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英国古代流行着这样的赡养习俗:当儿子继承家庭的土地等财产的时候,要与退出生产领域的父母订立一份"赡养协议",说明赡养的各项细节及维护协议的措施方法。当父母没有得到适当照顾时,他们可以依据协议维护自己的权益。在以协议作为保障的同时,社区邻里也起着监督作用。赡养责任的承担与财产转移密切相关,以财产转移为赡养介质,谁继承谁赡养,谁赡养谁继承,无论继承人是谁。这种赡养方式,虽不尽合于我国的国情和传统,但对于我国老人权益的保障和家庭赡养关系的法治化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英格兰农民土地产权处于封建土地保有制的"占有权"与敞田制的共有产权之下,是一种混合土地产权,产权关系模糊不清。到了近代早期,英国农民土地产权发生了变革。农民通过圈地,明确了自己与他人的土地界限,保障了个人对土地的独占,排斥了其他人对土地的使用,强化了自己对土地的"占有权",消除了敞田制的共有产权,开始掌握经营土地的自主权。自此,传统的混合土地产权被打破,一种明晰的土地产权形成。明晰的土地产权是新型农业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农场形成的前提。资本主义农场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均产量的增长,推动了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在家庭人口众多的情况下,财产的继承存在"以多继少"的困难,为解决这个困难,曾出现"人口的控制"、"长幼行序"、"脱离亲属"等办法.现代随着人口控制政策的实施,家庭人口减少,财产的继承向"以少继多"转变."以少继多"消除了财产继承上的障碍,但同时又带来了诸如家庭赡养负担加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的家庭风俗和土地再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家庭中,每个年长的儿子结婚时,几乎总要把包括土地在内的家产分给他一份。最小的儿子往往留在父母家中,继承家中余下的个人财产。这是一种传统现象还是新的习俗?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是农民对财产权的态度。在1949年以前,农民有着强烈的产权意识,断难割舍自己那块土地。然而,在今天的许多地方,农民却更愿意根据农户人口的增减,在村民中定期重新划分农田。中国农民为何喜欢重新分配土地呢?本文将探讨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遗产的继承与政府的土地分配政策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对孙中山的继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对孙中山的继承与超越主要体现在在农民观上,毛泽东的"农民革命动力论”继承并超越了孙中山的"农民斗争基础论”;在土地问题上,毛泽东丰张开展土地斗争,继承并超越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杈”、"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种超越,是毛泽东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无产阶级的领导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自中世纪以来,英国在财产继承上长期实行长子继承制,这种继承制历经几个世纪在英国社会最终确立。这一继承制度的确立和推广,确保大地产长盛不衰,并在英国社会转型之际,释放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有利条件,推动了英国社会经济变革的进程。同时,受这种继承制度的影响,英国社会形成了限制王权的二元政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对中世纪英国财产继承制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世纪末13世纪初,英国形成了以长子继承制为主要特征的普通法继承规则。该规则以严苛著称,在整个中世纪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并未给英国社会带来过多负面影响。其原因在于,在主流的普通法继承规则之外,英国还存在诸多非主流因素,如个体封建主设计的家产分配方案,下层民众和边缘群体坚持的继承习惯,以及教会法庭和大法官法庭倡导的分配原则等等。它们皆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理念,关注弱势家庭成员,维护个体权力,适应下层民众习惯。这些非主流因素的存在,有效地平衡了家庭成员的继承份额,协调了个体封建主和封建主阶层的整体利益,匡正了不合时宜的普通法继承规则。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19-121
英国中世纪晚期是正在向近代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英国贵族的生活反映着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贵族家庭拥有数量众多的家仆,这些高素质的家仆是贵族家庭的门面。贵族家庭的居住模式由频繁的巡游慢慢转为定居,室内装饰向着舒适奢华的方向发展。贵族家庭间频繁奢华的社交活动,促进了贵族间的关系。文章根据贵族家庭的仆人、居住、社交这三方面对中世纪晚期英国贵族家庭进行考察,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认识这一时期的英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自由农民是相对于农奴而言的,这一群体与农奴同时存在,由于其法律地位和经济状况优于农奴,历史作用也许比农奴更为重要。英国自由农民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群体,中世纪早期的自由农民明显不同于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自由农。中世纪早期自由佃农主要是自由持有农,到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由于维兰经  相似文献   

