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张可欣  武新宏 《传媒》2024,(6):48-50+52
乡村是具有独特价值与功能的地域综合体,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拓展了国产纪录片重建乡村文化自信、呼唤民族集体记忆的实施路径。本文以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独特的内容主题和创新表达,解析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所肩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肖雄 《新闻战线》2023,(10):65-67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电视通过专题报道策划的主流话语、影视剧的艺术话语以及短视频的碎片化话语等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媒体时代,电视应利用自身优势,创新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积极探索媒体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姚晶晶 《视听》2023,(4):151-154
信息化时代,数字化为乡村振兴话语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短视频的全面性渗透、网络直播的实现路径以及人工智能在乡村的延展等发展境遇,促使乡村振兴话语数字化传播以政策为引领,深化价值性传播;以认知为目标,强化战略性传播;以技术为依托,打造矩阵化传播;以受众为导向,做强精准性传播。  相似文献   

4.
祝国防 《新闻战线》2022,(11):105-107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三农”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主题和视角不可避免地有了新转向。把乡村的故事讲好,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才能真正助推乡村振兴,赋能乡村振兴,引发人们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和思考,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从而构建起独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村落的消亡,人们的乡愁情感逐渐加深。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记得住乡愁”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话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反映乡愁记忆。本研究以新时代以来讲述乡愁的纪录片为研究文本,阐述了乡愁纪录片的含义,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乡愁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分析了这些纪录片在表达乡愁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内容,并给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乡村题材纪录片对于激活乡村文化、唤醒乡村记忆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村落》作为一部乡村主旋律纪录片,借助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微观的叙事结构,再现了具有浓厚历史底蕴、人文色彩的古村落文化,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这也使纪录片在中国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乡村题材纪录片对于激活乡村文化、唤醒乡村记忆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村落》作为一部乡村主旋律纪录片,借助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微观的叙事结构,再现了具有浓厚历史底蕴、人文色彩的古村落文化,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这也使纪录片在中国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强 《东南传播》2023,(6):24-27
短视频参与下的乡村话语要素区别于一般话语构成要素,具备个性化、碎片化及普适性等特点。通过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中用好短视频这种乡村话语构建的全新手段,是对国家话语体系的一种全新补充。该研究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短视频内容及技术为切入点,从认知、时空、载体、形象等角度出发,采用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乡村振兴语境下乡村话语体系中不同元素的一般特性与规律,为建设美丽乡村、讲好中国故事服务。  相似文献   

9.
<正>这一年是个特殊的年份。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完成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任后,2021年又迎来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在“建党百年”的宏大主题交响中,由辽宁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创作的4集系列纪录片《稻乡澎湃》,关注辽南水稻传统种植区如何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以一组乡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和村民面对挑战如何突破、追求幸福为群像,谱写了一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之歌,该片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二等奖。作为一部由城市电视台创作、以辽南乡村为题材的纪录片,在主题深化、结构叙事等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相似文献   

10.
郭权 《东南传播》2021,(12):14-15
纪录片作为影像记录的一种形式,应当真实呈现当下社会进程,展示时代魅力.为立体、系统记录福建乡村振兴及农业产业化过程,纪录片《田野芬芳》注重实地调研、捕捉时代热点,遵循事物演进的内在逻辑选择典型人物和故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叙事结构,力争使纪录片的时代感、真实性更加厚实饱满.  相似文献   

11.
<正>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的中国正在描绘更加美好的时代画卷。近年来,以乡村振兴为题展开的影视创作众多,其中,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卫视承制的三集系列纪录片《千万工程》正是典型代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和推动实施的一项农村发展工程,  相似文献   

12.
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乡村纪实影像正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形塑国家形象的重要介质。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略的引领下,众多乡村题材纪录片相继涌现。其中,中外合拍的中国乡村题材纪录片,凭借新颖独特的影像表达在海内外取得了不俗反响,实现了中国乡村故事和中华文化的柔性讲述。本文以多部中外合拍的中国乡村题材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从表达视角、呈现内容、表达策略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总结其影像表达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提炼适合我国同类题材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当下,乡村生活题材的话语生产在社交视频平台涌现。本文以社交视频建构的“美好生活”话语为研究对象,以在抖音平台上进行中国乡村生活题材内容创作的视频博主为研究样本,探究乡村美好生活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作为话语生产者的视频创作者和作为话语消费者的视频观看者在乡村振兴的主流语境内,同构对乡村美好生活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王楚 《视听界》2015,(1):84-85
诗化是纪录片的一种美学风格,它用纪实的方式表达诗意、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本文通过中外纪录片实例,探究诗化纪录片的发展方向。诗化纪录片只有寻找到纪实与诗意之间的均衡点,才能在纪实受到尊重的同时达到美学创新。  相似文献   

15.
宋文凯 《视听》2022,(4):142-144
人文纪录片以人为核心,蕴藏着深厚的生活哲理和生命价值.《和陌生人说话4》通过普罗大众的平凡生活,展示现实图景下时代孤独与现实陪伴的深刻含义,进而拉近现代社会与观众的情感距离.《和陌生人说话4》在叙事艺术和美学意蕴两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在话语感受和讲述节奏上与时代相拥,注重人文关怀,呈现出人文纪录片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16.
冯笑 《视听》2023,(9):6-9
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作为极具艺术魅力与社会价值的影像形式,在新时代的创作需求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生产传播态势。其中,人民日报社出品的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中国扶贫在路上》生动勾勒出传承与超越的乡村图景,着力塑造碰撞与变革的乡民形象,通过个体影像共筑社会记忆,借助冲突叙事还原跌宕情节,既对脱贫成果进行可视呈现,也给攻坚进程赋予人文关怀,为此后同类题材纪录片丰富观照视角、提炼内涵价值开创了可资借鉴的全新范式。  相似文献   

17.
陈曦 《报刊之友》2013,(7):106-107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纪录片作为公众话语的一部分,自然需要以受众为本位,寻找更适用于新媒体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纪录片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体现出更新快、时效强、灵活多变的特点,对于纪录片,也应当像微电影一样来创作、分享、探索出适合时代传播特征的“微纪录片”。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形态,乡村话语是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乡村话语也是国家话语及其体系建构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的乡村文明话语呈现出一系列新形态,乡村文明话语的振兴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综括我国乡村文明的话语形态,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明话语的发展趋势,剖析乡村文明话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乡村文明话语空间拓展、乡村文明话语振兴的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国乡村文明的建构,中国故事的叙写,需要切实把握中华文明的本质特点。乡村文明,或者说,田园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华文明繁衍生息的重要方向。乡村文明话语既是中华文明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家话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国家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王洋 《传媒》2023,(1):55-57
短视频在重构乡村文化、强化身份认同、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形成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机制,但因主客体界限模糊消解话语权威、碎片化传播消解话语逻辑、同质化严重消解话语认同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文化的传播发展。为确保乡村文化传播中短视频逻辑进路的正确方向,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质量为保障推进短视频优质输出和长效供给,以平台整合为依托拓宽传播渠道,通过主体、内容、平台的突破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核心驱动。  相似文献   

20.
非虚构的真实生活电视纪录片是从真实生活中采撷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阐释生活,抒发情感,升华哲理。"纪录片表现的问题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存在、一个流程、一个片断,以此来反映活脱脱的人生现实,给予观众一个评价生活的基点、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①这是电视纪录片的美感所在。电视纪录片是对生活的一种发现和有选择的再现,"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