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每当公共或正式场合,我和我的同行们掏出“记者”名片交换的时候,我郑重或自得的神色背后都藏着虚弱或羞赧。我常常反问,我,还有我的这帮同事,是真正的,完全的记者吗?我们的工作方式是真正意义的记者吗? 冷静思忖,我觉得,我们的“记者”,充其量不过是1/3。抛开“自由职业”的概念不说。我们遇到的第一大问题,是不得写我认为很有意义,对社会也有意义的东西。我曾捧着“请参加工作”的会议通知来到神圣的会场,但会议规定记者只许开会而不得发出新闻(新闻是由一家单位以通稿发出的)。当一个记者参加会议,有所思、有所得而不能写的时候,无疑是痛苦的。还有,我曾被客气地邀请参加某机关新任主要负责人同记者的见面会。这场合对于记者了解该负责人  相似文献   

2.
对于新闻工作者,兰成长的死给刚刚到来的新年带来了抹不去的阴影。不管兰成长是“真记者”还是“假记者”,这个事件折射出来的一些问题,都让我们的媒体和从业人员感到尴尬不安。拿着盖有新闻出版署印章的记者证的就是真正的记者吗?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那么多假记者之名进行敲诈勒索的现象?记者的行业自律道路有多远?这些问题,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4.
新闻要真实,这本来是每个记者所熟知的道理,也是绝大多数记者努力遵循的一条原则。但是,在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上,却时常有些报道不能很好体现新闻真实的原则,影响了党的宣传工作的威信和效果。是记者意识不纯。故意歪曲和捏造事实了吗?此种情况极少;是记者不作现场采访,想当然地写稿子吗?也不尽然。原因到底是啥呢?我认为,主要是有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只局限于“有无此事”的简单观察和“是真是假”的简单判断上,而不注重运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记者怎么有点象哑巴记者!”类似的设论,我们恐怕不止一次听到过。一不管你是否乐意,你得承认这种议论倒也确为“有感而发”,我们自己不也都曾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过这种场景吗?某单位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中外记者挤满了会议厅,接二连三地向主持人或采访对象抛出五花八门、各式各样问号的,往往尽是白皮肤、蓝眼珠或黑肤卷发的异国同行,而我们的记者此时倒真是名副其实的“记者”:坐在一旁埋头苦记、无暇他顾,似乎提问是外国记者的专利,自己无缘涉及或无权僭越。  相似文献   

6.
新闻要真实,这本来是每个记者所熟知的道理,也是绝大多数记者努力遵循的一条原则。但是,在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上,却时常有些报道不能很好体现新闻真实的原则,影响了党的宣传工作的威信和效果。是记者意识不纯,故意歪曲和捏造事实了吗?此种情况极少;是记者不作现场采访,想当然地写稿子吗?也不尽然。原因到底是啥呢?我认为,主要是有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只局限亍“有无此事”的简  相似文献   

7.
黄博 《今传媒》2006,(3):50-51
“知道什么是孤鬼野魂吗?——就是我们驻站记者呀!”1997年秋天,我进入《中国青年报》成为陕西记者站一名驻站记者时,老记者们这样调侃着传授他们的驻站感受。当时的我很不理解——驻站记者怎么就是孤鬼野魂呢?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越发觉得用这四个字形容驻站记者非常形象、贴切。不过现在再来看,其含义已大不相同,“孤鬼野魂”除了“孤独”以外,更多了一种独立、独行、我思、我魂的境界。在古汉语中,“孤魂野鬼”是前后互文,也可以写成“孤鬼野魂”。写自己的驻站感受,我更偏爱“孤鬼野魂”——孤鬼有野魂。“孤鬼”要做“全鬼”孤魂野鬼,孤…  相似文献   

