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国以来,《太平经》的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瞩目。先后发表的论著甚多,观点歧也很大。笔者几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略述《太平经》的思想,认为它是一部全面维护封建制度,“助帝王化天下”的道教经典。近年来重读《太平经》,也看了一些专家研究《太平经》的论著,颇受启发,但也感到一些问题仍有提出来重新讨论的必要。如《太平经》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太平经》的“周穷救急”是否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太平经》有否平均  相似文献   

2.
我国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籍——《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据说出自东汉于吉之手,后来传给琅邪人宫崇。全书原有170卷,以“十天干”为部,每部17卷,但由于年代久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已有缺佚,现存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仅57卷。今人王明先生据《正统道藏》本的《太平经》残部以及唐人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编成《太平经合校》,这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本子。 对《太平经》一书的研究,早在3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汤用彤教授就发表了《读<太平经>书所见》,此后王明、卿希泰诸教授均纷纷撰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发已见。海内亦有不少学者热衷于《太平经》的研究。但就笔者所知,迄今为止,对蕴含在《太平经》一书中的《易》学思想,海内外却尚未有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太平经》真面目的认识。本文打算在这方面做点“补缺补漏”的工作,以助于人们了解《太平经》的《易》学思想,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并把握中国道教思想乃至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的脉络。 《后汉书·襄楷传》称,《太平经》“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这就很清楚地说明《太平经》的术数味道是很浓的,同时也透露了《太平经》的理论体系乃是以《易》学为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代末,史学界有些同志发表文章,认为《太平经》是“农民道教经典”,是“我国第一部农民革命的理论著作”,张角的太平道是“以《太平经》为经典的”,黄巾起义“在理论上就是依据《太平经》的”。不言而喻,作者是将《太平经》看成与黄巾紧密相联的。以后,又有同志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太平经》不是“农民道教经典”,它“与黄巾思想绝不相似,而是两种敌对的阶级意识的反映”,与黄巾无关。  相似文献   

4.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湘灵、历史系副教授王春淑等著《太平经译注》( 12 4万字 ) ,1999年 11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太平经》是道教早期重要经典 ,内容丰富 ,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从 2 0世纪开始 ,学术界就开始展开对《太平经》的研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以王明先生的《太平经合校》为重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部比较完整的《太平经》 ,标志着现代学界中人对这部原始道经第一次全面整理与研究。但该书历来无注 ,这给研究者带来诸多困难。《太平经全译》根据敦煌经卷、道藏、类书等原始资料 ,运用音韵学、校勘…  相似文献   

5.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其语料价值日益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有关《太平经》的注本、译本相继面世,但对某些语句的句读尚存在一些分歧。文章从介词用法的角度,运用中古时期介词的相关用法对三家《太平经》注本中数例存在句读分歧的语句进行辨析,认为研究并掌握中古汉语介词的使用情况,对正确句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爱情诗是李贺、李商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经》与《真诰》是他们十分熟悉的两部道经。《太平经》的复文神符的组合方式影响了李贺、李商隐爱情诗语汇的重词复言。道符字体由隶书向篆体的转化是造成二李诗歌语言晦涩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真诰》的爱情题材及语汇意象是二李爱情诗创作的重要材料来源。其古奇瑰丽的语言特色也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太平经》中的同素异序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太平经》中的同素异序词分两类一是AB式和BA式同时使用,一是现代汉语为AB式,《太平经》中只有BA式.与先秦汉语相比,《太平经》中的同素异序词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8.
《太平经》作为道教最早的典籍,其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包含着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本文首先论证和阐发《太平经》最本质的哲学思想,继而与当代生态美学思想进行联系,从生态美学中的大道本源论和生态存在论来论证《太平经》的思想内容具有生态美学思想品格,以便对《太平经》进行生态美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东汉的《太平经》一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史学界曾对《太平经》的作者、思想及其与黄巾起义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近年来,又有不少同志继续进行研究。从发表的一批研究成果来看,分歧仍相当大。一部分同志将《太平经》作为农民阶级的思想资料来研究,其中有些同志还认为《太平经》是“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是当时农民阶级要求的集中表现”、“是我国历史上农民阶级流传下  相似文献   

