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方方的最新长篇小说《软埋》讲述了在土改期间一段凄惨的死亡故事,方方用死亡叙事的笔法展示了小说中人物的三种死亡形态:自然死亡、无端祸事死亡和自杀。大量非理性状态下的特殊死亡形态进一步展示出人在内部、外部以及宿命上的生存困境,从而揭示了作者在死亡叙事背后真正的现实关怀,即对历史的"打捞"、对人的生存困境的突围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转型期,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这些在小说创作中得到了深刻、全面的表现。本文通过对此阶段小说创作的考察,论述了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们试图走出困境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3.
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的短篇集《沉溺》描绘了多米尼加裔群体流散的生存窘况。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替、人物的“缺失”与“再现”并存,不仅生动细腻地刻画了移民者在多米尼加共和国以及在美国贫困潦倒的生存困境,更揭示了他们难以跻身美国主流社会而成为“非此非彼”的他者。文章从多米尼加流散者的生存困境着手,着重分析移民者颠沛流离的流散经历以及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他者身份,探讨造成流散者生存困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围绕主人公安迪·本德仑的死展开,死亡主题在书中不断重现。通过对书中的死亡主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福克纳是想通过描写书中人物对死亡的奇特反应,来引起读者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和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余华在小说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公认的。他对文学怀有极大的热情,文学观也非常独特,他特别关注人类的生存与死亡问题,并在小说中做了很多这两方面的叙述,因此,他所创作的小说总是风格迥异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余华小说的解读,考察其中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悲剧,由此探索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尹雪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短篇。从伦理的角度,可以读成一个道德谴责小说。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则可以理解为“欲望是人类苦痛的根源”。从生存困境的角度,则小说诠释了死亡这一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宿命.  相似文献   

7.
《海上劳工》是雨果发表于1866年的一部小说,较集中地体现了雨果的价值取向。本文聚焦主人公吉利亚特孤独与无语的生存困境,寻找他反抗困境的方式,并从中发掘其人生信仰及实现方式。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去看,吉利亚特是信仰的义士,主动选择牺牲与死亡使他最终实现了自我。  相似文献   

8.
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对于死亡的书写占了很大的比重,主要体现在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及理查德死亡的细腻描写和对深水长眠、孤寂凄凉死亡意境的呈现。而作者之所以进行死亡书写主要有两方面的动因,即阐释死亡带来的美感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在死亡书写中,寄予着作者对女性精神困境的关注以及战胜苦难、超越生死的积极意义,在这一层面上《时时刻刻》具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温暖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9.
李锐的小说始终关注着人类存在的困境,这集中表现在对苦难与死亡的表达上。李锐小说中的苦难表现不仅集中在"食""色"这些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上,也包括特定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造成的苦难。苦难的极致便是死亡,在李锐的笔下,存在着由无法预测的事端导致的人的被动死亡和人自觉自愿选择的死亡两类,二者都反映了李锐对生命本体的真实状态以及生存价值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叶紫的小说通过对人的生存困境、生活苦态的深切关注和审美叙述,不仅揭示了在沉重苦难与死亡边缘中生命存在的苦楚与叹息,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人们在超越苦难时所进行的形式各异的自我救赎,渗透出执著的生存意识和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矛盾与挣扎中,常常陷入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境。近些年的一批高校题材小说将笔触探及到了思想意识更加复杂的知识分子所聚集的环境—大学校园,剖析了学院知识分子内心的彷徨与迷惘,他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苦痛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精神救赎之路的执著。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活着》分别是海明威、余华的代表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生命意识,对生存命运的探索。本文从两位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中死亡意识的形成入手,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作者对死亡的体悟。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桑地亚哥、福贵在生存困境下分别选择了抗争、忍耐不同的生存方式,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是作者对生存之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凌叔华的作品展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其中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他们面临着生存困境,主要包括女子、孩童和底层人民。作品中人物在困境中不断挣扎,却无法逃脱被命运所束缚的困境。凌叔华试图从生存困境的描绘中探究人类生存的现实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14.
在困境中探寻——浅析马德琳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个人与社会严重分裂,从而失去了生存的立足点。面临生存的危机,人们并没有丧失生存的勇气,始终在困境中抗争,寻求真实的自我,探索生命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小说《赫索格》的文本入手,以小说的女主人公马德琳为分析对象,从存在主义的视角说明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极其对自我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探寻。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生活,这使得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不断的发生改变,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作家,他们开始关注现实中的人和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刘震云的写实小说《一地鸡毛》,它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并揭示了知识分子在这种经济发展状况下的价值取向失控,这本小说着重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6.
《野草在歌唱》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919-)的处女作。小说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妇女的生存地位和生存困境。本文尝试从"他者"存在和生存困境两个方面分析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悲剧性命运,以揭示创作者莱辛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相关理论为支撑,从文本中个体庸常琐碎的日常生活入手,在哲学和社会学层面,对老舍小说《离婚》中现代人生存困境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8.
从文本层面勾勒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的演变轨迹,我们认为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表现出两个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和女性视角观照。正是叙述者的生存状态与被叙述者的生存状态的同构性造成小说文本对于逃亡体验的关注,同时也决定了小说叙述的结构模式,即在“困境”与“逃亡”的对立冲突中,在过去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展开故事的情节,在心灵矛盾的缠绕纠结中书写生存的疼痛。因而聂华苓小说呈现出凄凉惨淡、细腻婉曲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余华<活着>从质朴文本中去探寻底层民众的生存实相,并在重新审视生存的意义时,去考察小说<活着>对生存境态的演述,展示在死亡边缘中生存的孤独个体的承担与希望.  相似文献   

20.
文章侧重从阐发研究的角度,通过中国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比较阐释,解读北村的小说文本,突出其西方基督教文化色彩,概括出北村小说宗教主题的逻辑结构及主要内涵:表现人外在的生存困境,剖析人内在的精神困境,探寻人在困境下的宗教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