8.
“两会”新闻战,向来是“惊心动魄”的,那种紧张激烈的“高速运转”,常常令我在大会结束后好多天还缓不过神来。细细地数落,在每次“两会”间的十几天里,我平均发稿量都在四十条至五十条左右,而且报纸采用的情况也不错。于是就有人问我:“你不是驻团记者吗?有那么多稿写吗?”的确,作为驻地记者,当初我也是这样问自己的。在许多人看来,“两会”宏观上的”大  相似文献   

9.
艾丰是名记者吗? 有一次他去讲课,主持人介绍:“这是著名记者艾丰同志。”他马上更正说:“我不是著名记者,只是个有名字的记者。”他觉得,如果真的那么著名,何须别人介绍?  相似文献   

10.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谓“记者”,是新闻工作者的简称,包括记者、编辑、主任、老总和其他在媒体工作的人们。河北日报离休老同志、73岁的老记者汤小薇,把她离休后10年(1989———1999)的作品集成了一本新书《平淡下的激荡》。我读了感慨丛生。我首先想到了人的生命史、人的事业史、人的行进足迹、人的耕耘与收获,乃至我们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到底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对待我们自己择定的职业,来度过自己归根到底并不漫长的一生。突然地想到一句话:“终身年轻”是记者。既然是“终身”,难道不是包括青年、中年、老年吗?怎么可能是“终身年轻”呢?…  相似文献   

12.
我是记者吗?     
我是记者吗?当了将近8年记者,有时还是禁不住这样问自己。15年前那个不顾家长、老师反对硬是由理转文,大做记者梦的高中生好像总是在向我做鬼脸——你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吗?在很多人看来,我的梦想实现了。30岁以前,以“本报记者”的名义,单骑走天涯。天南地北地跑新闻;30岁以后,在家里专心致志地做“责任编辑”,不但管自己,也管起了别人的稿子。这似乎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外出采访时,往往会有人惊讶地问我们:“你们是记者吗?”“你们是中央电视台的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典型地从侧面反映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这个群体的工作风貌和作风。的确,《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记者和摄制人员,相比之下具有吃苦耐劳、不图私利的精神,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群体以及我们的栏目能够受老百姓喜爱的主要原因。大家知道,目前社会上对新闻记者的看法不算太好,有些原因是由于个别同志不好的做法,但是《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的记者在外面非常注意这点,而我们最终也给外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争取到了采访对象的配合。  相似文献   

14.
“党报上全是工作型的新闻。没看头。”这是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党报不同于晚报,不写工作型报道写啥?”这又是一部分记者的观点。虽然前者观点不免偏颇,那么,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报道非要写成“工作型”不可吗?我看未必。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16.
记者:我提的问题是如何增加报道的信息量。 教授:那么,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量,然后再说如何增加信息量的问题,好吗? 记者:那么,在科学的信息理论里,“信息”到底指什么呢? 教授:传播学的权威人物,美国人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在他们合著的《传播学概论》中说:“凡是在一定情况下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  相似文献   

17.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18.
何谓“追星族”?查了几种词典(包括最新出版的),均无答案。我想,所谓的“追星族”,大概是指那些对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盲目崇拜的少男少女吧。君不见有些中学生的课本中,夹着的一些花花绿绿的明星彩照吗?但出人意料的是我们的某些记者,在“追星”时,也是盲目得很,有时竟也香臭不分,是非不明。  相似文献   

19.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  相似文献   

20.
采访本情结     
有人问我,你当记者大半辈子,最看重的是什么?是报纸上发表的大块文章吗?不是;是“本报记者”那个衔头吗?也不是。想不到我回答的竟是小小的,轻轻的,毫不起眼的采访本。新闻界的老前辈、全国著名记者穆青出差湖南株洲,失落了采访本,曾出动公安民警去侦察破案。我虽没那样珍重采访本,但我与采访本牢牢结下的情结,却已铭刻进了我的骨肉。像战士的枪弹,农民的镰刀,工人的锤头一样。我的采访本“常年四季贴我身,随时随地捏手心。”就是上餐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