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朱芹 《现代语文》2007,(5):77-77
王安忆曾多次申明她的小说是不能够单纯的用女性主义去解读的,单单上关注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会缺失她小说中最为本质的东两。在我们看来,王安忆的小说不论是怎样描述上海弄堂里的女性人生,其本质还是在于书写“关于城市的故事”。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讲述了上个世纪大上海二十年代的上海小姐王琦瑶沉浮坎坷的一生,将人生嵌入历史,写入城市。而以此改编的电影《艮恨歌》则侧重描写了王琦瑶与叫个男人的感情纠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王安忆为代表的一大批女性作家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她们对女性主义的认识和感知。本文就以王安忆的创作为例,从她对女性主义的建构策略来探究她在创作过程中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利用和摒弃。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的女性作家,王安忆本人的性别表述和文本中的性别表达以及女性主义者的批评之间存在着断裂与缝隙,而且王安忆的这种女性作家的性别表述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代表性,如何看待这种断裂和缝隙,不仅能加深对作家本人及文本的了解,更能透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内在的矛盾和复杂。因此。在既要看到王安忆本人的性别表述的同时,更要注意她如何在女性主义批评者的理论框架和预设中以及在何种现实背景中进行表述。从而观其中间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试论王安忆小说的叙述方式及审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小说在叙述方式上丰赡多变的形态和女性主义文化意蕴,使其文体独具特质。王安忆早期的小说语言主要采取呈示的表现方式,具有原生性和自发性。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王安忆的小说摒弃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叙述方式上倾向于权威化的叙述方式。这实为一种性别文化视角,是对女性话语权的有力争夺,以及对试图对社会历史提出全知的权威解释的宏大叙事的疏离和解构,具有女性主义写作的文化价值指向,开拓了女性文学的写作和审美空间,使之呈现出多元化、多向度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独特的女性视野讲述了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一生。本文将首先浅析女性主义文学和王安忆的关系,再讨论《长恨歌》中透露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着重从作家情感与小说叙事的演变角度,来探讨、研究王安忆20年来小说创作的变迁,并把它大致归纳为"自我向他者"、"外部向内部"、"广度向深度"、"外视角向内视角"这四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林朝霞 《邯郸师专学报》2003,13(2):11-14,17
着重从作家情感与小说叙事的演变角度,来探讨、研究王安忆20年来小说创作的变迁,并把它大致归纳为“自我向他者”、“外部向内部”、“广度向深度”、“外视角向内视角”这四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论王安忆小说的通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作家普遍都会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显现出通俗性。于王安忆来说,通俗性是她的小说创作中有特色、有争议的一个方面,成为了她“平民化书写”、“全知视角叙述”的写作特色的重要内因。探讨王安一亿小说通俗性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实质及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她的创作无疑有着特殊意义,能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是新时期中国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小说风格在文坛上已经自成一家。特殊的文笔描写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王安忆在小说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小说风格被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王安忆在小说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写作理论,尤以1988年提出的"四不"追求理念在当时文坛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王安忆始终遵循着自己提出的写作理论,从不加以变更。王安忆这种写作风格,给予其他的作家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陈丽 《文教资料》2009,(17):28-30
索尔·贝娄在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创造的人物形象背离并颠覆了传统父权制性别角色.体现出作者的女性主义写作倾向。文章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以此来证明以往女性主义批评者对索尔·贝娄的批评并不是公允的。  相似文献   

11.
着重从作家情感与小说叙事的演变角度,来探讨、研究王安忆20年来小说创作的变迁,并把它大致归纳为“自我向他者”、“外部向内部”、“广度向深度”、“外视角向内视角”这四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王安忆无疑是一个自觉追求独立小说意识的作家。早期王安忆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性别意识和年龄征候,她以少女的纯真感受作为艺术再现,在写作时还原为一种直觉经验。这种自发性直觉写作的小说意识在文本中表现为独语、写实和再现等特点,她的早期创作实际上是对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顺应和接受,这表明作家的写作还处在一种公共意识状态之中,缺乏自觉独立的小说意识。  相似文献   

13.
日常化写作已持续发展了十多个年头,但迄今为止的日常化写作总体上仍然没有走出物质主义的误区和阴影.王安忆是一个例外.王安忆的日常化写作因其对历史内涵和城市精神的把握而具有超越性意义,而王安忆的知识分子写作立场则有效地帮助了她的这种实践.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在当代小说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对她小说创作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研究们对于王安忆的关注,多集中于本的细读和她创作历程的记录,而对于她创作上多次嬗变发生的内因以及她的价值立场的转换,缺乏整体性的研究。这是一个较大的缺憾,同时也给王安忆小说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深入的余地。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性爱小说富有女性主义色彩。她从女性的自然层面入手,关注女性的欲望与性,导致了新时期女性小说叙事立场由外向内的变换。尽管小说的探索还没有突破感性与经验的局限,但它是构建女性话语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叙事学主要研究叙事话语与性别及身份的关联,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刺猬的优雅》通过看门人荷妮和富家少女帕洛玛的交替视角,展示了巴黎一栋高级公寓里发生的故事,揭露她们的经历和心路演变。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围绕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特点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探讨芭贝里身为女性作家在写作中如何通过女性叙事策略,建构起女性叙事声音和女性话语权威。其写作尝试也对中国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在近二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说观念.王安忆对自己的小说观念最集中的理论总结是在她的<小说讲稿>中,她用古典名著以及和她同时代的几部优秀作品作为例证.然而小说家的总结感性的成分较多,并且有些观念作家自己并未意识到,却已经渗透到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补充王安忆自己的理论总结,并且用这些理论和她的小说互证.着重从过程的合理化、描述的日常化以及现实的经验化三个方面阐述.它们分别代表了王安忆对创作技巧的态度、对叙述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小说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从《长恨歌》到《遍地枭雄》中的性别叙述视角的迥异显示了十年来王安忆创作的又一重大变化,这种对象主体的更换与叙事态度的转变,标志了她近年来女性意识和女性问题写作的一次转向.  相似文献   

19.
何婷 《现代语文》2007,(4):44-46
王安忆2005年的小说《遍地枭雄》继承了以往小说的风格:民间视角和对孤独心理的诠释。与其它作品不同,《遍地枭雄》中不仅以男性为主角,王安忆还用审美的笔触,给小说贯注了浓厚的古典浪漫主义情调,创造了另一个自由浪漫的自在世界,对个体存在方式的追寻方式既有质疑与怀念,更有着自由的浪漫美感。  相似文献   

20.
从《小鲍庄》到《纪实与虚构》,王安忆的小说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旨在通过强调理性技术写作来完成和实现她创造个人心灵世界的意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对叙述方式的重视,二,强调故事的构成与使用。王安忆小说意识的变化是非常自觉的,并且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为此,她进行了大量的阐述。但是也要看到,王安忆的理性技术写作,由于过于强烈的理性动机,抽空了作者特有的感性经验,形式过于坚硬,也损害了小说叙事的感性力量。怎样平衡二者关系,则需要小说家从创作实践的不断调整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