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河流域土壤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PS定位,于2010年在柴河流域采集土样50个,对其全氮、氨氮和硝氮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半方差函数分析的结果看,土壤全氮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性,而土壤硝氮和氨氮的空间变异是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研究揭示了柴河流域土壤全氮、氨氮、硝氮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土壤肥力评价和养分资源精准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氨氮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因安全高效而备受关注,但反硝化细菌的分离菌源仅限于常规分离培养法所获得的不到1%的微生物,绝大多数菌株因处于活的但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而未能被发掘。复苏培养VBNC菌群对强化高氨氮废水的生物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复苏促进因子复苏培养高氨氮废水中的VBNC菌株,16S rRNA基因测序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复苏培养的菌株归属于Gordonia和Pseudomonas属。通过测定特殊培养基中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的浓度,研究VBNC菌株的好氧反硝化性能,其中,菌株ZYR51的好氧反硝化能力较强。本研究为挖掘潜在具有好氧反硝化性能的VBNC菌种提供了新方法,并为筛选高效去除高氨氮废水的菌种资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选择了3种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慈姑、大薸、穗状狐尾藻,用其作为高级提取剂进行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的实验.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对废水净化均有非常明显的效果,经处理后的废水,其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亚硝氮(NO2-N)、硝氮(NO3-N)、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发生了显著下降,说明这3种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均可作为高级提取剂来去除废水中污染物.  相似文献   

4.
在抚仙湖北岸构建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并就其对入湖农业面源污水中氮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水力负荷年平均为37mm/d,氮负荷年平均为3.315g/m2·d,系统对污水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氮(NOx-)、氨氮(NH4+)、有机氮(TON)和总氮(TN)的去除率年平均分别为62.7%、53.8%、62.4%和57.5%,除氮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在马料河人工湿地脱氮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料河人工湿地中的氧化塘、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3个处理单元的硝化/反硝化强度进行测定,探讨了人工湿地脱氮过程中硝化/反硝化强度和脱氮微生物数量变化与脱氮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马料河湿地N污染物的浓度从进水的劣Ⅴ类水平下降到了出水的Ⅳ类水平,人工湿地系统可以同时进行硝化/反硝化作用,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均获得了较好的硝化/反硝化效果,且硝化/反硝化强度测定结果与细菌计数结果和水质沿程变化趋势相呼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降雨-径流过程同步流量和浓度监测方法,对柴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区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效果初步评价.通过降雨事件下河道水量、水质的全过程分析计算,表明降雨-径流过程同步流量和浓度监测方法适用于区域面源污染负荷的定量估算.同时,以2010年为基准年,可计算出2011年柴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在降雨过程中对氮、磷污染物的削减率分别为49.60%、51.87%.  相似文献   

7.
响水河水体氮素分布特征及其与溶解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响水河的源头(明湖水库)至双水小河,选取8个采样点,研究了水体中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溶解氧的关系.结果表明:响水河水体氮素以及氨氮含量最高(除源头外).均超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V类水质标准,与河两岸排放的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有关;其中3、4号水样的氮素与含量远高于其它各段,且亚硝酸盐氮的含量表现尤为突出,并且此水样中的溶解氧含量最低,使该段的水体处于相对厌氧状态,从而使部分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还原为亚硝酸盐所致。  相似文献   

8.
在被规划为滇池南部重点农业区的晋宁柴河流域示范工程区汇水区内,对其3个典型断面进行了连续两年的采样监测,测定其每月河道内的流量、TN、TP及CODCr,分析3个断面上碳、氮、磷的通量年季变化规律.从测定结果看,示范工程对面源污染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贵池十八索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水鸟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湿地类型保护区,越冬候鸟59种,达到2万只以上,其中国家级保护水禽8种1690只.列举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众多历史遗迹和传说,分析了湿地保护存在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该山水工程以保证国家生态安全为目标,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类型等,形成对生态景观格局演替规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农产品供给、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的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结合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服务功能,将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分为西露天矿及周边地区矿山生态修复区、浑河流域森林生态修复及水环境治理区、太子河流域生态修复区、汤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与水质保障区、葠窝水库工农业水源区矿山生态修复与水质提升区、辽河口水环境生态修复区、辽河口湿地生态恢复区等七大生态保护修复单元,通过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保护辽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措施,保证区域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类似的山水项目评价分析和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护岸工程大量使用浆砌石、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造成直立式结构,给河流水环境、生物群落等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以越南荣市的前门河道为研究对象,针对前门河道的水生态特征与河道岸边环境、土壤条件,设计并建造了抛石型和石笼型两种生态护岸形式.通过为期1年的香根草生长状况跟踪监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亚热带多雨区的生态护岸植被,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实验测定了生态护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揭示了其生态净水机理.  相似文献   

