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旭东 《教育探索》2012,(10):123-12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陷入个体价值诉求方式实质化、集体价值观念层次化、价值目标认同分层化、价值认同渠道虚拟化等误区,导致了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失去了其应有的位置。要引领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理性回归,必须抓好人性化教育、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  相似文献   

2.
网络的碎片化、匿名化、多元化给大学生主导价值认同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要提升网络活动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网络的人文精神、构建网络视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平台,以此来解决网络境遇下我国大学生主导价值认同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6所高校689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认同与劳动教育收获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对其劳动教育收获有直接正向影响,行为投入和参与动机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和劳动教育收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因此,可从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认同、激发大学生劳动教育参与动机和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行为投入等途径来提高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李银霞 《考试周刊》2011,(31):179-180
价值认同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是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化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保证。价值冲突在大学生身上不仅在历时性上与现代核心价值出现了断裂,而且在共时性上与现代核心价值产生了冲突。思想政治教育是超越矛盾的重要途径,价值认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作为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诉求必须以人性为基础和逻辑起点,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性的真正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性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价值认同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代目标.目前,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出现了价值教育的机械性与价值认同的辩证性、主导价值教育与多元价值影响、理论指导与环境影响的矛盾.超越这些矛盾的关键是指向价值创造的智慧培植,具体要强调教育的互动成长过程、教育的现实依托和教育情境的创设.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和重要任务。从价值生成的视角看,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整体上生成思想引领价值、精神塑造价值、时代蕴聚价值和实践导向价值的整合性价值意蕴,厘清“五个认同”教育与信念追求相统一,“四个自信”教育与利益诉求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时代特色相统一,社会转型与思想发展相统一的发生逻辑,建构价值指向。在创新实践路径中,需要依循强化政治认同、夯实理论认同、促进情感认同、增进身份认同的价值逻辑,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推动顺应理论发展导向、追溯历史生成进路、构建心态秩序、完善常态化设计等教育举措的制度化、长效化。  相似文献   

7.
加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澄清不同层次上对党的情感认同、组织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关系,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高校应切实关心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感性认知;强化高校的党建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党组织的形象认知;大力宣传党的执政理念,促成大学生对党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8.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片面地追求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实现,忽视或错视大学生合理正当利益的需求,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本文通过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全面分析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认同所存在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寻求大学生价值认同与利益认同的不断整合,进而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认同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价值核心思想的教育问题就实质而言是价值认同的问题,需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的价值认同困境,在教育中遵循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价值引领与需要满足相结合的原则,以促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其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大学生的认同身份上,从微观层面将大学生认同的心理要素解构成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进而提出基于大学生认同心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认同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前提,文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人们对"共享价值"的认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就是文化认同教育。全球化境遇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冲突,导致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现实困境。必须通过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促进文化认同,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消极面是容易使人产生对社会人生的虚幻反映、道德价值判断的混乱、精神境界的降低、对享乐主义的推崇和对西方化的错误认同。为此,高校应加强人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化品位;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闲暇教育和闲暇明建设,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化生活质量;弘扬优秀化,精心营造健康的校园化氛围。  相似文献   

13.
泛娱乐化以娱乐至上为价值原则,泛娱乐化参与的大众化、自由化,内容的碎片化、媚俗化,表达的情绪化、非理性化,价值取向的去崇高化、虚无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力、凝聚力、调控力、引领力产生影响。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引导力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泛”化管控力不足、对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渗透力降低。可从提升把关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革新话语内容、调整话语方式、优化话语环境等四个路径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海南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调查与分析,从教育者、宣传方法、思政教育主阵地、价值认同机制的角度,提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文化虚无、价值虚无、民族虚无以及政治虚无之中,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调侃英雄、丑化伟人,割裂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不仅弱化了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认知、解构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而且淡化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消解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此,高校要通过不断增进大学生历史认知,加强历史教育;提高大学生价值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是相互制约的,认同危机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是:加强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注重实践,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7.
试论"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已有的认同概念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同概念进行辨析;"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内隐认同、价值认同、认同危机、认同的深化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多种方式,有效促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言行具有意识导向作用。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刻理解,揭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心理机制,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培育路径,必须通过整合社会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付之于行,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形成和确立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大学生价值认同的确立给予正确恰当的引导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应给予高度重视。结合教学管理工作经验和理论,本文试图寻找教学管理与培养大学生价值认同的结合点,为更好地减少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危机,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能力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51):144-14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价值认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应避免功利式认同模式,回归人自身意义追求的精神认同上。具体实践路径上,应扩展新媒介对主流价值的传播、侧重价值认同工作的情感教育和加强主体自我的理性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