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论《春秋左传诂》对杜注望文生训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艳霞 《现代语文》2007,(1):127-128
《春秋左传诂》是洪亮吉晚年费时十载的力作.洪氏在该书自序中说:"余少从师受《春秋左氏传》,即觉杜元凯于训诂、地理之学殊疏.及长,博览汉儒说经诸书,而益觉元凯之注其望文生义、不臻古训者,十居五六,未尝不叹汉儒专家之学,至孙炎、薛夏、韦昭、唐固之后,法已尽亡."他认为传统的杜预之注,师心自用,望文生义,启空疏陋习,纠弊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汉儒之说来匡正杜注.本文就具体地谈一下其对杜注望文生训的匡正.  相似文献   

2.
《左传》杜注敦煌残卷是传世《左传》杜注的重要补充。对其用字特点、抄本特征、版本学价值等应进行必要的探讨。残卷多用俗字,“弗”、“不”混用,较多地保留“也”字,使用占位符号等,有存古貌、显文义、证前说之功。  相似文献   

3.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前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后句中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潆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诗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密。  相似文献   

4.
晋代杜预所作的《春秋经传集解》 (后人简称之为“杜解”或“杜注”) ,是现存唯一完整的《左传》古注。清代学者们从义理和考证两个方面对《左传》杜注进行了臧否 ,其作品数量之多、涉及方面之广与考语分量之重 ,都超过了前代。清儒对于杜注既有所舍又有所取 ,在取舍中把注释《左传》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尽管他们对杜注的某些批评今天已经被证伪。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清儒不仅是杜注的批评者 ,而且是杜注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总之 ,在清儒的臧否中 ,《左传》杜注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显示了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不可动摇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5.
近闻杜郎口中学声誉鹊起,细探乃鲁西一农村中学,不禁肃然。夜读其经验之卷,观其国际视野、本土行动、自主课堂 、自主学习,实乃教坛之鲜活春风,博上下喝彩,理固宣然。  相似文献   

6.
《杕杜》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是《唐风.杕杜》、《小雅.杕杜》和《唐风.有杕之杜》。《孔子诗论》第十八简、第二十简所论之《杕杜》应是总括这三首《杕杜》,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7.
<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是一首未被充分研究的杰作,且颇有歧义。《读杜心解》引黄鹤注曰:此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说:“抚今追昔,世境之离乱、人情之聚散皆寓于其中。”都解作个人伤感之情,而未详言感慨之深意为何,这是不够确切的。王嗣奭《杜臆》云:“落花乃伤春时节,又得逢君,便是江南一好风景矣。言其歌之妙,能令愁者欢,闷者解,春之已去者复回……”则是忽视了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心情,成了一种抽去了作者人格的肤浅串讲,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陈晓明 《现代语文》2007,(5):127-127,12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一首经典送别之作,其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脍炙人口。但是对于该诗的题目,是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还是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历来众说纷纭。诸多权威的唐诗选本多作两解。各地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和青少年课外读物,大都题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似文献   

9.
《左传杜注辨证》涉及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天文、礼制、训诂等诸多方面,地理为其中之一端。张氏对左传杜注地理方面的考据主要包括地名相关之辨、山川湖泽方位之辨及杜注古今版本地理记载差异之辨等。其地理考据主要运用了排比文献法,同时综合运用音韵训诂、事理推证、以经解经等方法。张氏的地理考据解决了一些古史地理问题,且本书还体现了张氏不惧权威、实事求是的品质,丰富了桐城的地域文化,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地理考据失误、缺少实地考察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集杜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是诗学及杜诗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清代诗人张晋的集杜诗创作在清代集杜诗史上别具一格,其集杜作品中包括集杜诗和集杜琵琶曲两种形式。以琵琶曲集杜,是一个大胆且富有艺术性的创作,具有独特的意义。张晋在集杜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以及对衰老的忧虑亦值得关注,表现了清代早期诗人对杜甫诗的接受。  相似文献   

11.
宋代诗话诗评中,对李白、杜甫的真诚友谊提出质疑。一是在杜诗中寻觅人相轻的含义;二是从李白赠杜诗之少,论证李对杜,非如杜对李之执着。事实并非如此。杜甫虽年少于李白,当名声亦逊于李,但杜由衷爱李,把李看作当时第一流诗人,并兼之所长;而李则在不多的赠杜诗篇中,梦怀年轻的杜甫,情真意远,令人感泣。事实证明,“李杜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友谊也经日月、纬天地,是中国坛上最有代表性、最深觉的友情范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黄庶与黄庭坚父子在学杜学韩的大方向上完全一脉相承。但在取径和结果上,却不尽相同。黄庭坚登少陵之堂,入韩愈之室,主要是窥准了杜韩诗中奇崛一途,发展了“深曲奇兀”的一面,最终锻造出了白己瘦硬、艰涩、奇峭的作品风格;而黄庶则学得了雄健一格。总之,庶学杜、韩,终为“雄”;庭坚学之终为“奇”。这是他们的同中之异。山谷诗“涩”,黄庶诗“清”。  相似文献   

13.
杜预第一次建立了《左传》的经解系统。清儒集众矢于杜预对《左传》义理的阐发,并逐渐升级为对杜预的人身攻击。清儒用后世之价值判断评判《左传》义理的是非,并让杜预及杜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承担了《左传》义理之"谬"。直到晚清,学者方能正确对待《左传》的义理及杜预的义理阐释。  相似文献   

14.
西晋杜预作《春秋序》,认为《左传》“其文缓,其旨远”。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一书中将“缓”解读为委婉,“远”解读为含蓄,并认为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左传》对辞令的记述上。作为《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很好地诠释了《左传》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证先秦云梦是由春秋时“云”薮演化过来的,是古郧国的一片沼泽之地,而不是湖泊,其地望应在汉晋时江夏郡云杜县一带即今天湖北云梦、应城、汉川、孝感、汉阳诸县之间。其成因与先秦的下沉地质运动、汉水下游河网结构及中游的泛滥有关。  相似文献   

16.
敦煌《左传》写本为《左传》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新材料。利用这批材料,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记载的隋唐时期杜注《左传》一统天下的局面,还可以据之了解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书写格式、《春秋正义》原本之书写格式、《左传》写本所反映的敦煌教学情况等。同时,由于这是一批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写本,保存了当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文本面貌,对于我们探寻《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文本之原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小说<杜子春>和<罗生门>中,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着薄情寡义和自私利己的世界.以两个作品的主人公作为载体展现了作家对这个世界的人与事的看法以及其独到的人性哲学和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8.
清末忠州李芋仙是一流的诗人,他以其超凡脱俗的诗才纵横中国数十年,诗篇流传海内外。一代文宗曾国藩将其比之太白,上海《申报》谓其汪洋恣不减杜,以“小杜”目之,诗界革命领袖黄遵宪称“忠州李芋仙先生老名士也……虽素未谋面,而叹慕芋老已非一日。”遗憾的是100年来,很少有人研究李芋仙,李芋仙已渐渐被人遗忘,而他是不能被遗忘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考述清代乾嘉时期蜀中女诗人杨继端之身世,评议其诗词,兼记其交游,辨析其创作风格。杨继端诗风有白香山之婉约、杜少陵之精壮,而其词则写景佳美、含蕴无尽,不愧清代著名女诗词作家。  相似文献   

20.
《诗经·唐风》中有一首诗叫《扶杜》:“有林之杜,其叶渭渭。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做焉?有杖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畏晨晨,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我无兄弟,胡不做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