12.
生活污水中约 80% 的氨氮来自尿液,收集尿液并脱氮处理可极大减轻生活污水处理负荷.本实验用Ti/RuO2-TiO2 电极作为阳极,不锈钢板作为阴极,在有机玻璃电解槽中研究考察电流密度(20~100 mA/cm2)、储存尿液初始 pH(9~12) 以及 NaCl 投加量(4~16 g/L) 对储存尿液(250 mL)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最佳脱氮工艺参数为:电流密度 80 mA/cm2, 初始 pH 在 11 左右,NaCl 投加量为 8 g/L,电解时间达到 270 min.在此最优化条件下,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是91.83%和88.34%;处理 1 L 尿液消耗 0.311 kW·h 电能.可见,该方法具有快速、低能耗、高效优点,在源分离尿液氮处理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南四湖湿地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为34°27′35°14′N,116°34′117°13′E之间,最大面积为1,266km2,有较为丰富的水生维管植物资源.通过野外采集及标本的整理鉴定,初步确认该区共有湿地水生维管植物42科102属191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双子叶植物23科49属85种,单子叶植物14科47属99种.根据对山东省南四湖湿地水生维管植物区系分析的结果,指出本区湿地水生维管植物区系具有以下特征:(1)种类组成丰富,地理成分复杂;(2)区系中热带性和温带性地理成分相当,以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
抚仙湖垂向水质状况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抚仙湖设置3个监测点,从表层开始沿垂直方向每隔5m采取一个水样,对垂向水质进行监测,共获取监测数据2 688个.结果表明抚仙湖0~30m的水层段水质为Ⅲ类,主要污染因子是TN和非离子氨;30~80m为Ⅱ类,污染因子是TN、TP、非离子氨和溶解氧;30~130m为Ⅲ类,污染因子是溶解氧;130m以下为Ⅳ类,污染因子是溶解氧.垂向的溶解氧、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总量与水温呈极好的正相关性.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较,50m以下的容解氧含量明显降低;表层的浮游植物数量增加了5倍,种类由15种减少到11种;除在0~30m水层的氨氮含量增加较多外,其他各种形态的氮、磷含量水平并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氮是抚仙湖水质污染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行为特征,对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进行分析。以三江平原宝清县为例,通过1954年 、1976年 、1986年和2000年四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和编码技术生成三个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对研究区三个时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扩张、新生、收缩、消亡和复生的图谱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时段耕地和城乡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减少,林地和水域除1954~1976年呈增加外,其他时段呈现减少的趋势。而且1954~1976年耕地以新生为主,新生速率为每年8.77%;1976~2000年耕地以扩张为主。湿地和草地以退缩为主。人类大规模的开垦活动导致沼泽湿地与草地退缩与消失,从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土地利用生态界面也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湿地生态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湖北老河口西排子河省级湿地公园为例,从湿地公园水系、水质、水岸、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湿地文化五个方面,对湿地公园湿地保护规划措施加以分析阐述,以期推动我国湿地保护工作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导致湿地污染严重、面积减少、生态功能甚至于丧失,这受到全球广泛关注,本文以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调查该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现状,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校园化粪池出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微生物的时空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校园化粪池出水,研究人工湿地中各级污水处理单元微生物的时空分布,并对优势菌进行定性定量监测.从生活污水流经化粪池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结果看,微生物总数的数量级由107降到105,其中致病菌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该系统对致病微生物具有明显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18年白头鹤(Grus monacha)种群的监测,分析该物种在向海保护区境内的迁徙规律与栖息地、觅食地选择情况.结果表明:春季白头鹤在3月中旬—4月下旬在向海保护区停歇,主要生境具备草甸、农田、水域生态特征,利于休息、觅食、夜宿;秋季停歇期相对较长,以草甸及农田作为觅食地,秋季觅食以农田为主;白头鹤主要分布在海力营子、韩家烧附近鹤类核心区及实验区的四六七军马场、白山泡西北附近区域.白头鹤栖息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干旱导致的湿地退化.  相似文献   

20.
北京永定河河岸带生态修复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对河流水质的直接影响,以永定河已修复的门城湖—莲石湖区段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7—10月沿西岸选取8个采样点,测定溶解氧(DO)、氨氮(NH4+—N)、硝氮(NO3-—N)和总磷(TP)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河流DO浓度和各营养物质浓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部分采样点的DO、NH4+—N和TP浓度未达到地表水IV类水体标准.水生植物较多的河岸带处,河流NH4+—N浓度较低.在生长旺季,长势好的水生植物越多,河流DO和NO3-—N浓度越高,TP浓度越低;在生长末期,枯落物较多的河岸带处,河流DO浓度较低,TP浓度较高.凸岸处的河流DO和NO3-—N浓度较高,而NH4+—N浓度较低.因此,改变护岸类型、水生植物的多度及河岸的弯曲程度等河岸带结构特征可引起河流水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