有声书还面临法律性质确定与人格权保护问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有声书出版产业现状分析,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录制有声书形成的是录音制品,涉及文字作品作者的复制权;传播有声书涉及作者、录音制作者的传播权。规范有声书市场秩序,有必要完善著作权授权许可机制,利用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有声书需重视声音权的授权;同时,传播平台应承担相应注意义务,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行业秩序。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创作给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合理使用制度难以克服人工智能创作的“算法偏见”,而人工智能创作也难以运用传统“三步检验法”加以判断。反思人工智能创作对合理使用的开放化需求与封闭式立法的冲突,发现现行立法模式不足以回应人工智能创作对作品的使用,法定许可在规制人工智能创作使用作品方面缺乏制度优势,人工智能创作使用作品还会激化合理使用与技术保护措施的冲突。基于此,应当从分类保护视角出发,对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使用与传统版权领域的作品使用进行类型化划分,在维持传统版权领域合理使用制度稳定性的前提下,以开放灵活的态度借鉴转换性使用理论,在不排除商业性使用目的的基础上完成人工智能创作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9.
刘俊玲  乔洋  陈星 《大观周刊》2012,(22):129-130
20世纪70年代末,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在悄然兴起并迅速蔓延开来。它“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批判地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价值从而达到束缚学生道德思想的目的之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的一种相对封闭、强制的教育传统。”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病就是压制了个体自我的发展。于是,人们开始了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论及职业道德,人们都喜欢称引恩格斯的名言:“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编辑道德与其他行业同样,不是靠法律、政令,而是信念与舆论所约定俗成的行业规范,制约着编辑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应承担的义务。大焉者编辑与社会、与读者的道德准则,且不去说。小焉者,与编辑来往最为密切的是作者,编辑与作者交往间的职业道德,今时如何呢?那种窃名盗利蝇营狗苟之恶德也且不去说它,只以处理稿件小事检视一下编辑的职业道德,可收一斑见豹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