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研究文章的写作主要是研究文章成品的制作过程。文章的制作过程必然要经历从“物”到“意识”,再从“意识”到“文章”的“双重转化”,即经过“物→意→文”的矛盾运动。“物、意、文”的矛盾运动,实质上就是写作过程本质的体现,可再分解为相互联系制约的“同化”、“内化”、“外化”三个层次,清楚地反映出文章制作过程中由心灵的动态转化为文章的静态的发展过程。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高中生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一种“习题”式的教学,有这样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命题→指导(或有或无)→写作→批改→讲评,即由教师布置一道作文题,稍作指导或干脆不作指导,学生埋头构思写作,然后教师批改,最后讲评。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过程,其中固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作文能力,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被动性。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写什么是被动的,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通过教师讲评而被动接受的,这样训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二是简单化。只单一地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三是局限性,学生只顾埋头写作,互相之间缺乏交流、学习,不能开拓视野,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3.
写作的纵向发展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寻找答案。所谓“物→情→辞”、“物→意→文”之见,所谓双重转化、三级飞跃之说,以及从绘画借用来的理论等,不一而足。不管经验性描述或理性推论,都有可资借鉴之处。我们经过多年研讨,得出了这样的看法:写作的纵向发展是主体写作心理和写作行为渐次推进的过程,呈现由内化到意化再到外化的流动变化轨迹。所谓内化,就是变外物为内物,即由身外之物变为储存于脑中的感知之物,并被化解、接纳的过程,本文单就内化的几个问题加以考察,经过多侧面观照,试图打开写作纵向发展进程的第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4.
诸英 《成才之路》2009,(12):36-37
众所周知,学生写不好议论文原因之一是写作心理欠佳。写作时的消极心态,使得多数学生的写作过程跟主观情感活动相脱离。议论文写作趋向恶性循环:作文时被动、消极心态→作文质量劣化→教师评价降低→学生写作兴趣减弱→作文时被动、消极。如何优化写作心理?同行们见仁见智,各显神通,但我以为能产生“速效”的莫过于情景创设。它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写作成为一种自觉活动。下面结合实例,谈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三个过程,一是观察和熟悉客观事物,收集和积累材料的过程;二是分析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思维过程;三是语言表达的过程。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物”就是客观事物,“意”就是思维,“言”就是语言表达。物、意、言是写文章的一个总过程,而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则是写作中的第一个过程,也是写作“言之有物”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重“外在”轻“内质”,重“篇章说教”轻“句子训练”的弊端,从句子本身结构入手,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和多年实践,概括出记叙文写作的四条基本规律。即对应律、完整律、连贯律、意化律。抓住记叙文的本质特征,打好练句基础,再进行连句成段,篇章成形训练,才是大面积提高小学生习作质量的便捷之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蒙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识字训练、写字训练、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语文作文教学可借鉴蒙学写作训练中“词”“意”并重、先放后收、多批少改、示范模仿、反复训练等诸多写作训练的经验,开展作文教改实验,并注重读写结合以及开展丰富的综合说写训练。  相似文献   

8.
从主体能力的角度,全面考察写作过程的实际,经过继承和借鉴、开拓和创新,“物(?)感(?)思(?)文”的写作过程论逐渐形成。“物(?)感”是写作的第一重转化,即内化,它是写作的开始;“感(?)思”是写作的第二重转化,即意化,它是写作的关键;“思(?)文”是写作的第三重转化,即外化,它是写作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写作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写作必须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首先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写作主体的认识、情感,然后再由主体的认识、情感转化为文字表达,即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转化过程。学生的习作与一般创作虽然性质有别,但其原理同出一辙。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意”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如果把写作过程看作是完整的链条,  相似文献   

