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位记者与一个贫困村的故事人民日报记者吴焰编者按:四月初,福建省六位老新闻工作者特地致信本刊,建议转载这篇报道,两天后,中国记协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新闻扶贫座谈会,本报道的主人公王绍据被作为新闻扶贫的先进分子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谢谢这六位老同志...  相似文献   

2.
吉蕾蕾 《青年记者》2017,(30):18-19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为了更好地了解精准扶贫情况,今年4月底5月初开始,中宣部部署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组织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分赴全国109个贫困村,在一个月时间里,与驻村干群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深入生动、多种形式的采访报道. 经济日报派出了8名记者分赴8个贫困村,展现出了贫困村最真实的扶贫实践.我有幸在西北一个贫困山村,见证了那里正在发生的脱贫攻坚故事.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思路     
新闻写作,最重要的是思路。思路不新,文字功夫再好,稿件也很难写出新意。人们议论稿件,说这件行、那件不行,着眼点往往是“写法”如何;其实,归根结底是个思维方式。一个县为了帮助贫困村脱贫,派100个工作组进驻100个贫困村。有人写这件事,直冲“100个”来,写的是表扬稿。其实,派工作组进村扶贫已不是新闻。是“100个”还是“50个”并不重要。有个记者写这件事,思路就不同:他到一个工作组去,和工作组住在一起,跟着工作组活动了一天,亲眼看到工作组怎样帮助农民种大棚菜,  相似文献   

4.
近日,由陕西省扶贫办主办的《省级“两联一包”扶贫检查汇报会》在千阳县召开。省档案局副局长王吉德参加会议并在会议上讲话。王吉德副局长向会议汇报了省档案局近几年对贫困村的帮扶情况,明确对新的帮扶对象的帮扶目标。会后,王副局长及相关人员赴扶贫点——龙泉寺进行实地考察,并与村委会成员一起分析村中的现状、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临行前,王副局长亲切看望了龙泉寺村的特困户,并代表省档案局送去慰问金表示问候。(省档案局宣传科技处王煜民)省档案局认真落实“两联一包”扶贫任务$陕西省档案局宣传科技处@王煜民  相似文献   

5.
扶贫脱贫报道,连篇累牍、汗牛充栋。但如何突发奇想、另辟蹊径,让读者过目不忘,津津乐道,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需要认真探索。安徽《滁州日报》相继推出《扶贫蹲点日记》《一个都不能少——对许韶山一家脱贫过程的全年定点观察》《一个贫困村的脱贫样本》等专题报道,在这些方面作了有益尝试。本文对这组报道产生的背景和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6.
这几年,有些报纸喜欢刊登和转载“奇闻”。下面举一个典型事例。 1980年9月,我在陕西省第五次故事会上,听到汉中地区群众艺术馆周竞同志讲的故事《王奶奶的小枕头》。这是他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一个儿童故事。1982年,浙江日报、甘肃农民报、太原日报先后以新闻体裁报道了这一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7,(8)
“新闻扶贫”要“实打实”文/湖北·吕道宁最近,中国记协向全国新闻界发出开展新闻扶贫活动的倡议,从中央到地方已有不少新闻单位积极响应,快速行动。远的不说,就说在基层数百家地市报中已涌现出不少新闻扶贫的先进典型。如《闽东日报》总编辑王绍据写了12年的扶贫...  相似文献   

8.
毕建录 《青年记者》2017,(30):20-21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庄严向世界宣布,未来五年,中国将使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前,中国扶贫事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新阶段.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精准扶贫”故事,已成为对外传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国际电视台新媒体编辑部(CGTN DIGITAL)的走基层扶贫报道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讲好“精准扶贫”故事.  相似文献   

9.
李明 《湖北档案》2023,(1):31-33
<正>半年前,我的父亲徐荣耀——一个有着“中国好人”“荆楚楷模”“中国故事家”“湖北故事王”等诸多荣誉加身的退休老人给父老乡亲们献出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个散发着浓郁乡情亲情,陈列着包含家庭成员成长、荣誉成果、故事作品、家庭藏品、音画视频资料和书籍等十大类家庭档案的“徐荣耀故事馆”在我的家乡——湖北宜都开馆。  相似文献   

10.
杨柳 《传媒》2019,(5):69-70
2018年1月2日,贵州卫视推出了一档以扶贫攻坚为主题的特别节目——《关键时刻》,该节目采用全新的录制方式,将演播室情境讲述和现场访谈进行巧妙结合,形象、立体地呈现了扶贫攻坚过程中的诸多“关键时刻”。节目共推出了12期,每期讲述一个故事、塑造一个人物,尽管故事不同,人物不一,但都是由这些人物人生关键时刻串联而成,成为贵州省扶贫攻坚的当代影像志。  相似文献   

