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问题的提出当今中国教育界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偏差 ,已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中国的教育理论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基本观点 :掌握知识不等于发展智力。许多教科书提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抓好基础 ,培养能力”等口号 ,但实际上在科学心理学中“发展智力”是不能成立的。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将知识与智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好 ,导致了知识、技能、能力三者之间关系不清 ,相互矛盾。华东师大邵瑞珍、皮连生教授等专家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的知识分类系统 ,将原来的“知识是客观…  相似文献   

2.
程全德 《体育世界》2008,(11):78-79
一、通才与专才的关系 1.通才与专才的区别 一般来说,“通才”指除了掌握本学科或专业主要课程之外,还具有较宽知识面的人才;而“专才”则指只着意于某一专业甚至某专业的某一方面,深入研究,知识面较窄的人才。通才具有高、中、低层次之分,高层次通才——精通多个学科,在多个学科领域中有突出或比较突出的建树。往往掌握两个以上学科或熟知多个学科,尤其是掌握覆盖面较大的基础理论和有较强的基本能力(如创造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迁移能力),具有在不同情况下主动掌握多种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较大潜力。低层次通才——掌握几个学科或职业岗位的一般知识与常规技能(即应知应会)。  相似文献   

3.
尹龙  李芳 《体育科研》2019,(6):16-21
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近期的重要论题,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是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一种资源和创新的源动力。因此,高校转型发展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其实质就是实现高校和社会两个渠道中知识的转移和创新。研究利用经济学知识,从知识转移的机会、动机和能力三方面构建与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高校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的知识转移情况,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回收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院系与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转移动机与知识转移能力都对知识转移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知识转移机会则通过知识转移动机与知识转移能力间接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提高学生体育实践能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学校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是形成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在目前,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体育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两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当前的教育界学陶师陶,推进新教育实验的大好形势下,如何准确地运用、借鉴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进而推动体育课程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培养能力的前提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因为能力的培养包括很广泛的内容: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它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程序性知识,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另一方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即提高学生的基本的认识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国一些教育专家已经认识到知识技能是能力的基础。能力虽是内隐的无法直接培养,但由于学生学习言语活动的方式策略是外显的,是可以认识和教授的,并且技能熟练运用后才能逐步内化积淀成为能力,并在未来的学习中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技术、技能,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体育教学与学生感知能力,注重兴趣等心理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健康第一”体育教学的理念成为主旋律。如何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成为制约当前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的因素。“掌握学习”是反映布鲁姆基本教育观的重要理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这一理论,用“设计掌握目标--教学活动导向练习--第二次学习机会总结性评价”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缩小个体差异,发挥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杨鑫  余凯 《体育教学》2011,31(3):28-29
体育课学生都喜欢,随着选项教学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对学习技术动作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但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女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女生掌握知识技能不好的主要原因,一是对学习目标认识不清,二是对学习技术动作存在畏难心理。有的女生认为付出很多努力也难以掌握,  相似文献   

9.
谭广  谭红 《体育师友》2001,(4):44-44
由于传统型的体育教师往往只重视传授基础知识,而不注重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目标的统一,忽略学生智力以及个体的差异。只习惯于“放羊式”或“再现式”,而不善于运用“学导式”、“探索式”的知识传授。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重视课堂教学的单一,而忽视多渠道的教学。这既束缚了教师的“教”也影响了学生的“学”,缺少生气与创造力,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毫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体育教学中,灵活熟练地运用“启发”艺术。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许多字典、词典都未将"孃"字单独列出,而是将"孃"、"娘"二字并提解释,不加区分地把"孃"当作"娘"的异体字或繁体字,忽视了二者的使用范围,抹杀了二者的区别.文章对<敦煌变文集>中的"孃"和"娘"二字进行了语义分析,并且在词语组合上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文学上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形成了他颇具个性的文艺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发端.文章着重探讨了其"文质观",在阐释其内涵的基础上,试图结合孔子的经历思想进行分析,力图打破就"论"而论,零碎散乱的思维模式,从而全面、准确地认识、评价孔子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13.
"牛"来"牛"往     
牛本是一种勤勤恳恳、毫不张扬的动物,却偏偏被人用来形容高傲自大的神气样,"牛气"一词是也.引申开来,那种不含自大成分的值得骄傲的也成了"牛".  相似文献   

14.
"武"释"道"论     
武术理论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与完善起来的,而凝练了的武术理论同时也在诠释着道家哲学思想内核.文章从武术的拳理、技击战略、价值伦理、修炼理论以及意境理论分别对道家的哲学思想、辩证观、天人论、性命观及美学思想作了全面而完备地阐释.  相似文献   

15.
原色 《当代体育》2009,(1):30-31
所有的球迷应该都有这样一种共性,想了解一位自己喜爱的明星都是先从名字开始,而大家是否发现这些球星名字中所蕴涵的所属国家的语言特点。例如俄罗斯人的名字普遍包含"斯基"、"夫"、"娃";意大利人的名字通常以元音结尾,比如托蒂、皮耶罗、曾加。而亚平宁足坛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是前南斯拉夫人的后裔,他们的名字都以"奇"(-ic)结尾。例如已经退役的名宿萨维切维奇、米哈伊洛维奇、博克西奇、尤戈维奇,还有现役的伊布拉希莫维奇、斯坦科维奇、西米奇,以及萨利哈米季奇等。这些"奇"人构成了亚平宁足坛的别样风景。而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这些"奇"人是如今还活跃在意甲赛场上的或身经百战,或年轻有为的球员。  相似文献   

16.
奥运遗产,是指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北京奥运会应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文化的比较优势在发扬顾拜旦的奥运理想、解决奥运会遇到的问题、创造性地传承遗产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实现“跟着讲”向“接着讲”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意"审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美、“意”美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形”美是“意”美的物质基础,“意”美通过“形”体现内在意象,两者和谐统一。“意”美是竞技武术套路创新的基础,发展的核心。含有攻防含义的“意”是一切“形”美的生命源泉;“形”的姿势美、节奏美、结构美创新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美键,是多角度反映“意”美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从伦理角度讨论了人们对于竞赛结果的价值判断,根据竞赛规则存在的必然性证明所谓"竞技规范"的无效性,尤其"竞技规范"作为竞赛规则以外约束运动员竞技行为和行动"第二规则"的不合理性.研究发现,竞赛的很多问题都源于人们对于竞赛结果价值判断的不同理解,它们导致了人们参与竞技的目的的不同.为了使竞技运动能够健康发展,有必要理性地分析竞赛中"真"的价值与"好"的价值之间的区别,以及我们选择竞赛中在"好"的价值指引下产生的行为与行动的真正动机.  相似文献   

19.
“体、用”是太极拳练习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也是太极拳完整性的一个体现,当今太极拳教学推广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与这两方面的偏废有关,即当今偏重“体”的练习,缺少“用”的实践和体验。建议今后的教学、推广中应注意“体、用”兼备。  相似文献   

20.
武术是以人的身体活动来完成的,所以武术在具有技击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健身作用,武术从来就兼有健身和技击实战的社会职能,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侧重。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表演竞赛、养生保健进行研究分析,以使我们能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武术中的"打、练、养"及他们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由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