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理数乘法是有理数运算中的难点.有理数乘法中两负数相乘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两正数相乘,异号两数相乘困难得多.两正数相乘,异号两数相乘较易建立现实世界中的模型,能很好的与学生的生活取得联系.而两负数相乘难以建立模型,难以使两个负数都有显然的现实意义.下面将分析和研究比较几种教材中两负数相乘的教学设计并作一些教学上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有理数乘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负负得正”是其中的教学难点.对随意选取的按照苏科版《数学》教材学习过这部分内容的初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均能背诵“有理数乘法法则”,且能利用该法则进行正确计算.然而没有一个学生能说明有理数乘法的意义,也不能正确举出一个同有理数乘法有关的实际例子.造成学生“不理解有理数乘法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18页“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并能运用这一知识正确而灵活地进行计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重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包含了0乘以自然  相似文献   

4.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包括“负负得正”一条,即“两个负有理数相乘,结果(积)是一个正有理数,其绝对值等于相乘两数的绝对值的乘积。”例如,(-2)×(-3)=+6。这条法则对刚学它的人来说,不是很容易理解,多数人是把它硬记下来的。记得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说过他学正负数时想不清这个法则的道理,就去向老师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教学和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学生易于理解的模型来说明为什么“负负得正”、教授“负负得正”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学生能够接受通过这种方式所总结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也就是说,模型说明是有理数乘法法则教学的有效选择,也是最主要的策略.既如此,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说明“负负得正”的模型是最好的模型?具体而言:不同的模型对学生的理解有影响吗?  相似文献   

6.
一、有理数乘法法则需要数学证明有理数乘法法则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负负得正”是其中的难点.研究表明,虽然学生都能准确记忆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依据法则进行计算,然而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举出实例来验证法则,更没有学生能够解释法则背后的数学道理”.这也就是说,学生仅仅掌握了有理数乘法的算法,且只能遵循算法进行机械计算,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算理.  相似文献   

7.
关于“0”的乘法计算,属学生首次认知,在学习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中,学生对相乘的积难以确定,因而形成一位数乘法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应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共同因素,找准其联系点,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切实帮助学生建立“”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概念,引导他们将这一结论迁移到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中。一、建立新概念,为突破难点做迁移准备建立“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概念,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教材中讲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包含0乘以自然数、自…  相似文献   

8.
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相似文献   

9.
一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相似文献   

10.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将较为系统地学习“实 数”这一概念,其中“负数”的概念学习和相关计算也是借助正 数而深入学习。在有负数参与的运算中,还能借助正数的生活 问题而解释吗?这里就“有理数的乘法”中的“负负得正”进行 了探讨,以期给学生以生活化数学的感知体验.  相似文献   

11.
缘起浙教版七年级上2.3有理数的乘法(1)这一课在两个班的不同演绎带来的不同效果让笔者备受启发.下面把两个班在进行有理数乘法中异号两数相乘及同负两数相乘的法则教学中的片段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2.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告诉我们: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毋庸置疑,实际上,这是中学生在初中阶段遇到的一个较大的难点。曾在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说:“我最喜欢外语、地理、化学,最不喜欢数学,因为在学正负数  相似文献   

13.
有理数乘法法则是有理数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主要是两个负数相乘的法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材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在历次教材改革中都格外地关注有理数的乘法,编写者设计了种种方案,以求用更好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笔者翻阅了1982年以来的一些教材,发现大部分教材所采用的途径都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由于引进了负数,七年级对数系的认识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难点所在,就是参加运算的因式中含有了负数.如何自然地由原来正数的乘法过渡到带有负数的乘法,如何体现这些运算法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困扰很多教师的问题.特别地,对“负负得正”的理解,是关键所在.下面提供一个教学设计,并做简要的评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听说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至今仍为初中时老师没能把有理数乘法中的“负负得正”讲清楚而感到遗憾。我想当一回袁爷爷的“老师”,将有理数乘法法则中“负负得正”的来龙去脉向他汇报。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现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10米就表示向西走了10米,这样“向西走10米  相似文献   

16.
郁建辉 《云南教育》2007,(10Z):26-27
有理数乘法法则是有理数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主要是两个负数相乘的法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材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在历次教材改革中都格外地关注有理数的乘法,编写者设计了种种方案,以求用更好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笔者翻阅了1982年以来的一些教材,发现大部分教材所采用的途径都是: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教学和相关研究表明[1][2]:通过学生易于理解的模型来说明为什么"负负得正"、教授"负负得正"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学生能够接受通过这种方式所总结的有理数乘法法则.  相似文献   

18.
<正>有理数的乘法是初中数学的教学难点,"负负得正"的意义也被戏称为"世界性难题".有一些教师称有理数的乘法是一个数学规定,教学时只要学生把法则背诵下来,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又对又快,似乎没有必要花时间去讨论算理.算理和法则如何生成的呢?苏教版中通过水位的例子进行解释,其过程也显得较为困难,原因是引入了时间变量,涉及到三个不同的量,因此关系变得复杂,学生不易接受.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一、理数乘法的教学困境和成因分析有理数乘  相似文献   

19.
在有理数乘法教学中,对异号两数相乘和两个负数相乘的意义的解释,一直是困扰数学教师的问题.“在这方面各种教材进行过许多尝试.有的用路程,有的用水位,有的用温度等等.但实际教学效果都很不理  相似文献   

20.
好期刊就是好帮手、好朋友、好老师。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研究建议”,开展教研活动,聚焦教学问题,通过重读《中数参》的相关文章,再研有理数乘法的教学,获得合理解释“负负得正”的五种方法,突破难点,真正理解代数推理,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