11.
记者,不只是写稿王绍据1995年3月28日,闽东日报一版头条刊登我来写的新闻特写《50万元贷款落户记》,此稿获1995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1996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是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中福建报刊类唯一获奖的一篇作品。许多同仁要我就此稿的采写过...  相似文献   

12.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石家庄市将于1998年基本完成贫困县、贫困村的出列和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石家庄市的扶贫工作处在了战略性的攻坚阶段。 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全社会各行各业责无旁贷。面对各行各业扶贫热情的高涨,新闻界也在考虑这个重要的课题。于是,提出了“新闻扶贫”的响亮口号。 “新闻扶贫”这条航船在石家庄日报开足马力,全速前进。  相似文献   

13.
“激情催你放声唱”象飘逝的梦,人民共和国一段悲惨历史终于结束了。一九七八年,在报道春天消息的众多新闻中,最引人注目的有柏生写的《春风吹又生——“四八”烈士王若飞同志战斗的一生》,她在这篇文章中向全国人民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开始了!文章一发表,新华社、广播电台立即转发转播。这篇文章在柏生写作生涯中,也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她走上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写作领域。从一九七八年开始,大量优美的专访文字从柏生手下——不,是从她心里,涌流向人民那炽热焦渴的心田:《攻关的人——访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归宿和起点——访八十高龄入党的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壮志凌云——访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勤奋的一生——卓越的气象学家竺可桢》、《韧性的战斗——访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光明磊落、忠心耿耿——北京人民怀念刘仁同志》、《五十五个春秋——访特级教师王企贤》、《写  相似文献   

14.
苦尽甜来“脱贫路”陈俊1996年8月初,当时值班的甘肃分社副社长王文杰对我说,朱 基副总理最近到甘肃考察,称赞甘肃已经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这条路子也可以算是甘肃振兴的希望之路。他还说,9月下旬中央要召开扶贫工作会议,扶贫正是下一阶段的重点报道题...  相似文献   

15.
《楚天都市报》2008年7月13日刊登了题为《一个“非尖子生”的“传奇”故事》的报道,讲述了武汉女孩张孟苏虽然高考成绩不佳,却因助人为乐的举动而得到面试机会,并凭借其出色的综合素质被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录取的“传奇”故事。后经数家媒体调查发现,张孟苏只是被新加坡一家私立学院预录取,这与最初的报道形成了较大反差。  相似文献   

16.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读者需要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  相似文献   

17.
刘新颖 《军事记者》2006,(1):44-44,50
1990年4月23日,全国许多新闻媒体报道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作家魏巍的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再三讴歌的十三烈士之一——李玉安还活着。从此,活“烈士”李玉安成了一个在全国持续报道两年之久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人物。时间虽然过去十几年了。但笔者作为当年第一个采写报道这位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人物的新闻工作者,回想起采访报道活“烈士”李玉安的得与失,和活“烈士”李玉安面世背后的故事,仍像口  相似文献   

18.
《记者摇篮》2003,(7):38-38
小马时政快车《小马时政快车》只有一个作者,他就是大连晚报首席记者马野新,人们都昵称他为“小马”。“小马”是匹永不停蹄的“马”,堪称“快马良驹”。——为一位时政记者开辟的专栏2000年1月24日,《大连晚报》推出了《小马时政快车》专栏,这是大连市新闻界第一个为时政记者开辟的专栏。时政报道以全市党政的重要会议为报道主要内容,很难写得生动形象又准确到位。并且,时政报道以消息居多,需要有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报道。马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8,(2)
扶贫济困干实事排忧解难送温暖——三秦都市报扶贫进城专栏报道评述文/谢克恒1997年寒冬即将来临之际,三秦都市报从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工作,帮助都市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出发,与陕西省慈善协会密切配合,于11月10日至12日,连续三天,在一版的重要位置上,以“落...  相似文献   

20.
记者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把自己的亲历写下来,贡献给读者,这就是“个人经历报道”。《萨拉热窝的逃亡》就是一篇“个人经历报道”,它出自英国电视记者迈可·尼科尔森之手。全文始终用第一人称,讲述他自己怎样甘冒风险,救出一个波斯尼亚女孩并把她送到英国家中收养起来的故事。故事充满了人情味,相当感人,能够激起人们对前南斯拉夫那场战争的憎恶——相信朋友们读后能得出这个结论,这里只想多谈几句如何认识“个人经历报道”这种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