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诗质、诗语、诗体和资源四个方面反思了中国新诗发生的客观意义和负面因素,尤其是认真反思了新诗发生中一些重要问题对于中国百年诗体建设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为我们进行新诗尤其是新诗诗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经典化是一个动词,新诗经典化意指新诗诞生至今延续不断的新诗阅读接受活动,一种业已发生的将一些新诗化为经典的传播接受过程,它由近一个世纪里的读者在不同的历史语境里完成。新诗读者包括不同年代的大众读者和专业批评者、研究者,而阅读接受语境变动不居,致使新诗经典化活动异样丰富,它将一些诗人、诗作遴选出来,剪除枝蔓,突出、放大其主要特征,使其成为所谓的"经典"。新诗经典化是一个意义生产过程,为20世纪中国阐释、凝练出多重现代精神和诗学新传统。然而,新诗经典化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那些既已遴选出来的新诗"经典"尚需一个更为漫长的阅读接受过程的筛选与确认。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从百年新诗发生学的视角入手,考察了中国早期新诗接受域外诗歌影响的基本途径,探讨了域外诗歌及其翻译究竟怎样影响中国新诗的发生,指出域外现代诗运动的兴起为中国新诗发生提供了现实资源,域外现代诗的广泛译介为中国新诗发生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域外现代诗的创译和模仿则为中国新诗发生提供了现实可能。在如此特殊背景下,中国新诗的发生就开始汇入世界诗歌发展的大潮,成为至今尚未定型的中国新诗。  相似文献   

4.
鲁迅新诗意象明显有着多义性特征,致使诗意内涵产生意想不到的丰富性,读者能够根据意象符号的诗意启示作出多种意义的解释,由此增强其新诗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鲁迅深谙古体诗优良传统 ,对于新诗———新世纪中国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重解废名的新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的诗和诗论的独特性已为研究界所公认,且近年来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本文从废名的诗与诗论的文本出发,着眼于废名诗学观念对新诗本质理解的可能意义,结合废名的诗作及三十年代的诗学氛围,对废名的新诗观重新作出了申说。本文认为,废名关于新诗诗质的要求体现为两点:一是诗的“当下”性,一是诗的“完全”性,他的讲稿和诗作印证了这两个特点;而废名更为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充分地觉识到了新诗语言的“散文化”特性,指出应该依据这种语言的特性来建构新诗的形式,这对新诗本质的理解与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废名通过对众多诗的细读与比较分析,阐明了其新诗观的核心“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主张新诗的“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当下性与完全性”的平衡。《谈新诗》的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虽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但对当下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废名通过对众多诗的细读与比较分析,阐明了其新诗观的核心“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主张新诗的“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当下性与完全性”的平衡。《谈新诗》的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虽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但对当下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是我国现代新诗的诞生、形成并走向成熟的时期。这十年中,新诗坛第一大事件是新诗冲破重围而诞生,并出现了新诗史上第一个创作繁荣期。第二大事件应该是新诗人为提高诗艺而兴起的新韵律运动。这两件事,构成了十年新诗史的主要内容框架。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新韵律运动,或者抱轻视态度,或者有意无意取消了它在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或者评价偏颇,离开基本事实而对它草率否定。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新韵律运动的发生背景、过程以及意义作一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诗尚未有百年的历程时,诗歌界已出现了"新诗百年"的提法,体现了诗人、诗歌研究者的"百年情结"。纪念"新诗百年"的活动层出不穷,有诗歌研讨会、朗诵会及诗歌奖等,成为近年诗歌界的重要事件。纪念"新诗百年"活动,它应该对诗人、诗歌及新诗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闽文网举办的首届"刘邦诗歌奖"为今后的诗歌奖活动提供了借鉴意义,树起了标杆。  相似文献   

11.
处于时代转折点中的新诗,其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经过百年时间的演变,新诗的价值和规范出现了走向僵化的危险。发扬新诗的精神,再定义新诗就成了新诗创作和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诗的传统是广泛而丰富的,而最重要的无疑是自由的传统,先驱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哲学给人们提供超越性的智慧和深邃的理性力量,那么诗歌就在于点燃生命的内核——激情,升华人之为人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疏忽甚至偏废诗歌教学的民族必然导致其后继者精神结构的贫困化和畸形化。鉴于此,我们高度赞赏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的论断:“伟大的诗人就是本民族的教育家和未来伦理的预言家。”以此审视当代母语教育中的新诗教学,使之恰当地纳入语文素质教育的逻辑体系,这无疑是母语教育研究者的一项历史使命。新诗创作的丰硕果实和新诗艺术的日趋成熟,为新诗教学奠定了客观基础。勿庸讳言,与古典文学诗…  相似文献   

