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丽娟 《大观周刊》2011,(33):37-37,23
《理想国》是第一本系统地阐述正义观的西方著作,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自己对于正义的看法,书中的正义观是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从正义观是什么,实现正义的方式及对柏拉图所持正义观的评述三方面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2.
宋执翔 《大观周刊》2012,(33):12-12
柏拉图的《理想国》最为人们所熟知,其中提到的“哲学王”更是为人们所乐道。其实他还有一本后期著作《国家篇》也颇为知名和重要。对比这两本书,有人认为这其实反映了柏拉图思想由“人治”走向“法治”的一个转变。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这正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震云教授新著《经学与诗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从中国诗学原典《诗经》、“楚辞”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切入历代诗歌的代表文体与作品,充分利用出土文献与现代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阐释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精神与本质特征,观点新颖,文笔俊逸,有新意。  相似文献   

4.
2007年1月4日至9日,著名学者刘小枫在首都师范大学做了主题为“从哲学到古典诗学”的系列讲座。刘小枫以尼采和施特劳斯为古今的桥梁,提倡今人通过领会古人写作的方式去领悟古人的思想,从而达至古人的生存境界,即以柏拉图的方式去理解柏拉图,才能回到柏拉图。在他看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古典诗学?以及如  相似文献   

5.
马笋 《大观周刊》2012,(18):17-17
柏拉图是古希腊杰出的政治法律思想家,他的代表作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思想,为后世法律文明的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说柏拉图是古代、中世纪和近代所有思想家中少数最具有影响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6.
艺术层面的传媒展示——兼评"传媒与艺术"主题艺术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柏拉图断定艺术家没有价值,并将艺术家逐出了他的“理想国”,但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追求艺术带来的感受。 新闻也是如此,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每天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成千上万条信息,而其中有效性信息不过几十条、上百条,然而人  相似文献   

7.
引言 《神话研究》一书,洋洋60万字,言之钧钧,意在回答一个听似简单的问题:在经由启蒙扫荡和理性浸润之后,神话为什么不仅没有绝迹,反而坚执地绵延在文学历史之中,赋予隐喻和意象体系以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在《理想国》第七卷之开篇,柏拉图将"洞穴"意象构想为人类生存境遇的基本隐喻:只见万物幻影而不见真实阳光的囚徒,必须逃离幽暗的洞穴,而走向澄明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宋静 《大观周刊》2012,(37):30-30,7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诗人和哲人的争论,他从城邦统治者角度出发认为世人的存在会破坏城邦的统治,也破坏人们的人格发展.他认为诗人应该被赶出理想国家的建构,这就提出了历史上有名的“驱逐诗人”的大胆主张。  相似文献   

9.
杨杰 《大观周刊》2011,(32):12-12
正义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正义划分为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两部分,把个人灵魂结构和城邦阶层结构的同构性连接起来。本文主要探讨柏拉图的正义观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杰 《大观周刊》2011,(38):20-20
正义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正义划分为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两部分,把个人灵魂结构和城邦阶层结构的同构性连接起来。本文主要探讨柏拉图的正义观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学精神》、《中国诗学原理》、《中国诗性文化》、《中国诗词之美》四卷本摞于案头,厚实得像一块砖。这也确实是一块砖,构筑作者刘士林教授那美却并不虚幻的“诗性文化”之城的城砖,虽沉默朴素,但很有质感。在诗学研究的书斋化、诗歌创作庸俗化的今天,作者以“诗性文化”为关键词解读中国历史文化,让我们借此机会重温中国诗性文化的精神之旅,接触人类原初的情感震撼,寻找民族生命的源头、大地深层的泉水。  相似文献   

12.
正义观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永恒主题,而他的正义观追求的核心主旨则是个人内心秩序的平衡和城邦等级秩序。按照柏拉图正义观的思想,他的理想国是由社会分工不同的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组成,各司其职,达到国家和谐。为了实现理想社会秩序,使统治者、护卫者更好地履行职责,必须采取教育,实行公有等手段。柏拉图的正义观与个人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其正义观之秩序诉求对后世及当代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3.
钟丽 《大观周刊》2012,(38):192-192
《理想国》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教育观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其教育理念对东西方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即使是今天,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述的教育观也并不过时,对今天我们的教育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应当把教育放在一个首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在希腊的一个小镇上,一位捡垃圾的老人在整理收购的废品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破旧不堪的书。书的封面已经被撕烂了,但从扉页上还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名字——《理想国》,作者是柏拉图。老人并没有把这本书随意丢进废纸堆里,也没有把它归到报刊杂志一类,而是把它挑出来。然后,找出浆糊,把破损的页面一一粘好,并且还剪了一张牛皮纸给书做封面。接着,他洗了洗手,找出一枝粗笔,很挚诚地在书的封面上写出书的名字和作者。  相似文献   

15.
郑樵《通志·校雠略》首先总结出“以人类书”“以书类人”两种著录原则,章学诚《校雠通义》将之上推到《汉书·艺文志》。此后,学者多有论述,但不循名实,对郑、章之说误读曲解,造成了长期的基本概念混乱。其实,“以人类书”与“以书类人”两种著录形式在《七略》中即已出现,《汉志》承之。“以人类书”以知识类型或学科归类,“以书类人”突出不同的学人、学派,各有千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掌握运用。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我国目录学源远流长,有许多传统。依书成目和不囿存书,即为我国目录学史上流传至今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两种不同的途径。简而言之,前者要求“目睹”,如清朱记荣《行素草堂目睹书录》;所收之书,“均经目睹并及借钞成帙之书”。后者则为“知见”,如清莫友芝《鄙亭知见传本书目》;所收除其所见存书外,“又采录邵位西年丈懿辰所见经籍笔记益之”。汉代目录事业发端,刘向父子手自校书,以成《七略》。王重民先生指出,此种依书成目的编目方法一直影响着历代封建王朝官修目录的发展。班固本《七略》修《汉志》,删除者,则注“出”;增入者,则注“入”。实未妄加,且亲以原书核对。《夹氏传》一书下,班氏自注“有录无书”四字,当是班固手检兰台藏书的结果。自《汉志》以降,“我国历  相似文献   

17.
高强 《兰台世界》2005,(9):126-126
中文“历史”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何时成为常用名词?葛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一书认为,“历史”一词出于清末;梁宗强编著的《中国历史之最》一书认为,1903年“史学”课更名为“历史”课,这是我国最早出现“历史”一词,并且可能是从日本传入。  相似文献   

18.
由《求是》杂志总编室编、长春出版社出版的《“三个代表”与创新》一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论著,是对学习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有启发很有助益的一本书。我以为该书的如下特色尤为引人瞩目:第一,匠心独具。这部书不仅原原本本地收集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而且还收集了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仔细分析,认为“中经”一词始于三国魏郑默据秘书“中阁”(秘书中最重要、最完备的庋藏处所)之藏而撰之目录《中经》,其本义为“宫禁中之经籍”,泛指宫禁中收藏的各类图书。“中经”一词因郑默《中经》而知名,因目录书《中经》系完全依据秘书“中阁”之藏书而撰,故自郑默《中经》后,“中经”亦成为秘书“中阁”之代称。  相似文献   

20.
回忆是人的基本心理功能,也是文艺创作中的重要心理过程.回忆的诗学功用受到众多哲学、美学家的重视,自柏拉图到法兰克福学派,历代大家从不同角度论述和挖掘回忆的美学功能,使"回忆"具有了丰富深广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