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逆反心理是指人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或行为产生反感情绪,意欲做出与常理相悖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心理上表现为厌烦、厌恶、反抗和对立:行为上表现为拒绝接受教育,不愿执行合理的要求,故意对抗,行为上具有对立性、抵触性、放任性的特点。逆反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性格,  相似文献   

2.
在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当学生对教师抱有好感,也就是持有欢迎态度时,他们就会非常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乐意去完成老师所交子的工作。哪怕遇到很大的困难,也不退缩。反之,如果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协调,由于学生对教师不信任和逆反心理作怪,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来分析,这是由于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所体验到的情感不一样。前者,学生体验到了快乐、被人信任等肯定的情绪,而后者,则是抑郁、颓  相似文献   

3.
逆反一词较早地使用在病理心理学上。指抗拒症、否定和反对态度、违拗症等。由于国内外各界人士研究的角度不同,其定义也各有不同。而如今比较规范的解释是朱智贤教授在《心理学大词典》中的解释,它将逆反心理定义为: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具有抵抗情绪的心理活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多方面的。那么,对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我们又该如何调适呢?第一,避免极端性格的形成。性格的形成一般是在3~6岁,在7~17岁属于发展期,18~25岁性格基本定型,性格的成熟期是在青年后期和中年期。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个体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4.
周胜华 《湖南教育》2004,(19):47-47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人们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采取一种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是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要特征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具有明显的“对抗”、“反控制”情绪。其主要表现为:对校长的领导不以为然、消极对抗或公开“顶牛”;对校长感情冷漠、有隔阂;看问题偏激,易于煽动。对于有逆反心理的教师,是校长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仅影响工作,还会损害校长的威信。本文试从分析教师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入手,然后对症下药,对于如何防止和消除教师的逆反心理谈几点看法。一、教师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教师主观原因1.个性原因…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学生心理状态失衡,造成对某类事物的厌恶反感情绪,而导致与该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一种心态。简言之,就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而表现出的“反教育”心理。此种心理状态,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师的正常工作,须及时进行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又有学生心理欠成熟的自身因由,同时也与教师疏导不够及时有力或引导方式欠佳有关。因此,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心须坚持循序渐进、谆谆善导的原则,突出五要,进行综合治理,切实把正面灌注和耐心疏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7.
学生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负向心理活动。其主要特点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具有明显的“对抗”、“反控”情绪。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的长期存在,不但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且给学校教育教学,特别是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认真分析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求疏导方法,研究矫治措施,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师逆反心理是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是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要特征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具有明显的“对抗”、“反控制”情绪。其主要表现为:对校长的领导不以为然、消极对抗或公开“顶牛”:对校长感情冷漠、有隔阂;看问题偏激,易于煽动。  相似文献   

9.
中职生大都是初中的中下游学生,又由于中学时期学生辨别力差、思想波动大等诸多心理成长因素的影响,使个别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主动型和被动型逆反心理。主动型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学生有意识的与教师的意愿对抗,如:有的学生信奉“人不为我,天诛地灭”的处世哲学,一听到或谈到共产主义,首先就表现出玩世不恭、怀疑一切的情态。有的  相似文献   

10.
逆反心理在当前小学生中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有部分孩子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我怎样,我偏不这样。这样最容易引起教育者的恼火,而教育者越恼火,对孩子越发训斥,这样使孩子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孩子与其之间的关系,以至离家出走,离校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出发,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11.
浅议学习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下)肖尧望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的情绪,具体他说,是一种“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的情绪,其表现多半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学生一旦产生或强化了这种心理,必然成为一大学习障碍,而且对教学过程也会造成...  相似文献   

12.
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方法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反心理是学生对教育者的“反抗”心理,它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逆反心理会影响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是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 1.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生硬,方法不对,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的批评不符合实际,或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教师在不以身作则时批评学生,学生就会不服气,因而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3.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有些学生专门跟教师“作对”,比如练习动作时,教师要求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出现错误时,教师对他提出批评,他却不但不听,还与教师顶嘴,令教师十分头疼。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它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与一般人相反情绪体验的心理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如粜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消除不利因素,防止这种消极心理反应的发生。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由于  相似文献   

14.
要教育和转化后进生,教师必须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使他们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增强上进的信心和决心。反之,如果讽刺、歧视甚至体罚他们,很容易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甚至产生“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逆反心理,使教学难于进行,产生教育的负效应。尊重后进生的自尊心,教师首先要理解、信任、关心他们,坚持“扬长避短”。看到他们有长处和优点就及时表扬鼓励,并给予真诚的关怀和帮助,以触动他们的心灵,达到思想感情的交流。因为人的感情总是双向流动的,教师向学生倾注友爱之情,信任、爱护、尊重他们,学生就…  相似文献   

15.
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危害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话宁愿与同伴说,也不愿与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劝导,他们动不动就反驳、对立,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反而要那样。这种情形让父母很恼火,父母越恼火  相似文献   

16.
一、用诚心和爱心获取后进生的信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人的认识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智力因素以及家族、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人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了学生状况的千差万别,有些教师对于“优等生”倍加爱护,精心培养,对所谓的“劣等生”则不屑一顾,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总想找机会把他们拒之门外,久而久之,势必让后进生产生畏惧、不信任,甚至反感、厌恶老师的怪异心理,在行动上则表现出疏远、满不在乎、对抗等现象。  相似文献   

17.
刘凯 《快乐阅读》2011,(1):88-89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所讲授的技术动作听不进去,练习也不积极、认真,甚至产生对抗心理。少数体质弱、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的学生表现就更为突出。你说东,他向西;你说南,他向北;你说好,他说坏;经常与教师顶嘴、唱对台戏,老师不让做的动作偏去做。上述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逆反心理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逆反心理及其防治方法李茜一逆反心理是一种内发的反向心理,是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教师教育的消极抵抗或公开对抗。他们对老师的感情是冷漠的,有隔阂的,对老师的教育有明显的“抗药性”,看问题往往很偏激,对干涉他们行为的...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当他们的主体需要与客观环境不相符合时,主体就会产生的一种抗拒的心理活动和对抗行为.这就是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阻碍,所以教师必须了解逆反心理的表现,分析逆反心理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方法,有效地防范和消除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随着生理成长,在心理上产生对自己的认知需求,对外界产生一种维护自尊的需求并采取逆向态度或对抗言行来体现内在心理动向。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正常心理发育以及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有不利影响。因此,老师或家长需要掌握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细微反映,努力寻找逆反心理的诱发点、把握教育的着力点、挖掘学生言行的闪光点,采取鼓励和唤发以上三点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这对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学业上取得好成绩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