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所谓“直寻”,就是从感物(此“物”即自然景物与人世沧桑)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也就是说,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
“发现儿童”是从认识上和观念上而言的。现在少儿电视专题创作无论从创作群体还是作品数量,比以前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上,并体现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在少儿专题片的创作中,由于受到成人价值标准的影响和成人节目创作方法的影响,少儿节目成人化的倾向依然十分明显。正确的“儿童观”是少儿电视创作的理论前提和实践指导,所谓“发现儿童”本质上首先是指对儿童要有正确的认识,特别是要尊重儿童相对于成人群体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心理结构及思维水平。“尊重儿童,尊重儿童个体性”是我们在创作中应当树立和强化的观念,这也是改变当前少儿电视专题创作状态的一个突破口。题材、内容、思维、人物、视点、镜语是电视创作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纪录片创作领域提出“表意论”概念,是指对“主题”做怎样的“表达”或能做怎样的“表达”的探讨。我们所指的“表意”更多的是从文本出发,认为影像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有着非凡魅力的语言形态,我们探讨的目的是如何运用各种艺术要素,进一步拓宽纪录片的创作空间,营造纪录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也许有人会担心,纪录片创作一旦提倡“表意”,那拍出来的纪录片还会是原来意义上的纪录片吗?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广播电视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交流的唯一或主要的工具。在播音和主持理论探讨中,产生了一些轻视语言创作活动,歪曲播音学理论的模糊认识和观点。 语音≠语言 语音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普通话语音包括声、韵、调,轻重格式,儿化韵等。语音好坏直接影响语  相似文献   

5.
话筒前的语言创作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中国播音学》认为播音具有多质性的创作特征,“至少直接集语言、新闻、艺术于一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播音员既是新闻工作者,也是艺术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主题,也是播音创作中的灵魂。电视播音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和直观的屏幕情感来体现对新闻类节目的内容用有声语言和特定稿件所赋予的情感因素进行再创作.准确鲜明地将新闻类节目的情感因素传达给电视观众.使观众在了解新闻事实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肖玉清 《青年记者》2010,(16):35-36
何谓方言?这个概念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即“殊方异语”。国内的《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中对“方言”也这样定义:“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背景下,方言的存在有着社会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主持主体在完成节目主持创作的同时,亦在自觉地生成语言的潜在之蕴和言外之意。这一过程中,节目主持主体的语义呈现出明晰的流变、更迭和再塑化特质。而无论是传统的有声语言创作还是主持传播研究,都需要对语言本体及其语义内涵加以关注。基于此,对语义类型进行识别和归纳,并对语义生成的策略方式进行提制和总结,既是对主持传播研究的基础性赋能,也是为主持主体的实践方向提供参照。具言之,在表达类型上,主持主体的语义可划分本原义、延伸义、推阐义和共生义四种类型。同时,通过运用“通感联觉、认知转化和身份交叠”等策略,可以实现对语义的生成和融用,进而实现有声语言表达的内在要求和正面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创作主体是播音员、主持人。对于每一个有能力创造艺术美的创作主体来说,都会有一个只属于他的创作条件和手段,这种极具个性的条件和手段的运用贯穿于他长期创作活动的始终,并以相对稳定统一的状态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有声语言创作艺术特色。即,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0.
汉语言有语音美、语意美、造型美的三美特性。对于播音创作而言,除了语音以外,语意的表达乃是主体与灵魂。声音作为语言的外壳,是语意的载体,是语言的外在形式,而语意是语言的内质。有人说外在的美是假美,或说是低层次的美,而内质美才是真美。这话虽有些言重,但是有艺术理想的从业应该认识到语意表达的重要性。处理好语音美与语意美、外在美与内质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艳 《视听纵横》2003,(5):93-94
鲁迅先生说过,“能爱能憎才能。”艺术创作一定要充满激情,表现激情,这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播音创作也不例外,它也要通过准确、生动的有声语言感染人,来表达播音员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2.
在广播新闻播音这个大家庭中,通讯播音和评论播音是最能展现播音员个性特征和个人魅力的两种体裁,而这种展现都是基于原作者的报道和编辑之上的。在这个由文字语言转化为声音语言的过程中,播音员的再创作能力是一篇广播通讯或一篇广播评论成功播出的关键,广播通讯是体现这种能力的最佳例证。  相似文献   

13.
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CC)是一种网络上的数字作品(文学、美术、音乐等)许可授权机制,它致力于让任何创造性作品都有机会被更多人分享和再创造,共同促进人类知识作品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最大价值。“创作共用”由Creative Commons.org发起,并在全球越来越多的地区广泛采纳。创作共用许可协议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4.
幽默是社会文明进化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曲折、含蓄的语言方式,是艺术化的语言方法,不但用在漫画创作,也同样可用在文学艺术创作上。  相似文献   

15.
刘利君 《大观周刊》2013,(3):173-174
语言学习只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的知识(包括语法、规则、语音、词汇知识),而语言习得类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通常是在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获得的。Krashen认为习得比学习更重要。只有经过语言习得这一环节,学习者才能真正摆脱母语的“羁绊”,自由地运用第二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16.
电视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是视听艺术的两条腿、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从总体上来说,它们是相互配合的伙伴关系,两者各显神通,缺一不可。电视中的声音包括语言(包含解说)、音乐和音响。声音的作用与地位在电视创作中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视觉形象世界”的同时,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声音世界”。  相似文献   

17.
萨丕尔的《语言论》不仅是为研究语言的人写的,也是为“门外汉”所写。萨丕尔没有将语言限制在纯粹的语音或者文字上,而是把语言定义为人与人之间进行观念、情绪、欲望交流的一种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契约”,语言是在社会(更多的是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的族群或种群)公共经验的基础上,对个体自发自觉形成的声音进行定义和标识,从而形成的表达规范的总和。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表达形式上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之议。传统意义上的播音是播音员依据文字稿件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二次创作,在完整、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表达形式上更侧重于播读。近  相似文献   

19.
青年短片是青年人展示才华的重要途径,更是从中发现影视产业未来的希望所在。作为2023年两岸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青年影像交流活动——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收到了全球331所高校的1849部由华人青年学生拍摄的短片。这些作品不仅呈现出当下高校学生的整体风貌,也体现出两岸青年在创作上的差异。从整体特征上看,20-24岁的影视专业本科男生创作者是整个青年创作的主力;从题材分析上看,超过六成的作品都以表现家乡、家庭、家长为主要内容的“三家题材”为主要内容;从作品表现上看,短片体现出青年人强烈的个人自由化表达风格和在叙事与视听语言能力上的薄弱,同时也反映出青年人整体伤感与暗淡的情绪基调。青年短片应尽可能地呈现出多元的表现视角、语言探索和差异化风格,展现当代青年多姿多彩、鲜活有力的面貌,为中国影视行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芮辉 《今传媒》2016,(6):128-129
电视新闻播音是指电视新闻播音员以有声语言、体态语、服饰语和表情语等为主要创作手段所进行的,通过电视媒介把新闻稿件表达传播出来的播音创作活动。播音首先是语言的艺术,电视新闻播音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创作手段,对电视新闻语言(文字语言)“形之于声”的再创造。因此笔者尝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电视新闻语言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梳理,弄清电视新闻语言的类型与特点,从而为电视新闻播音创作实践提供启示并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