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高考“满分”作文竟有抄来的,这种现象近几年已经见怪不怪。2001年四川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涉嫌抄袭《杂文选刊》当年第7期《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2003年海南满分作文《最美丽的鸟》,涉嫌抄袭《故事会)刊发的《爱的误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记得2010年江苏高考中的一篇满分作文《绿色生活》几乎90%与散文家李汉荣的《购物记》雷同,此事被曝光后在广大读者及中学师生中引发热议,后经江苏教育考试院有关专家“认证”,该作文系“仿作”而非“抄袭”,遂让这名考生得以继续保留高分。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文抄袭现象的背后,是我们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这一切,正是功利教育结出的恶果。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市今年高考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在该报刊登后,读者举报该文抄袭了《微型小说选刊》2004年第9期41 页上的文章。该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处负责人在对比两篇文章后表示,这篇文章系抄袭之作,考生行为是抄袭行为。如果此结论最终得到高考作文评卷组认同,这篇满分作文将被重新判为四等作文,只能得0-10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在社会上、校园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满分作文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赤兔之死》的主题受质疑、《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涉嫌抄袭,人们开始理性地对待和全面地审视满分作文。本文旨在探讨那些各方面均出彩的好文章在立意、形式、主题、语言等方面存在的硬伤,以促进中学的作文教学更加严谨而科学。  相似文献   

5.
2010年江苏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绿色生活》几乎百分之九十拷贝自散文家李汉荣的《购物记》,后经有关专家“认证”,该作文系“仿作”而非“抄袭”。今年江苏又曝出一篇涉嫌抄袭作家王开岭文章的高分作文。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声称已知悉此事.正在调查中。江苏考场的事件绝非孤例,  相似文献   

6.
高考考场已经盛行“套话作文”!基本特点是套用现成材料,虚隋假意为文,表述浅表单一,结构模式固定。2007年浙江省一位考生的高考作文《昨夜西风凋碧树》是对2004年重庆一位考生的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的套改和抄袭。比如下面写李白的片段:  相似文献   

7.
《北京晨报》报道,记者从北京101中学获悉,今年高考该校共有6名考生作文拿到满分,占海淀区满分作文考生总数的六成。颇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出自101中学的11位满分作文考生中,只有一名是文科生,其余全是理科生。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公布出来的高考满分作每每被发现抄袭.大家已见怪不怪,今年比较奇怪的是,在重庆高考考生的满分作《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被发现为抄袭之作之后,媒体上为其鸣冤叫屈的呼声不绝于耳。《中国青年报》6月24日盛大林《“抄袭”的满分作不应改判低分》之强词夺理,在该报随后(6  相似文献   

9.
仲宁 《现代语文》2008,(6):127-128
高考作文尤其是满分作文,在全社会引起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一道题,毕竟在高考中还没有哪一道题能像作文那样占据到40%的份额。1999年安徽高考历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倾听自己的心跳》,2000年四川满分作文《回答》,2001年很多人都知道的江苏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如今各个省份每年都会涌现十余篇满分作文。从数量上看,还真有点“星火燎原”之势。对于满分作文,毁者有之,誉者有之。在高考满分作文的完美、违规、抄袭的争论中,作文阅卷老师们并没有畏首畏尾、放弃满分。笔者认为满分作文的增多是近年来语文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作文评价更加理性化,更加鼓励创新、更具有包容精神。  相似文献   

10.
王淦生 《生活教育》2012,(15):15-16
记得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中的一篇满分作文《绿色生活》几乎90%拷贝自散文家李汉荣的《购物记》,此事被曝光后在广大读者及中学师生中引发汹汹热议。后经江苏教育考试院有关专家“认证”,该作文系“仿作”而非“抄袭”,遂让这名考生逃过一劫,得以继续享用他这凭记忆挣来的高分。  相似文献   

11.
高考满分作文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超过了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一道题,因为在高考中还没有哪一道题能占据到40%的份额。从1999年安徽高考历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倾听自己的心跳》,到2000年四川满分作文《回答》,再到2001年很多人都知道的江苏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如今各个省份每年都会涌现十余篇满分作文,从数量上看,还真有点"星火燎原"之势。在高考满分作文与完美、违规、抄袭的争论中,作文阅卷老师们并没有畏首畏尾、放弃满分。笔者认为满分作文的增多是近年来语文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每年高考结束后,总会爆出"满分作文"变"抄袭作文"的新闻,2008年也不例外。抄袭已然成为惯例,也已然成为群体行为。抄袭成"群体行为"2008年福建省高考满分作文中,《我于咖啡中看见》被众多网友指出这篇满分作文中的很多句子抄袭《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一书。文章明显套用他人立意和结构,开头、结尾、故事情节基本相同,不少词句、段落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3.
8月6日的《人民日报》教育版全文登了今年的两篇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和《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其中《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深受好评,有家报刊转载时给它作了这样的按语:“用语双关,幽默诙谐,主题鲜明,形式上更具创新色彩。”笔者认真地拜读了这篇作品,读完全文,不禁感慨不已:“无减信”的考生谈的却是“诚信”的问题;一件“仿制品”也有人说它是“展示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今年高考、进而在素质教育中的分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篇考满分作文是抄袭(或曰“背袭”)杂文作家苏中杰的《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该文发表于2001年5月16日的《三湘都市报》,后转载于《杂文选刊》第七期)。这篇高考满分作文除添加、删除少数语句或改动少数词语外,其主题思想、语言风格、表现形式与苏文毫无二致。现  相似文献   

