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艺术是用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但比生活更集中、更深刻、更具典型性的意识形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典型形象并不等同于生活原形,这就是一种“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生活,更艺术地表现生活的本质,达到艺术的真实.艺术艺术实践证明,正是有了这种“距离”,才塑造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而对创作主体来讲,这种“距离”,就是对创作者思想深度、道德情操、生活积累、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检验.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听",离开了"听",音乐就是无水之源;离开了"听",音乐教学就无法实施。当我们聆听美妙动听的乐曲时,常常会得到无法言喻的感动。这种对音乐的感受并不是通过教授而获得的,而是聆听者自己的情绪反映。这种情绪体验更直接、更能引起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确实是不能"教"的。所以,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听"音乐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中学生最缺少生活体验,没有了生活体验,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与生活相隔,就不能较好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就不会有对家庭、对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本文认为进行"生活化语文教学",必须得先有"生活",而要有"生活",就必须得先解放学生,也就是先得从改革现在这种极端的应试教育机制开始。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艺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漂亮的"外衣",是让人可以呼吸的"氧气",不但可以让人们生活更有激情,而且能让人们充满生命力!音乐教学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这方面,多媒体的介入,较好地使音乐教学全方位地体现了学科特色,让学生从"静静"地学习的"静态课堂"学习转变为"动态课堂"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广义美加以探索,认为今天的美学实际上只研究"形象美",只能称其为形象美学,不仅不能满足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不能为艺术美的创造提供客观的理论根据,需对美的理念进行广义开拓,加入"非形象美"的理念。一旦引入了广义美的理念,在理论上美与善、美学与艺术学就能更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艺术实践上将大大地扩大艺术美的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东方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的"印度形象",进而深入研究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对英国集体想像中"印度形象"的继承和颠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引起这种距离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的原因及作家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关于《离骚》中的"女媭"形象,一直众说纷纭,有"原姊"、"侍妾"、"使女"、"巫女"等诸说。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女媭视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形象,通过博引旁征来证明"女媭"的身份。如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女媭",将其看做一个凝结诗人情感、表现诗人灵魂的象征"符号",则更能深刻地体会屈原愤激痛苦的情感跌宕和其傲然不屈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细枝末节的描写,是记叙性文章的最小描写单位。人物细节描写在整个文学作品中,虽属"细胞"、"一枝一叶",但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文学作品。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等之所以构成生动的形象,都是由琳琅满目细节描写组成的,运用典型的细节去刻画人物,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物的形象丰满生动,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主要从肖像细节描写和语言细节描写两个方面来阐述细节描写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英 《考试周刊》2012,(63):116-116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一定的"空白",创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无画皆妙处的艺术境界。在进行英语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在教学预设中巧"留白"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思考和发现,让学生补充这些"空白",同时在生成中绽放出课堂真正的精彩。  相似文献   

11.
"雪域山水"作为特定文化圈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不仅潜藏着山水画家深层心理的文化原型,同时也在不断置换、发展着山水艺术现实形态。以"雪域意象"为论点,将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绘画语境作为对"自然之美"展开的一种艺术观照,不仅是对"地域性"美学评判的分析与探究,更是借自然山水来折射画家生命境界的皈依和对山水艺术精神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化”的框架,这个框架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小说艺术的创作也要借助“空白”的设置,刻画典型人物,巧妙安排故事情节以及文本结构,借助虚构和想象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小说艺术中的空白主要表现在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以及内在意蕴层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13.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戏剧表演观从其理性主义的哲学、美学思想出发,提出演员在表演时应冷静理智地将事先塑造好的“理想的范本”扮演出来,使观众信以为真。演员塑造的“理想的范本”高于自然和诗人所塑造的“范本”,它虽然是推理、想象出来的虚构形象,却符合人物和现实生活的内在逻辑。优秀的演员在表演之前已经塑造出这样一个“范本”,然后在表演中不动感情地扮演这一“范本”。但理性主义戏剧表演观强调艺术的模仿性而忽视情感体验性,唯物却缺乏辩证。  相似文献   

14.
图像时代,意识形态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以往的意识形态通过"不可视"拉开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权力者魅力的获得要经过人们情感的"升华,"以"距离"来凸显其"崇高",以"崇高"来赢得人们的信仰。而在图像时代,意识形态通过"可视"拉近与大众的心理距离,越是接近大众深层欲望的就能获得越多的支持。图像以它最为感性的面目占据人的心灵,被图像包围的大众在其虚拟"魅影"的笼罩下,丧失了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图像以其感性的客体实现了对大众意识形态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汉语修辞艺术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审美"距离"的正确营构和解读。"距离",本是中外美学、文艺理论中一个常用的术语,将其引入汉语修辞艺术中,旨在丰富汉语修辞艺术理论体系,为科学的建构和解读汉语修辞艺术提供帮助。在解读其内涵的基础上,又从外延上,即时空距离、心理距离、逻辑距离、情感距离等四个方面进行大胆阐释。"距离"是汉语修辞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距离"在汉语修辞艺术中的运用无处不在,使用中尤其要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16.
舞蹈创作的实质是艺术地认识生活和艺术地表现生活的一种过程。而当今儿童舞蹈专业教师的新课题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舞蹈的编排和创新。从根本上说,舞蹈的编创是一种从实际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切入,经过艺术的巧妙构思,通过灵活的艺术手法将头脑中的基本形象表现出来的过程,也是将真实的生活素材加工凝练,形成一种新意的、完整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南宋理学大师魏了翁的寿词创作数量堪称历代词人寿词之最。对此,前人颇为不解。本文通过对魏了翁生平的简要梳理及其寿词创作的分类研究,认为其寿词创作与其“和而不流”的君子风范、孝悌仁爱的理学精神、积极有为的生命意识息息相关,既是魏了翁坚持守望儒家传统“以和为贵”的社会风尚的艺术再现,又是南宋文人士大夫世俗生活的形象反映。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境界说的本质特征是真实、自然、深刻和空灵;主体内容是情与景、意与境的自然浑成;针对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述称之为"意境";在社会人生的统一观照中则称之为"境界"。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为漫画作品中各类各式的形象所吸引并过目不忘,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漫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夸张”这一表现技巧的娴熟运用,使得漫画作品中的各种形象特征鲜明、个性强烈,直观效果突出,让观者迅速地通过外在感受到角色的内涵,直至深入人心。我国的漫画艺术发展道路还很漫长,要想进步就有必要学习他国成熟漫画的很多优点,其中就包括绘画形式方面的夸张技巧。世界上有超过60%的动漫作品出自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漫画慢慢地在中国传播开来。日漫画风非常丰富和漂亮,十分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心态,所以很受读者的欢迎。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看着日本漫画成长起来的,熟悉它们并对其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应对日本漫画画面中的夸张技巧做深入分析,以供吸收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