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汪母存在的价值必须通过他者-汪文宣得到外射。汪文宣独立人格的缺失使汪母担负起守护汪文宣的家园的责任。与此同时,汪文宣独立人格的缺失又促使曾树生反抗这种守护试图出逃。于是,多种破坏性因素诱发,最终导致家庭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汪家悲剧的动因植根于其家庭的深层结构之中。汪妻和汪母的存在颠覆了汪文宣的男性权威并剥夺了其话语权力,进而造成汪自身精神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等的多重分裂。汪文宣经不住这反复地撕裂,生命缘此而走向终结。汪的毁灭最终完成了这幕家庭悲剧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巴金小说《寒夜》所展现的是抗战后期“大后方”的一个最平凡的家庭悲剧。悲剧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夫妇和母亲——汪母、儿子小宣,抗战后由上海来到“陪都”重庆。由于反动当局的腐败政治和投机狂潮造成的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致使无数如汪文宣这样正直本分的知识分子小人物挣扎在死亡线上,并最终导致了这个家庭的悲剧。评论者都认为,《寒夜》的家庭悲剧的社会根源是根本的,但在论述这个家庭悲剧的内部原因时,又各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个家庭悲剧如果从婆媳双方来说,曾树生应该负更大责任;也有人认为,从作品整个倾向看,作家更同情树生,婆母是要负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4.
胡书涯 《考试周刊》2011,(19):22-23
小说《寒夜》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日常生活,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悲惨境遇。即以抗战语境下汪文宣、汪妻曾树生、汪母三个主人公的人性冲突为主线,开辟了婆媳斗争的写作母题,更投射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从家庭的悲剧升华至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这一视点入手,对《寒夜》中汪文宣、汪母、曾树生三人的性格及其形成做了深入地剖析,从而在以往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家庭悲剧所形成的社会原因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心理的复杂性对人物性格及其悲剧命运形成的关键作用。为《寒夜》的解读拓展了视界,也为人类关于自身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开拓了更广更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巴金的《寒夜》是一部“好人的悲剧”。其悲剧的根本动因深植于汪家家庭的深层结构之中。汪文宣的痛苦,直至生命的毁灭不是某人的过失所致,也不能单纯归罪于社会或伦理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汪母及曾树生存在的本身就是汪文宣痛苦的根源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汪文宣的死亡以及其家庭结构的最终消解是其家庭结构的存在自然生成的。在这个消耗性的结构中,善善相加不是善,好好相加不是好。把握了这个结构才算真正把握住了“好人悲剧”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正> 巴金在《寒夜》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但就典型概括的深刻性和个性创造的鲜明性来说,最成功的还是汪文宣。有人曾把他和果戈理笔下的巴什马奇金(《外套》),  相似文献   

8.
曲巍 《华章》2013,(20)
《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小说的背景首先奠定了作品的悲剧性;小说的主要人物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其悲剧性格主要体现为情与理的冲突和希望与现实的落差;而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矛盾,其根源在于新旧文化的冲突,属于文化悲剧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巴金的后期代表作《寒夜》描写了抗战时期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的悲欢离合故事.三个主要人物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然而最终无一能够逃脱不幸——经济、物质的困顿和情感心灵的折磨甚至是生命的终结。作品除表现了鲜明的社会批判内容外。还具有一定的深层意蕴.即对人问之爱问题的探索,对爱的困境的思考:母亲爱儿子,慈爱与专断,无私与自私纠结,母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占有和统治:丈夫爱妻子,更多的是乞求和依赖,爱给予妻子更多的是束缚和折磨;妻子对丈夫则徘徊于爱与不爱之间.情感与理性之间,形成对丈夫的情感捉弄。由此可见。爱有时是很无奈的。亲情、爱情的价值有时是悖谬的。正是人性弱点致使每个人处于这种爱的困境中而无力自拔.  相似文献   

