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杜甫诗歌的价值和魅力,不仅表现为诗歌的内容具有“诗史”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以广泛流传的杜甫名诗为例,分析其意境美的具体特点:高度概括,凝练集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力求创新,风格多样。  相似文献   

2.
诗歌意象的特性:首先,是可感性,这是诗歌美感的基础;其次,是暗示性,指它有一定的含意,但不是直露地说出来,这是诗歌具有审美价值的关键;再次,是创新性,这是诗歌常写析的保证。这三项,是诗歌意象的根本特性。此外,还有派生性,可塑性,可控性,虚幻性和跳跃性等五项,这是诗歌意象的第二位特性。  相似文献   

3.
诗歌本位和世俗化、商品化是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两个向度。在前一向度上,诗歌表现出极端的文体自觉,追求不可能的纯粹的审美体验,割断了与物质现象界应有的现实联系;在后一向度上,诗歌表现出对世俗化、商品化的盲目认同,放弃诗歌天然的人文本性,造成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失落。唯有道德直觉因素的加入,才能激活诗歌在这两个向度上皆已枯萎的精神气象,使诗歌处于较理想的生存状态,并最终实现诗歌的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4.
追溯九十年代女性诗歌中的女性历史境遇,沉默的女性通过语言觉醒重新挖掘女性生存境遇;在两性情感关系中反思女性自我存在价值;在现代行程中透视生命本质欲望,寻找女性历史命运坐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歌选本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分类选编的承传;二是分体选编的承传;三是分人选编的承传。古代诗歌选本的承传,为诗歌选本发挥欣赏、批评与文献传播的多方面价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王书怀诗歌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探讨,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了在特定历史年代,诗人创作的坚持和创新。从多角度对诗人的作品进行重新审视、论证,尤其对诗人的诗歌语言和诗歌取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图通过对王书怀诗歌的研究。挖掘其诗歌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文学和历史成就,进一步对其诗歌的美学特质进行探究,使其诗歌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得以更清晰的展示在世人眼前。  相似文献   

7.
彭桂萼的抗战诗歌紧扣时代脉搏,感情真挚,语言流畅,雄浑豪放。民族解放意识是彭桂萼诗歌的思想特质与审美意识的灵魂;地方特色与边疆民众的觉醒是彭桂萼诗歌的价值取向原则;服务抗战的诗歌大众化探索则有力推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炽热的爱国情感使彭桂萼的抗战诗歌保持了澎湃的热情与飞翔的想象力,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与独具魅力的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8.
拥抱母亲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加强养成教育。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进而回报社会。重点:回味温暖亲情,理解父母。难点:体味孝心的价值,体味父母的艰辛——报答父母。准备过程:1.采集影片;2.动员学生家长给孩子写信;3.收集学生成长中的照片;4.创作诗歌。  相似文献   

9.
历来李白论者皆以浪漫主义鼻祖论,本文则试就其美学价值做一些尝试必珠研究。纵观李白诗歌,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其思想美,李白诗歌不论是抒发个人情感亦或赞颂祖国风光都充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二是情境美,诗人能合理运用神奇想象,大胆夸张,想人所不敢想之想,夸人所不能夸之夸,但细品起来却又使人感到顺理成章,合情合理;三是形式美,李白诗歌或格律完美、或长短句并用,但却达到了形式内容的高度统一和完善结合;四是语言美,李白诗歌语言明白晓畅,绝无半点矫揉造作因文害义,从而体现了他驾御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诗歌与政治、经济、化、教育、社会诸问题联系紧密,其基本走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至70年代末是“以政治为本”的诗歌;80年代至90年代是“以语言为本”的诗歌;进入21世纪以来转向“以人为本”的诗歌。多元共存、兼容自由、关注人性和生态环境,已日渐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在德育过程中,不同的"话语模式"作为"隐喻"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不同的德育范式。德育学有三大基本范式:一是崇尚道德绝对主义的"规范德育论","听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灌输",教会学生"服从";二是崇尚道德相对主义的"理性德育论","说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秉持"价值中立",教会学生"选择";三是崇尚道德"重叠共识"的"交往德育论","对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介入",教会学生"协商"。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特有的价值维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价值,而且价值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展呈现出个体价值由工具性向目的性发展、集体价值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社会价值由片面向全面发展等基本趋向。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展的当代趋向,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科尔伯格的道德讨论策略的概述,介绍道德讨论策略的形成、实施及实践价值,并探讨道德讨论策略对我国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道德发展规律,分阶段开展道德教育;强调道德认知冲突,改进学校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高校传统道德文化的淡化,人文教育的忽视,加上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偏颇。大学生的信念发生动摇,传统文化面临迷失的境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道德滑坡。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就大学生传统道德文化失落的现状、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青年学生德育功效的研究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在强调德育功效的同时必须重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同时更不能忽视青年学生的社会价值。实现青年学生德育功效价值最大化,必须理性认识青年学生道德层面的问题。为此,要从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健全道德教育机制、完善基层组织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强化保障机制五个方面来加强青年学生德育功效。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教育中反道德现象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本是培养道德的场所,是以建设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生活为主要目标的,但是自身却常陷入反道德的泥潭之中,比如,价值强迫、道德灌输等等。这些反道德现象,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反而形成了对学生的控制。本文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来分析这些反道德现象的发生机制,期望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学校德育重新回归德性。  相似文献   

17.
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是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发展最真实的场域,是一切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前提。社会发展的道德需求与道德期待是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支撑。学校德育变革必须置身并充分考量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资源之于学生道德发展及学校德育的深刻影响,深入理解并认真对待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时代要求与动力支撑,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的德育价值及其支持路径,充分考虑并合理利用社会生活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滋养,从其赖以依存的社会系统中寻找资源、方案、路径与突破。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关系党和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重要工作。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9.
冉乃彦 《中国德育》2006,1(1):25-29
道德学习的本质是人满足道德需要的自主建构,核心是追求自我价值,即满足自尊的需要。个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意识分为三个层级,道德学习的结构主要包括道德需要、价值分析、自我选择和道德实践等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反映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学习中,就表现为独特的道德学习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大学德育,礼仪先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必要手段。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和完善高校德育体系的需要,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开设礼_仪课程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谐精神、谦逊态度和严谨习惯的同时,还要注意把礼仪教育与人生现、价值观、职业观、纪律现的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展示其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