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与众学科相比,语文是生活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这就意味着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不能局限于课本当中,更应该使"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语文的外延可以说就是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几乎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熟知的理念,但长期以来。语文的外延却不断萎缩.语文的学习基本局限于教科书。这次新课改把拓展语文学习空间,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和途径,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作为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语文课堂应该与生活相呼应.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可行走向。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不能再囚禁在以教室为活动范围,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教师纯传授知识的课堂小圈子,而应走向一个大课堂——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力为目的,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使语文教学在真正意义上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文内涵的效果.因此,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引领学生更好地发掘、学习、运用语文,取得源头活水,就成为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5.
任良东 《语文天地》2014,(32):79-80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原本如此,语文来自于生活,又最终回归于生活,语文学习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既然语文学习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我们何不打破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学习在生活中重生?生活就是舞台,生活就是大语文。语文大家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深刻反思建构了他的语文生活观,其重要思想就是语文教学必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生活即语文,把生活当作学习语文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都阐明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关系。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语文教学亲密接触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7.
一、语文教学由知识化向生活化、实践化转变,树立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和学生生活经验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来讲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不可能也无法把语文学习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地沟通校内校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  相似文献   

8.
孙阳 《现代语文》2014,(12):41-44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曾连续地在封面上印上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通常认同的大语文观。今天再谈大语文教育,读者不能不对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有所了解。对张孝纯的主张,温钧陶作过很好的概括:“‘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是众所周知的名言。其含义就是说 ,哪里有生活 ,哪里就有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天地远远超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天地 ,语文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另一个角度看 ,课堂教学也难以承担起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可见 ,课内外联系 ,校内外沟通 ,学科间融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以大语文教学观作指导进行的语文教学体现在 :一方面 ,要把语文学习扩展到课外、校外 ,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 ;另一方面 ,要改革课堂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同生活的联系 ,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局面。简单、通俗地说 ,抓住课…  相似文献   

10.
熊永平 《青海教育》2014,(11):18-18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高中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空间,而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各个领域拓展、延伸,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下面谈谈本人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谢模祥在他的《大语文教学论》一文中指出:“加强语文与各门功课的合作,使他们互相融合”;“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如果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停留在课本上,就会造成学习资源枯乏,学习方式单一。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各个领域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课本和课堂教学中,而应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与生活、与社会链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大语文教学观告诉我们:“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电视无疑是普及率最高的大众媒之一,它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的高中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的事物,感情丰富,善于感悟生活中的哲理。他们精力充沛,敏于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在我做的公开课“口语训练——采访”一课大获成功之后,我坚信了一点: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有益的电视节目,语文应该与电视结缘。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情趣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的内容,时时都有语文学习的机会。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如何挖掘语文知识的生活内涵,如何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等,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与语文实践、生活实践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生活处处是语文”。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能与生活接轨。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语文教学就不能只局限于狭隘的课堂的教材内容.必须有着适度适当的课外延伸。  相似文献   

16.
种文惠 《考试周刊》2012,(56):33-3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走"大语文"之路。所谓"大语文",就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朱春洪 《考试周刊》2010,(12):57-58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说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新课程竭力倡导:教育应依托生活进行,变成一种生活。成功的语文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语文走进课堂,让语文教育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这样语文才会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8.
曹芳 《成才之路》2009,(30):37-38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又为社会生活服务的。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9.
彭田 《云南教育》2005,(11):12-13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信息量大的学科,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教师要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就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努力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语文教学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师必须要树立“大语文观”.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把生活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为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教材.把社会当作课堂.努力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