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纽约时报》前副主编罗伯特·赖斯特所说:“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新闻界普遍认为,最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莫过于昨天的报纸的话,那么今天的看法是:最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莫过于几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 自新闻传播出现之日起,时效性就是衡量新闻的一个决定性标尺。而时效性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近年来,新闻传播所依赖的技术手段的进步,使得当前的媒体在时效性方面有了以前不敢想象的追求。在这一背景下,重新理解新闻时效的含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闻时效性是衡量新闻价值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一般来说,时效性越强,新闻价值就高,社会效果也就越大。新闻要讲时效性,不是什么人随心所欲提出来的,它是由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因果法则决定的。记得《纽约时报》前副总编辑罗伯特·赖斯得说过,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新闻界普遍认为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昨天的报纸的话,那么,今天的看法就是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了。这就是说,新闻的生命是短促的,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目前,对新闻的时效性重视得很不够,昨日新闻  相似文献   

3.
对于媒体而言,最高兴的莫过于又有不同寻常的事发生.实际上,激动人心的事件不会天天发生,如何去填补这段"没有新闻"的"空白"?新闻时政刊物<瞭望东方周刊>在春节特刊推出的封面专题<过年洗个澡>,回答了这个难题.它为非事件性新闻如何策划、运作提供一个可学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中国新闻界"最出名"的记者,莫过于陈永洲。只不过这个"出名",并不是让媒体同行与有荣焉的骄傲,而是给中国记者行业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雾霾"。2014年来了,"雾霾"仍没散去,"陈永洲事件"给媒体从业者带来的警示仍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不搞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虚假报道。这是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底线。另外,该事件也暴露出了一些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社会和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新闻的写作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尢其是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可以说散文式新闻的有益探索,为新闻界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并日益彰显其内在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内涵里有一句响亮口号:第一时间发表评论;有一个明确要求:评论必须采访.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新闻第一线采访、调研、了解情况.这对当下多少有点浮华的新闻界及部分沾染了浮躁气息的新闻从业者来说,可以说是切中要害,非常及时且完全必要,契合了当前的现实需要及新闻界关于"三贴近"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7.
储瑞耕 《青年记者》2007,(21):31-31
有句老话叫做"家丑不可外扬",而本文却想扬一扬我们新闻界的"家丑",意图呢?就是想呼吁请求全社会来监督我们新闻界;根本目的呢?就是达到:新闻界内外一齐努力,不仅杜绝假新闻等丑恶事情的再度发生,而且切实加强整个新闻队伍的建设,使得新闻界成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大有作为的一个社会界别。  相似文献   

8.
"新闻意识"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谊军 《新闻记者》2004,(12):27-29
大凡与新闻传播有关的言论、文章,都喜欢提及"新闻意识"这几个字,却都止于模糊的认识和笼统的套用,难得见到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和阐释。是不是也没有必要呢?我觉得,对于新闻界以外的人可能真没有必要,而作为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理论工作者,这份思考的义务是逃避不了的,这份探索的乐趣也是应该追求的。  相似文献   

9.
"喉舌论"是中国现代新闻学理论的三大支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作为我国新闻传播的指导性理论早已是新闻界的共识,长期  相似文献   

10.
守住底线——论新闻界的三次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新闻改革以来,中国新闻界经历了三次反思。这三次反思确立了中国的新闻改革和新闻工作必须坚守的三条底线:新闻真实性是最基本要求,党性原则是最基本原则,"公共利益至上"是最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1.
顾晓平 《采.写.编》2001,(3):34-34,36
成功的新闻写作来源于成功的采访,这已经成为新闻业中人士的共识.新闻界的前辈们曾有"采访是新闻写作之母"、"七分采三分写"等论断.但如何取得采访成功,新闻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览中外"大家"的采访,我们就会发现,成功的采访无一例外地都是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正是因为新闻真实的重要性,我国新闻学界和理论界从未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对新闻真实的追求。特别是在2007年,由于先后出现了影响恶劣的“纸馅包子”、“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等虚假新闻,中国记协发出了要求新闻界“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新闻真实,采取有力措施杜绝虚假新闻”的通告,更是掀起了新闻界的“打假”高潮。  相似文献   

13.
“新闻眼”是新闻界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如何解释?笔者的理解是:新闻眼就是新闻的点睛之笔——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抓住读者的地方。笔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注意把“新闻眼”擦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三点:拂去“眼”前浮云。在采写稿件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片浮云遮望眼”的情况,往往看不到“新闻眼”,摆在案头的一摞摞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对于"渤二事件"的媒体报道及其影响,学界评价甚高。有学者认为:"这应该是中国新闻界第一次打‘老虎’,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次。"[1]王雄以为:"这是中国传媒首次将新闻舆论监  相似文献   

15.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经济日报》前总编辑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16.
正现场短新闻作为新闻大家族中的一种新兴文体,于1990年前后在新闻界普遍兴起,因其可见、可闻、可触、可感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应用空间。自新闻界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山东日照日报社在报纸重要位置推出"践行三贴近,记者乡村行"、"新春走基层"、"走基层百村行"、"我在现场"等现场短新闻栏目,刊发了大量来自基层、生动鲜活的新闻,使现场短新闻成为"走转改"活动的主要报道形式之一,取得良好效果。现场短新闻的特征由中国记协主办的首届现场短新闻评委会在《现场短新闻评奖办法》中明确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中期以来,新闻界围绕"新闻策划"而展开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没有中断,但由于在角度和层次等方面的差异,达成的共识较少.本文从"新闻策划"研究中的几个基本但又最敏感的问题着手,对"新闻策划"的客体界定、"新闻策划"产生的原动力、"新闻策划"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力求构筑"新闻策划"研究的统一平台,以对新闻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中国软件最引人关注的话题莫过于"SaaS",2008年也被称为中国SaaS元年,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这个全新领域,而我国政府也大力推动鼓励这一产业发展。2008年7月18日,阿里巴巴软件公司在中国一北京喜来登长城饭店召开"赢在软件"新闻发布会暨"软件互联平台"投资者联盟成立仪式。  相似文献   

19.
杨培基 《新闻知识》2007,(11):15-1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新闻界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003年,针对新闻界的实际和新闻队伍存在的问题,中央重申并进一步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三贴近"原则。几年来,全国各新闻媒体都努力在指导思想上研究"三贴近"原则,在新闻业务实践中探讨实现"三贴近"原则的有效途径。新闻媒体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近步。各地的电台、电视台、报纸涌现出一大批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反映群众心声的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20.
"娱乐"一词,在"新闻娱乐倾向"和"新闻娱乐化"中的地位不可等同视之,当前很多关于新闻娱乐化的争论,很大程度上和没有很好地区分开两者有关."新闻娱乐化",是媒体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的,努力迎合大众的负面心理的现象,集中表现为媒体以夸人编造事实,煽情、炒作等作为手段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新闻娱乐化"之所以广受诟病,在于娱乐化作为媒体盈利目的而存在的事实,背离了新闻严肃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损害了人众真实,止确认识外部事物变化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