14.
编读四面风     
《新作文》2003,(30)
浓缩考场作文精华,诠释满分作文之道《新作文》家族又添新贵继“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小学教学版”“中学教学版”之后,2004年1月隆重推出《新作文·高考》版——名师指导应考策略洞悉考场作文法则精选优秀作文试题直击考纲重点要点精评优秀考场作文揣摩范本优劣长短精摘经典作文素材夯实作文考试基础……一切,尽请关注2004年1月《新作文·高考》版  相似文献   

15.
[事件] 高考刚结束,评卷工作开始才几天,海南省就在媒体上抛出满分作文《最美丽的鸟》,旋即被人指为抄袭。接着,《无题》《蓝色蛹·金色蝴蝶》等一些“满分作文”相继被媒体“曝光”。面对一拨又一拨“满分作文”秀,我们听到了各种声音——  相似文献   

16.
章晓芳 《湖北教育》2003,(16):15-17
高考语文评卷,历来议论最多,尤其是分值较大、主观性又较强的作的作文评卷,更是争议的焦点。今年高考的作文题较往年难度加大,增加了考生的思维难度,也就导致了考生得分的区分度,有些考生无从下笔,难以成篇,得了零分;也有不少发挥得很好,写出了精彩的佳作,令阅卷老师击节赞赏,给出了满分60分的高分。今年高考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篇满分作文,仅我省就有近百篇作文获得满分。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答卷,敢于给高分、甚至满分,似乎已成为一种新的作文评卷趋势。那么,这一现象、这种趋势(本文暂且称之为满分作文现象)对于我们广大考生、家长、老师、学校乃至整个教育教学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本刊从本期起特推出“高考满分作文大家谈”栏目,供大学发表意见,陈述观点。 在本期读者讨论中,我们主要约请了教研员、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刚刚参加过此高考的考生代表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7.
20 0 3年高考结束不久 ,又有一批“满分作文”成为考生、家长、老师关注的焦点。全国各地媒体也不甘示弱 ,陕西、江西、江苏、河南、湖北、北京等地则全方位报道出现了一批满分作文。面对这么多的“满分” ,不能不令人欣喜 ,但同时 ,也不免让人产生或多或少的疑虑 ,因为各媒体所报道的满分作文中 ,不是文言文、诗歌 ,就是寓言、童话、日记、戏剧等非常规的“另类”文体 ,且在评语中大多以“创新”誉之。许多考生、家长、老师甚至是语文教育专家在想 ,在考试中用常规文体写作的考生 ,是不是也能得满分 ?在以后的高考中 ,老师是不是应该注重非…  相似文献   

18.
前段时间,看了广东佛山一中语文组几位教师写的《一篇让语文老师蒙羞的高考满分作文》。文章对2005年广东省一篇名为《芬香永存》的高考满分作文提出强烈批评,认为该文尽管“条理清晰,语言通顺”,但“形式僵硬,内容苍白,感情无着”,实不堪作为几十万考生中的典范之作。其实,类似的  相似文献   

19.
作文评分存在较大误差的现象是专家们早已注意到的问题。但是,我们看到,作文评分误差现象仍然存在,如2002年7月21日《南方都市报》以及当时的各大网络媒体报道的《一篇作文三次改判成佳作》,报道了四川考生一篇名为《潘金莲的选择》的作文,从最初的20多分(满分60分)改成40多分,最终给出了接近满分的成绩。一篇作文,三次评分,前后相差30多分。这位考生是幸运的。可是,绝大多数的应试作文不可能被评阅三次,换句话说,就是高考作文评分误差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高考作为选拔高校新生的手段,已成为一件万人瞩目的大事。改革高考,完善高考,提高…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哪个词语最热门?答案也许会是“抄袭”。从文坛的郭敬明到流行乐坛的花儿乐队,从高考满分作文抄袭到大学教授论文剽窃……不知从啥时候起,这个社会充斥了抄袭现象。我们是“抄袭”的一代吗?……先看看今年的几个大事件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