10.
《太平经》中有“贞男”一词,未见辞书收释,今释为“不与异性交媾的男人。”《太平经》中的“贞”的语义与一般辞书所释不同,特指自守其身,不与异性交合。《太平经》的“贞人”,指不与异性交媾的人,此义未见辞书收释。《太平经》中的“壮”,义为“疮”,即创伤及其导致的疮疡,用来比喻人们埋在地中的瓦石坚木等异物。《太平经》中的“大壮”,义为大疮,用来比喻埋在地中的异物。  相似文献   

11.
道教的经典著作《太平经》是推动三教融合的主动力,承负报应是其中的重要观点。纪昀主张三教合一,故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众多的承负报应故事。但笔记的特点和纪昀注重惩戒的创作宗旨导致《阅微草堂笔记》和《太平经》中的承负报应又有不同:《太平经》认为承负报应一直可延续十代,而纪昀则往往只记载父债子还;《太平经》认为祖先行为的后果只能由子孙承担,纪昀则认为祖先行善,子孙能光宗耀祖,最终受福报者还是行善者自己。就劝诫百姓来说,承负报应比因果报应的效果更佳,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承负报应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因果报应。  相似文献   

12.
试论《太平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经》卷帙浩繁,体裁不一,不是一人一时的著作.最初的来源可溯至西汉成帝时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但主要撰写成功于东汉中叶.从《太平经》成书所经历的时代看,它是汉代儒、道斗争的产物.可是,它不是汉代道家思想,而是伪冒"道"名的汉儒神学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3.
“解除”术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方术,在民间社会中十分流行。汉代典籍《太平经》对此多有载录。本文诠释了“解除”概念的基本内涵,指出《太平经》中“解除”所指之对象大抵可分为四种性质——解除疾病,解除灾厄或愁苦,解除生人之承负或过错,解除“重复”之厄、断绝注连死亡等;结合汉代的有关考古材料,侧重论述了《太平经》中第四种含义之语境下“解除”术的施用情况。最后,鉴于“解除”术与“建除”学说具有密切联系,本文简要介绍了《太平经》所载“建除”学说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守一”作为道教的修持方法之一,在《太平经》中有突出的介绍。汤用彤最早从佛道关系角度考察《太平经》“守一”之法的来源,认为其“窃取”于佛家禅法。道教学者饶宗颐、李养正分别提出了不同意见,饶宗颐认为佛经中的"守一"是格义的一例,李养正同意格义之说,并指出佛经和《太平经》中的“守一”在内涵上存在很大区别。结合两汉之际佛道二教的教理特点,联系佛道二教“守一”一语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加上对佛道二教“守一”一语内涵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饶、李二位先生的观点是较为允正的,《太平经》中的“守一”不可能“窃取”佛家禅法。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是我国最原始的道教经典之一,近人已有论述。或以为它是黄巾的革命纲领,或以为它与黄巾无关,而为五斗米道经典。本文试就《太平经》的思想性质及与黄巾、“太平道”的关系,五斗米道与张鲁汉中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请读者指教。  相似文献   

16.
《太平经》中的一些词语,其义与《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释不同,因而对其进行认真辨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东汉道教典籍《太平经》中57例“被”字的逐例分析,发现该书中的“被”字呈现出一个未变、正变和已变的状态,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在“被”字动态的虚化过程中得到体现。《太平经》中“被”字被动式有18例,其中“被AV”式11例、“被V”式7例。和同期其他文献相比,《太平经》在语言上有超前性,而庚部的写定时间有可能比其他几部稍晚。  相似文献   

18.
从元气本原论、天人关系论、阴阳矛盾论等方面分析 ,《太平经》体现了易学哲学的宇宙生成模式、宇宙结构模式和宇宙通变模式 ,对易学在汉代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探讨《太平经》的易学思想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在中国古代易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早期道教经典著作《太平经》在东汉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地方割据形成、统治思想衰败等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书中体现对汉代社会现实的折射,如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提出了"以道治国"和"以民为本"的进步思想,在妇女问题上也有自己朴素的进步见解。《太平经》对后世研究汉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该书的作者痛感当时政治黑暗,宦官专权,社会动荡,贫富分化严重,社会问题成堆,而官方道德又已失去教化民众、维系人心的社会调控作用,故以代天化民为己任,继承发扬古代"以神道设教"的传统,吸收天人感应、因果报应思潮,营造了一个独特而又庞杂的伦理道德体系,以试图回答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该书对后来道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对《太平经》中的理想社会模式进行一些简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