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关汉卿社会现实剧的深层结构中,社会现实对平民的生存压制为其基部结构,平民依靠自身力量或外界的介入戏剧性地排解压制为其顶部结构。基部结构引发了下层民众的排解动作,顶部结构是对基部结构的回应和重构。这种深层结构是关汉卿社会现实剧介入现实、寄寓憧憬的生发地,也是关汉卿剧的“神髓”所在。  相似文献   

2.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鼻祖,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陈毅在为关汉卿戏曲创作七百周年纪念大会的题词中写道:“关汉卿接近下层人民,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艺术形式,也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所以能成为元代戏剧的奠基人,使他的思想上艺术上能发生炫耀万代的光辉。”这是对关汉卿全面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戏曲史乃至整部中国文学史上,关汉卿都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之一。对他的戏剧语言,专家们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为研究关剧的语言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关汉卿既是一位对舞台有特殊敏感的剧作家,他的戏剧语言,就不能不服从于戏剧艺术的美学规律,不能不与舞台艺术诸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试图围绕语言的性格化、抒情性和动作性等几方面,对关剧的语言艺术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元蒙统治时期。他长期跟下层人民特别是艺人、娼妓生活在一起,因而能深切地了解并同情被压抑、被污辱的受苦群众,尤其是广大凄苦无告的下层青年妇女。这样,具有正直倔强的个性和过人的艺术才华的关汉卿,因为有深厚的生活底子,终于成了元代杂剧的大家。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中提出了一条衡量悲剧性的颇具启发力的标准,即“主人公之意志”。他说在元悲剧中“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公之意志。”在王氏看来,  相似文献   

6.
在《关汉卿》中 ,田汉针对关汉卿传记材料少 ,作品多的特点 ,运用“失事求似”、“添事求实”的方法 ,塑造关汉卿的形象。他在把握历史精神和关汉卿性格基调的基础上 ,在关汉卿身上虚构了大量情节 ,使关汉卿的形象显得丰满而不单薄 ,鲜明而不模糊。并且还浓笔重抹地塑造了朱帘秀的形象 ,虚构了一批名不见史传的非主要人物形象来深化主题 ,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 ,为关汉卿形象塑造服务 ,通过多种人物织成的网络和场面描写 ,多角度、多方位地表现关汉卿的生活和斗争 ,从而使关汉卿的形象立体化了 ,成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田汉《关汉卿》的创作成功为我们当前混乱的历史剧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  相似文献   

7.
在元杂剧前期即鼎盛阶段,做为杂剧奠基人和剧坛的代表人物,关汉卿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过去曾有元剧四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或六大作家(前面四家加上王实甫和乔吉)的说法,关汉卿的名字总列在第一位。他为后世的戏曲创作开辟了不少门径,有着较深远的影响。关汉卿一生共作剧六十余种,现存十七种,其中有十四种是比较完整可靠的,而效窦娥冤》是影响并士的代裹作。  相似文献   

8.
“乐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同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想,在解析乐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尝试对其在关汉卿戏曲中的具体体现进行探究,从美学的角度为研究关汉卿和关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有明以来,我国古代戏曲作家“多祖马郑而祧汉卿”。其实关汉卿所创作的戏曲艺术才成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对于“关剧”的思想性,研究探讨者颇多。本文仅就“关剧”的艺术性,试做进一步地深入挖掘:如何通过大胆的想象;超越现实的情节;塑造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以及在场面安排、关目处理、语言运用、曲牌选择上,无不匠心独运地寄托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表达了当时人民的爱憎情感。故当为元人第一。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础。明人贾仲明在为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增写的〔凌波仙〕吊曲中说他:“姓名香四大神洲。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指出了他在元代剧坛的领袖地位。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关汉卿在世界文化史上,成就也是辉煌的。他比英国的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其剧作却要比莎翁多出三十部左右。 1958年经世界…  相似文献   

11.
黄燮清是晚清名的学家,工诗词,精音律,擅长创作戏曲。他的戏曲别集《倚晴楼传奇》或谱写史传人物,或敷衍民间逸闻,或改编明清笔记小说,题材丰富,情节曲折,结构紧凑,语言清丽,代表了古典戏曲向近代戏曲的初始转化与渐次过渡,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体诗歌的产生是汉代乐舞繁兴的必然结果,它随着乐舞的繁兴而产生,并成为继“诗”、“骚”之后中国文学史又一新诗体。汉乐府诗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诗歌体式、语言容量和表现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引起汉代文人的注意并开始模拟它们,将它们引进文坛,为后世多种诗体特别是直接为五言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钱谦益的文学理论和创作与其人生际遇紧密相关。钱谦益转益多师,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奇,对有清一代诗风的确立起了先导作用。其对明代文学的总结批判,其性情、学问、世运参会之诗论,其对后起诗人的扶持,在明清易代之际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其为中心而形成的虞山诗派,对清代前期文学影响甚大,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长亭送别又是该剧的精典一折。其语言除生动活泼口语化外,多具有诗词般的绮丽华美,有十余处融合化用宋词的意象与意境。  相似文献   

15.
石君宝擅长加工改编前代作品,在人云亦云的故事中塑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形象,如《秋胡戏妻》中劝分不劝合的媒婆,《曲江池》中不认父的郑元和。人物性格的创新为剧情的顺畅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人物性格达到内部统一。他的戏曲真实展现了元代的社会价值观念,记录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突、融合。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本色当行说,博采众长,并且能够切合当时戏曲创作的实际,做出了超越前人的明确界定,具有可操作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被贬谪放逐远州23年,创作了许多经济生产民俗诗歌,内容新奇,形式多样,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唐时期朗州、连州、夔州三地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习俗,具有很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阮大铖戏曲中“集唐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大铖,明末诗人和戏曲家,尤善词曲。其戏曲作品《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合称《阮大铖戏曲四种》,在明末剧坛甚至政坛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不以人废言"的学术思想中从阮剧中的集唐诗入手,对集唐诗进行归类整理,加以艺术分析,从而提升了阮剧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9.
元初诗文名家庐陵刘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陵刘诜是元初很有成就的诗文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是元代一流的赋作家,也是中国赋史上有成就的作者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有大家气象,诗歌则有多种风格。他的诗文理论有很高价值,关于学古与创新的理论富有辨证思维,对元中期诗文弊病的批评切中要害。他有如此多方面的成就,不应被文学史所遗忘。  相似文献   

20.
总体来说元杂剧题材因循多于独创,这与元杂剧的现实境遇及存在方式有关,跟传统诗文相比较,市民消费和剧场演出是元杂剧重要的基础和依托。元杂剧这样一种独特的文艺类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市民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