13.
郑敏以诗人和学者的双重目光透视百年新诗,发现影响新诗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问题。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方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途径。一方面,她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启发,结合自己的写诗体验,提出了自己的新诗语言观:新诗语言应当是一种发自诗人生命内部的、富有生命感的语言;诗人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浮躁喧嚣的语言,追求语言的质朴、深沉和玄远;诗歌语言不应当过分透明,而应当是半透明的。另一方面,她从西方回首东方,从中国古典诗歌中获得启示,认为新诗应当找回古典诗词在语言上的"文"性特征,增强新诗的含蓄性;应当借鉴古典诗词在语言表达上的各种特长,增强新诗的艺术魅力;应当继承中国古典诗语的音乐性传统,增强新诗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4.
陶保玺先生的《新诗大千》是一部研究新诗体式的重要作,以新格律诗和自由诗两种新诗的主要样式为对象,对新诗体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全面总结,展示了整体新诗的体式气象,并提出了一些具有诗学意义的见解,实现了新诗体式研究领域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新诗”的命名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既接受了晚清维新派诗人“诗界革命”的启示,也从西方文学资源中汲取话语活力。“新诗”的命名暗含如下逻辑预设:“新诗”是“进步”的、充满希望的;而“旧诗”是腐朽的,死气沉沉的。在“新诗”的命名过程中,“旧诗”也相应地得到命名。这种命名行为获取一定话语空间之后,是更为展开的关于“新诗”观念的演绎。对“新”的价值的刻意强调,是这种演绎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为中国现当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话语资源.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问题.包括现代新诗从题材到主题以至语育艺术方式等多个方面。语育问题是其中最受忽视然而最为重要的问题.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事实上从根本上制约和决定了现代新诗现代化的方向及其内涵。而现代新诗现代性本身则包含了丰富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全面反思近百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从考察新诗历史与现象出发,探索了一种以“话语”为理论基点的研究范式。本文将新诗本体和历史视为一种特殊的对话关系,认为新诗的生成和发展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和碰撞的结果。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语言和语境。语言为新诗的形态、样式等提供了质地基础,而语境则为这些要素的形成提供了开阔的“场域”。作为新诗语境的场域与场域之间的复杂运作。深刻地影响了新诗自身的内在构成和历史进程。对新诗语境的重视,将有助于消除以往研究中某些关于新诗的似是而非、不证自明的判断或成见,让研究者以求真的态度回到新诗的“起源”。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从别一种角度完成对新诗历史的“重述”,而是藉此彰显新诗发展和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诗二次革命"诗学主张是新世纪之初由吕进等诗评家提出的,旨在纠正早期白话诗理论构想中的某些偏激观念,以促进新诗更为健康的发展。分析吕进等诗评家提出"新诗二次革命"论的学术渊源、思维逻辑及其理论内涵,既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一诗学观念的意义与价值,还有利于我们深刻反思近百年新诗创作的历史功过。  相似文献   

19.
用现代汉语写作的新诗是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这种特殊文体是采用抒情、叙述、议论,表现情绪、情感、感觉、感受、愿望和冥想,重视语体、诗体、想象和意象的汉语艺术。新诗研究重在新诗诗体研究,而新诗诗体研究实质上是对诗的本体的研究。新诗诗体研究不仅具有诗学的意义,还具有政治学和伦理学的价值。当代,特别是未来的新诗是多种诗体共存、多种文体共建和多种技法共生的文体,因此新诗诗体研究很有必要广泛借鉴中外文体学及诗体学研究的成果,建设包括新诗文类学、新诗语言学、新诗意象学、新诗生态学、新诗功能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新诗诗体学。目前,新诗诗体学研究虽然局部已取得较大成绩,但是新诗诗体学在理论上还存在缺乏操作性等问题,为此,建立科学的新诗诗体学是新诗理论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学周刊C版》2017,(17):64-65
新诗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对于新诗的认识存在差距,新诗的文学价值以及对学生人文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老师对于新诗理解不深,教学方法单一,而学生对于新诗的学习也只是浮于表面。要提升新诗的学习效果,还需从学生兴趣入手,通过学生朗读、写作等形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新诗的魅力,从而提升新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