10.
《寒夜》讲述了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最终走向破裂的悲剧。在社会与家庭的重负下,男主人公汪文宣在人到中年后的诸多尴尬和无奈中毁灭,女主人公曾树生试图振作、不甘屈服地出走。这对知识分子殊途同归地成为《寒夜》中的悲剧性人物。这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1.
《寒夜》在一个家破人亡的悲剧框架里,以对话的结构细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所意识到的精神痛苦。作者主要设置了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等多种“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通过不同的对话方式深入地探索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奥秘,表现出明显的复调特证。  相似文献   

12.
小说《寒夜》在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夫妻关系上,曾是“最小利益得到者”。因此,其夫妻的二元对立模式被倒置,汪文宣的男性权威被颠覆。被颠覆的痛苦使汪“自觉”地走上了自我折磨,自我戕害,自我毁灭的人生旅途。同时,在这场没有策划者的颠覆活动中,没有人尝到成功的甜蜜,却都分尝了失败的苦涩。作为颠覆者的曾树生象汪一样痛苦不堪。  相似文献   

13.
《寒夜》是巴金写小人物作品的集大成者,标志着作家现实主义风格的深化,蕴涵着深厚的悲剧性内涵。本文通过对汪母、曾树生、汪文宣的性格分析以及他们悲剧性命运的展示来揭示性格对人物命运的极大影响,从而更深刻的进行人生思索。  相似文献   

14.
《伤逝》与《寒夜》两部爱情婚姻悲剧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更是相仿。如果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来考查,那么汪文宣、曾树生就是涓生、子君生活到40年代的身影。本文从对两部作品整体性观照中,探究造成主人公婚恋悲剧的深层原因,拨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外在因素的迷雾,揭示人性中的“自利”是婚恋悲剧的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话语与权力总是胶着一起,互为耦合、互为支撑,而女性话语也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女性权力意识。通过对巴金《寒夜》中女性对话、内心独白等的分析,认为女性话语权力意识在"家庭"中具有实在性。曾树生的女性话语表现了女性享受独立、自由的权力及经济支配权,同时女性话语(曾树生与汪母)之间存在着权力斗争。曾树生所活动的社会场景———银行是她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力意识的来源,在这个她所依托的社会环境中,其先前话语所体现的权力意识具有虚妄性。而汪母作为一个被剥夺了青春及经济权的绝望的女性,她在家庭中所呈现的话语权力是女性话语的伪权力。  相似文献   

16.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对人们思想观念具有深刻的负面影响。巴金小说《寒夜》中汪文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严重"异化":母子不像母子、夫妻不像夫妻、祖孙不像祖孙,这种错位的家庭伦理关系加速了汪文宣家庭的瓦解。  相似文献   

17.
《寒夜》中母性过度体现为汪文宣与母亲强烈的情绪与心理的亲密连接关系。过度的、无节制的母爱控制了他的思维及家庭生活,使之具有依赖、敏感、消极的神经质人格特质。父性缺失则对汪文宣的认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使其形成忧郁、焦虑、无所适从的人格特质,同时又限制了其人格中独立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爱情与亲情是温馨甜蜜的,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它们全被拆解还原成真实冷漠的人性,它们的本质是自私、虚伪和冷酷.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在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世界中,爱情与帝情均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和异化.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造了一系列的情人和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19.
国家意志的“异化”是统治集团“自私”对社会公共意志的违背,在德育中表现为狭隘的“爱国主义”、抽象的“集体主义”和虚假的“正义”观,从根本上抑制了社会个体道德人格意志的发展。德育也在“异化”了的国家意志中“异化”,强调社会道德意志的一致性以规范社会个体的思想。当今时代的德育应追求道德的个人与道德的社会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爱情与亲情是温馨甜蜜的,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它们全被拆解还原成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的本质是自私、虚伪和冷酷。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在张的苍凉世界中,爱情与亲情均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和异化。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写了一系列的情人和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