10.
法国历史学家乔治·杜比(Georges Duby)将欧洲中世纪的婚姻分为"世俗社会模式"和"教会模式",这两种模式一起作用和影响着欧洲中世纪的婚姻至到16世纪中期。其中,"世俗社会模式"的规则与习俗主要来自世俗罗马法,具有有夫权的特色。"教会模式"则是基督教会通过几个世纪的修订与完善发展而来。在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婚姻是其讨论最广泛的主题。本文将以《律师的故事》为例,重点探讨中世纪英国教会婚姻的特色,及乔叟对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乔叟继承了基督教会的婚姻思想,排斥性爱,颂扬独身;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出质疑,摈弃了教会把妻子作为婚姻中二等公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乔叟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英国学史上最杰出的爱情叙事诗,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主题和体等方面,作才都继承了中世纪宫廷爱情学传统,但他也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内心描写和思想观念上突破了宫廷爱情浪漫故事的模式,表现出中世纪学中所少见的现实主义倾向并复苏了悲剧精神。乔叟对中世纪宫廷爱情学传统的继承,改造和超越为英国学的发展和伊丽莎白时代的学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入股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之一,借助公司这一现代化的经济组织形式能够创造出比其他流转形式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公司已经取代传统的民事主体成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的背景下,选择以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成公司,以公司的形式来发展农业经济,增加自身收入,无疑是农民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实现生活富裕的最佳选择。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满足公司法对出资形式的要求。现阶段应完善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与修改公司法相关制度并重的方式,从制度上保障农民能够利用公司使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属性得以最大化发挥,实现农民富裕。  相似文献   

13.
王玉亮博士的《英国中世纪晚期乡村共同体研究》以中世纪晚期英国自然聚居的村庄为研究对象,展现了村民们在社区事务管理中自我调控管理的能力和影响。该书的出版为我们研究英国中世纪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世纪的英国农民。  相似文献   

14.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比"旧法"有了比较大的调整,明确了精神赡养的内容,将赡养由子女的义务拓展为父母的权利,是立法上的重大突破,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和完善。物质上的赡养、生活上的扶助以及精神上的慰藉是家庭赡养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比较国外成熟养老制度和模式,并结合我国赡养制度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法定继承制度中,在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配偶的继承份额等方面,各国立法有较大的不同.我国的法定继承制度沿袭了前苏联的立法,但也略有不同.经过近三十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家庭的成员日益减少,结构渐趋简单,新的继承法立法应该适应这一变化,在配偶的用益物权、法定继承人的继承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但是在对配偶的继承顺序和继承份额、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女婿的继承权等方面的立法,则应予以保留.  相似文献   

1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04-109
中世纪晚期英国开始出现未成年人离家外出做立身徒工现象,多数家庭的子女从10岁左右开始食宿于雇主家中,做学徒或仆佣,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直至适婚年龄。立身成为未成年人离家外出学习、实践生存知识技能和积累社会经验、积蓄个人财富的主要路径,并逐渐演变成社会习俗。中世纪晚期以来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市场交换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雇工经济的形成、契约关系日益取代人身依附关系,这些综合因素成为英国立身习俗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代西方社会生活自主、经济自立的家庭教育,与欧美国家民众独立自主意识观念的培养,都可以溯源于中世纪晚期以来的"立身"习俗。  相似文献   

17.
家庭农场在全国各地逐渐兴起。在对上海松江区、浙江省宁波市与江苏省南通市家庭农场进行的调查中,总结出我国发达地区促进家庭农场的做法主要有:立足于家庭,明确家庭农场的内涵;政府重视,出台政策予以支持与引导;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发展;强化社会化服务,提高家庭农场的市场竞争力。河南省应当借鉴这些有益经验,立足本省"农业、农村、农民"的变化,确定"家庭农场"的内涵;政府应积极作为,丰富现有政策,激励家庭农场发展;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职能,引导并规范土地流转;重视社会化服务,为家庭农场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龚友清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1):13-14,34
构建当代和谐家庭,必须结合实际地批判继承传统孝文化,发挥其当代价值。具体上,一是赡养和扶助,二是敬重和体贴,三是成就事业以回报,四是保持家庭完整和睦,五是教育晚辈懂得孝顺。  相似文献   

19.
农民土地权利的发展是英国社会转型时期个体权利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前一阶段相比,15-16世纪英国农民的土地保有状况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农民占有土地的法律保障性提高、土地处分权进一步扩大.这些现象都表明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已在向所有权趋近.农民土地权利的发展,使得土地作为商业资本进入流通领域成为可能.这对于日后农业技术的进步、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内寮村的"食伙头"是当地人们所普遍称颂的一种老人的赡养方式,但随着传统的老人经济权利及其地位的丧失,农村家庭媳妇权利的增长以及传统舆论压力的不复存在,"食伙头"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保障老人的赡养问题.对老人赡养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