10.
张豪 《新读写》2023,(11):32-35
<正>有一种说法,写作就是由“物”到“意”,再由“意”到“物”的转化过程。由这种观点,人们又推演出“物—意—文”的写作过程模式。“物”,是事物、人物、事件,是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经历过的。“意”,是我们内心的感受、想要表达的意愿。“文”就是我们写成的文字。简单说,写作就是人们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或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作文自然也是这样的表达,是运用语言传情达意。一是表达思想,呈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写作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完成一篇文章 ,往往需要经历“双重转化”,即“客观事物→反映→观念 (情感 )”的第一重转化和“观念 (情感 )→表现→文字 (文章 )”的第二重转化。写作中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形象源自生活 ;形象地表现生活 ,而不是刻板地介绍生活 ,源自多方的积累。课文作为一批例子 ,无疑是我们实现“物→意→文”双重转化的极好范本 ,是我们生动表现生活的极好借鉴。记叙文中写人 ,往往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 ,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 ,生活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因此 …  相似文献   

12.
写作。包括学生的习作练笔,必然先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意旨),再将“意”转化为“”。这个双重转化的过程,是一条被心理科学研究证明了的写作心理规律。在这双重转化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转化的内因。在作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作能力出发,着力于激发学生作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加速转化的完成,提高作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王晓萍 《成才之路》2013,(29):78-79
看图作文是一种直观形象的作文训练形式,它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起步洲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看图作文,只有看懂图意才能正确地表达图意。看图的过程,就是学生凭借思维对观察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推断想象、加深认识的过程,是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用词造句、组织语言、布局谋篇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重视对学生看图作文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才能。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曾提倡语文教师写“下水文”。他说:“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作文训练是“攻坚战”,只有教师身先士卒,勤于练笔,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提高教师自身写作水平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作文讲评课上得有特色,用自己的“实战”经验和教训“现身  相似文献   

15.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要求“写一篇作文,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重点部分写详细些,其他部分写简单些。”“这种”借物喻人”、“以物明理”的文章学生初次写作,写起来比较困难。笔者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了一条“启发(积累借鉴)→讨论(口述见闻)→写作(说后笔述)→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整体教学改革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探讨的新课题。本人长期从事作文教学改革,探讨作文整体教学的新路子。因为作文整体教学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规律性。即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新知识的汲取对旧知识不会起干扰、抑制作用。已有的知识不会遗忘,新知识容易接受。它既能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训练中,我把观察、阅读、写作作为一个整体。由于观察是写作的前提,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写作是观察、阅读后的综合训练。在教学中不能把三个内容分割开来,孤  相似文献   

17.
材料积累是作文素质训练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是解决用什么写的问题,即“写作之源的问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又要指导学生搞好阅读;让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作文。  相似文献   

18.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也是一样,多写才能妙笔生花,可是学生的作文写多了,教师的评改就成了问题。长期以来,家长、学生和社会舆论,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总是把教师的“精批细改”与“负责”、“有水平”等美称划上等号。事实上,教师呕心沥血、挑灯夜战勾划出的鲜红一片,换来的是大多数学生的“漠然置之”,感兴趣的只是作文本上的分数,细细琢磨者寥若晨星,“出力不讨好”的感受我深有体会。如何解决中学作文教学中作文训练与评改的矛盾,显得日益重要。在思索与实践中,我辟出了一条小径,愿它能成为中学作文教…  相似文献   

19.
综观当前的作文教学,陈旧的写作教学模式衍生出的“新八股”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压迫着学生们的心灵,使学生在识字之初,涉世之初,就活生生的把原本活泼、充满活力的思想硬塞入一个统一的模子,流水线似地生产出一种通用的流行语言。写作的练笔被这种“八股”式的套子污染了。假活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不少学校的习作教学仍然采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作文指导是教师讲,学生听;作文过程是教师看,学生写;作文讲评是教师评,学生改。产生“一言堂”现象,原因在于教师把“作文活动”理解成学生个人掌握作文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即强调作文活动的“个体性”和“认识性”。这种理解无疑是片面的。对“作文活动”的科学理解应该是: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